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陆弃|中国人对神鬼的态度从这个人始发生转变,比西方早两千年脱离迷信

2017-11-17 11:12阅读:
陆弃|中国人对神鬼的态度从这个人始发生转变,比西方早两千年脱离迷信
中国人作为东方人的代表,和西方人在文化习俗上是有明显不同的。比如对神鬼的态度,西方基督教与天主教信上帝,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而我们人类都是罪人,上帝的使者耶稣替我们赎罪,我们对于上帝只能敬畏丝毫不能怀疑;伊斯兰教呢,信真主安拉,他是这宇宙间唯一的主,地位和上帝是一样的。其实在远古时期,中国也是一个神的国度,中国有一个别名,叫做“神州”,对待神的态度,起始和西方也差不太多。但后来,中国人对待神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商代以前,中国是一个传说中的国度。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们虽号称炎黄子孙,但炎黄时代直到尧、舜、禹以及夏朝,只是传说,因为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破解那些历史迷雾,直到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我们才确切地了解到三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商朝是一个神性至尊的时代,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要听从神的安排,人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那时侯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巫师,巫师是神与人的信使,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人们遇事狐疑,总喜欢向神请示,殷人用龟,周人用筮。我们发现的甲骨文,就是龟卜记录下来的甲骨文卜辞。
这时侯中国神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上帝。
商代有一位圣贤,叫做伊尹。伊尹辅助商汤灭掉夏朝,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活了一百
岁。伊尹是开国元勋,被封为“尹”,就是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伊尹另一个身份,其实是个巫师,“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相当于耶稣,上帝的使者,神与人之间通话的桥梁。伊尹的地位有多高?天子太甲违反了“上天的旨意”,伊尹便将他下放到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等太甲三年后“醒悟”过来,他又把太甲重新放在天子地位上。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就是个明证啊。
伊尹虽代天言事,掌握了无上权威,但伊尹更加强调的是德,伊尹对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在伊尹心中,是不是真的上帝至上,象西方人一样,还是借天之威,象后世的洪秀全、杨秀青一样,只是权谋之术?我们不好妄加揣度,但那时整个社会,确实是神权至上的。因为就连天子太甲,也可以让伊尹以上帝的名义,行废立之事,何况百姓呼?
对神的态度发生转变,是从伊尹的儿子伊陟开始的。伊陟发展了伊尹关于“以德治国”的理论。伊尹去世后,伊陟也当了“尹”,也即天子的相。他辅佐的是商王太戊,太戊是商朝第九任君主,也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当政了75年。太戊在位初期,商朝进入衰落期,当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商朝都城亳一颗怪异的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间长得有二手合抱那么大。按当时神在人间社会的地位,这一定是上天示警了。太戊很害怕,便问伊陟这是怎么回事。伊陟说:“我听说过,妖魔鬼怪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君王的政令难道有过失吗?你注意修养德行吧。”伊陟这几句话,放到现在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在三千多年前,那个巫师至上,神权至上的时代,这是很大但、很有开创性、很有颠覆性的的几句话,他发明了一个成语,叫“妖不胜德”。本来害怕上天惩罚的太戊大帝听从了伊陟的话,不再害怕妖魔鬼怪,专一以德治国,使商朝再度复兴,太戊也因此与太甲、祖乙被后人称为“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也不知是真有神鬼还是假有神鬼,亦或是神鬼对伊陟对他不敬的态度气死了,反正最后,那颗奇怪的桑树竟然枯死了。
伊陟在中国哲学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是确立的“妖不胜德”原则。从此,中国人虽然相信神,但对于神的态度不再象西方人信上帝一样惟命是从。你看对于龙的态度,即可以拜龙祈雨,又有了哪吒闹海的传说,民间的庙会也会舞龙助兴。对于神鬼的态度,从蒲松龄的《聊斋》故事就可以看出,神鬼有时其时是怕人的,尤其是那种正义凛然的人。既便是玉皇大帝,也有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不再盲目的敬畏。而且,中国人信奉的神灵,不是虚无飘渺,而是有据可查。对历史、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死后封神成仙。几乎所有的神仙,都有人间的原型。因为有了“妖不胜德”,敢于怀疑上帝和神鬼的绝对正确性,才有了后来的“天人合一”,有了“替天行道”,有了“造反有理”,有了“人定胜天”,直到“无神论”的发明。(孙玉良 陆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