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大督查发力,清理“阳奉阴违”

2017-09-14 10:34阅读:
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建立重大决策部署常态化督查督办和激励问责机制。会议指出,近期展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发现,一些地方去产能工作不扎实不到位、投资项目报建和银行开户等审批用时长、涉企不合理收费屡禁不止、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多等问题。
从2014年本届政府开展第一次大督查以来,四次督察,一竿子插到底,每一次都是以问题为导向,查找症结、刺痛要害。对于一些地方存在的政策不落实、改革不深入、进展不平衡等“三不”问题,毫不留情,务求解决。无论是民众个体,还是市场主体,对此感同身受,每一次都会有获得感。
今年7月中旬开始的第四次大督查,主要针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重点领域风险等五个方面。国务院督查组实地督察也发现,在很多问题上面,尽管中央早已三令五申,而一些地方依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要么大打擦边球,要么明目张胆,无视政令的严肃性。
以“地条钢”为例,“地条钢”不仅能耗高,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属于典型的去产能项目。早在15年前,就被国家列入了淘汰名录。然而,在不少地方,“地条钢”硬是死而不僵。督查组不仅在湖南发现有钢企试图恢复生产,而就在北京边上的天津,发现2家企业仍在违规生产。
是因为企业生产高度保密,很难发现吗?不然。即便“地条钢”企业往往改头换面,甚至连企业名称都与钢铁无关,但钢铁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与水资源,只要查一查哪些地方存在用电异常,并不难发现端倪。何况,如果日常的监管巡查到位,无论是从生产企业,还是从建筑企业,均会查出蛛丝马迹。
可见,“地条钢”之所以成为去产能的“牛皮癣”,屡治不愈,屡禁不止,根源仍在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默契乃至利益勾连。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较真,则问题就会败露,公众高度关切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也会好很多。
其他问题亦然。涉企不合理收费牵涉既广,企业多年来也每每吐槽。而众多行业协会仍依恃政府部门的权力肆意妄为,疯狂敛财,在加剧企业负担的同时,也使得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民众头上。对此,国务院督查组明确表态,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从源头上切断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利益链条。
日前,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向社会通报了29家全国性行业协会涉嫌违规涉企收费线索,要求10月底前
要有处理结果。但愿在重重压力之下,行业协会逐渐褪去“二政府”、“红顶中介”的色彩,真正成为活跃的社会组织。
事实上,在政府政令下行的过程中,出现此类“阳奉阴违”的现象,并不令人意外。这其中,除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之外,当下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也有自利取向,有的表现为政绩,有的表现为利益输送,还有的则属于对既有利益的屈从等。凡此种种,均有可能对中央政策形成扭曲,甚至是“绑架”。
对此,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矫正。中央政令的畅通,容不得半点折扣,任何地方的小算计、小九九,都会减损政策的红利,从而给民众带来损害。国务院督查组越是接地气、听民声,则政策就越是不会走样,而民众的利益也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不然,听任大大小小的利益主体肆意倾轧,又将民权、民利、民意置于何地?
这两天,武汉三镇传诵着督查组的威力。9月12日15时20分,武汉市发布消息,2018年1月1日零时起,武汉“九桥一隧一路”ETC收费取消。从2011年7月1日起,即困扰三镇民众,并将三地割裂的过江收费,终于要取消了。而这一决策的背后,就是国务院督查组的实地督察。据披露,今年7月,国务院第十一督查组专门就此约见武汉市政府负责人。国务院督察不到两个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就对外公布了停止征收城市ETC的消息。
正所谓,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督察就是这样一把大扫帚,专盯着地方试图遮掩、而民怨每每聚集之处,几番整治与清理,扫出一个朗朗乾坤。要问威力为什么这么多,至少有两个利器。一是问责,从前三次督察的处理情况看,问责堪称严厉。第一次,7省59名干部因不作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乃至刑事处理,其中地厅级5人、县处级20人;第二次,问责382个突出问题,问责处理1456人;第三次,1089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第四次督察的最终整改情况还没有出来,但同样不会轻纵。
而除了问责之外,激励措施不可或缺。毕竟,督察的目的在于查核事中事后监管,最终仍将落实到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地、改革的深入,而现实中,各地也不乏在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创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等方面好的做法。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并给予褒扬激励,本身也是一种优胜劣汰。
有激励,正气才能得以弘扬;有问责,邪气才可能被抑制,而民众以及市场主体也正是在这一扶正祛邪的过程中,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