新浪博客

曹操许田射鹿究竟“忽悠”了谁?

2018-02-09 07:33阅读:
自始至终,曹操都堪称是一流的谋略高手。 奸雄也好,枭雄也罢,历史的笔墨总是不遗余力,尽情挥洒。据“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更是将曹操的鲜明个性刻画到了极致,亦褒亦贬,让人回味。中原逐鹿,江山易主,不仅道出了历史的规律和端倪,也让后来的文人士子、平民百姓一再为之惋惜和感叹。很显然,“曹孟德许田射鹿”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户外活动那么简单,故事的背后更多的是剑指苍穹,窥视天下。
想当年,曹操诛杀吕布之后,大军班师回朝。此时的曹操大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实现了最初的既定方针。面对即将到来的江山坐拥,曹操没有如前者那些俗流一般,骄奢淫逸,盲目乐观,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十分清楚,在这群雄竟起的当口,任何的疏忽大意都会导致前功尽弃。何进、董卓等人灭亡的教训一如眼前,历历在目。而所有这些,都让精明的曹操不敢等闲视之,或是轻易造次。故而,当程昱等人提出“今吕布已灭,天下震动,可行王霸之机”的时候,曹操却断然说道:“不可。朝廷股肱尚多,未宜轻举。”由此可见曹操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智慧。好在曹操总是不乏奇谋和解决的办法,“吾且请帝田猎,以观动静。”
于是,一场旨在试探人心的大剧上演了。此次围猎,曹操收获颇多,归纳一下,至少有三:
一是敲山震虎。擒贼先擒王。既然要试探,自然要先从天子入手,威严也要先加到这个傀儡皇帝头上。对于此行,汉献帝没有丝毫的选择。这位让自己倍加依赖的朝廷重臣,既没有提前请示,也没有征求朝臣们的意见,而是“先令聚兵城外”,然后直接就“请”自己外出田猎。尽管汉献帝不是很情愿,但架不住曹操语气坚决,四条理由,无可辩驳,更不容推辞,汉献帝只能随之而来,跟随这个强悍之人玩了一把心跳。天子出来了,曹操已经占据了上风,而接下来就是要对朝臣来个“下马威”,让他们明白,汉家天子也只在自己的马前马后而已。只见“操令军士周回排二百里。操与天子只争一马头,背后都是曹操的心腹之人。”如此出场顺序,极为震撼,衬托出的效果就是“文武百官,远远侍从,谁敢近前。”围猎尚未开始,先威慑了天子,再震慑了朝臣,同时也向大家传递了“天下舍我其谁”的重大信息和弦外之音。
曹操许田射鹿究竟“忽悠”了谁? 二是投石问路。曹操当然知道,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的都是马上功夫,武力打拼,表面上朝臣们唯唯诺诺,恭敬有加,至于内心怎样却不得而知。换句话说,曹操也知道很多人对自己不满,只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些人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未知的危险最危险。与其隐匿于后,不如投石问路,借机观察,让其浮出水面。于是,曹操在天子三箭没有射中大鹿的情况下,就“讨天子雕弓、金鈚箭”,并弯弓“扣满,正中鹿背。”就这一箭,局面立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金鈚箭是天子专用,故而“群臣将校,皆谓天子射中,踊跃而来,同呼万岁。”对此,曹操不仅没有丝毫的谦让,反而是“纵马而来,遮与天子之前,以迎当之。”轻用天子之箭本就是欺君之罪,今又如此旁若无人的举动,搞得群臣无不惊惧,“众皆失色”。尽管如此,大家因畏惧曹操势大,并不敢轻举妄动。倒是刘备身后的关羽“提刀出马便出,要斩曹操。”幸亏刘备及时制止,才没有酿出事端。抛开道德舆论不讲,曹操此举,既表达了自己图谋天下的决心,也达到了投石问路的功效。
三是引蛇出洞。单单一次围猎当然还不能算完,曹操的目的不仅如此,他要做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举动,引蛇出洞,剪除异己。而许田围猎,只是实施政治“大清洗”的前奏。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通过这次观察,以及事后文武百官的种种反应挖出更多的反对者,及时清理,扫除障碍,巩固地位。有此准备,曹操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激怒众人的细节。田猎结束后,只见曹操“不还雕弓,就悬带之。”直接归己所有了。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无异于火上浇油,惹得朝中“老臣无不嗟呀。”有此一试,曹操果然如愿。序幕刚刚落下,大剧接踵而至。不久,董承因受“衣带诏”被曹操满门诛杀,吉平下毒未成被曹操及时清除,即便是对与其结为昆仲的刘备也没有轻易放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再试其心迹,定要察知端倪,亏得刘备善于掩饰,才侥幸逃过一劫。
经此田猎,曹操及时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统治,权势如日中天。而汉献帝,噩梦也由此开始了。(2013年5月19日写于山东枣庄。2018年2月8日整理)特别声明:本博为新浪网站注册博客,纸质媒体用稿请提前告知。其他商业网站,未经许可,一律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