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隋唐攻下弹丸之国竟用了100年,高句丽有多难打?

2017-10-19 13:16阅读:

说起高句丽这个国家,不得不提到这个国家与隋唐两大帝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其中隋朝更是因为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引发了国内矛盾,导致隋朝二世而亡。(PS:皇泰主杨侗、隋恭帝杨侑在位时间短属于傀儡皇帝)

▲高句丽地图
那么高句丽有多难打?让中原王朝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才把高句丽铲除?本文主要从环境角度,来解读隋唐两朝攻打高句丽的困难。
1.大雨对进军的影响


首先从降水来说。虽然北方比南方降水少,但是高句丽因为临海,地处偏东北亚地区,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所以夏秋季时节降水比其他北方地区大的多。在今天辽东半岛一些地区,年降水还可以达到1000毫米,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更加湿润的隋唐。

而大雨直接导致了隋帝国第一次征服高句丽战争的失败。也就是那位妻管严皇帝所发动的,隋文帝征高句丽。隋朝平陈之后,高句丽修筑工事、积蓄粮草、入侵边境,引起隋朝不安。所以隋文帝曾经警告高句丽,而且还把陈后主的屏风送给了高句丽,以示警告。但是高句丽仍不老实还是犯边,《三国史记•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九年,王率靺鞨之众万余,侵辽西,营州摠管韦击退之”。《隋书•列传第四十六》,“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
不给高句丽点颜色看看,显然不是隋文帝的风格。隋文帝觉得,一个拥有长江天险而且国土比高句丽大很多的南陈(145郡568个县)都给灭了,何况一个高句丽?

▲壁画上的高句丽武士
结果隋文帝被打脸了。在大雨和因长时间大雨潮湿而导致的瘟疫流星下,他不得不退兵了。《隋书•卷二•帝纪第二》,“乙巳,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 《隋书•卷十•列传第十》,“十八年,起辽东之役,以谅为行军元帅,率众至辽水,遇疾疫,不利而还。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元官爵。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周罗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船多飘没。秋,九月,己丑,师还,死者什八九。高丽王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上于是罢兵。”从记载中,我们发现,六月下诏宣战,九月回师,中间正处于夏秋时节,正好是多雨的时候,那时天已经转凉了。而且,历史上不止隋朝攻打辽东得到过免费淋浴,曹魏征伐辽东的公孙氏政权时,也受到过大雨影响而失败。

2.湿地带来的天然屏障


除了降水,还有辽东的地形也值得说一下。根据地质研究发现以及历史纪录,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著名的辽西走廊在东汉时才露出海面,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来源:中国气候网)。

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到东汉,卢龙古道是中原进入辽东一带的主要通道。从燕长城走向可以发现,早期进出辽东辽西还是走北路。长城走向也和后世明长城大不相同。汉王杨谅出渝关,在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地区行军,也是为了尽量避开这些湿地。但是,沼泽仍是困扰隋军的大问题。

▲影视剧中的隋文帝和独孤皇后
因此,虽然隋文帝曾把辽河与长江对比来吓唬高句丽(辽河之水,何如长江?)但是辽河下游在隋唐时的大量滩涂沼泽,对行军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身滩涂沼泽湿地导致行军不顺,而大雨不但使行军进一步恶化还导致疫病爆发。最终,在隋军饥寒交迫、非战斗减员严重的情况下,隋文帝征辽失败。

▲辽宁省地形图
3.地形因素


除了辽东半岛夏季的降水和辽河下游的湿地外,山区丘陵密布也是行军的主要障碍。首先辽东半岛被千山山脉从南至北横贯,千山山脉,最高点高于1000米。而辽东丘陵更是中国三大丘陵之一,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约在500米左右。从辽宁省地形图和燕长城走势图,能直观看出,如果在这种地区行军是非常坑的。而高句丽人的统治中心外围,就是这样面积巨大的山丘陵区。这种地形,必然导致行军物资损耗很大。
在隋炀帝第一次征辽东时,就是因为这种丘陵地形,导致士兵不堪行军之苦,偷偷扔掉行军粮食,结果导致粮尽。

唐太宗第一次东征也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虽然唐太宗吸取隋朝教训,士兵死亡不多,但是损失了战马八千匹,还有其他大量物资。
而高句丽军凭借这种地形更可以居高临下地阻击敌人。看过《林海雪原》的读者可能都能知道,那种地方非常容易藏人,被袭击了连对手在哪都不好找。

不仅如此高句丽还修建了大量的山城,隋唐军队要想突破防御,就得把那些山城一个个地拔掉,而且时间一定要快,不然等到雨季来临、后勤跟不上的时候就悲剧了。即使人品好挺过大雨,秋冬时山区的严寒更遭罪。所以历史上,隋唐两朝帝王在出兵辽东选择的时间和退兵的时间都很相似。刨除隋文帝出兵那次,基本上是趁雨季没来之前屯好物资,二三月出兵。可出发时的困难是避开了,但是秋冬的到来却避不开。除非能快速拿下高句丽全境,但是面对众多山城这点又很难办到。

所以虽然唐太宗的战绩相对隋朝来说很辉煌:“凡征高丽(高句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高丽震骇,后黄、银二城自拔去,数百里无舍烟”《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但是唐太宗征服高句丽的战略目的还是没达到,最后只能在秋季之前回去,“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所幸,最后唐帝国找到了适合的战术:快打快收、抢粮抢人、影响生产、干扰高句丽经济,然后以海上登陆战为主,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不过这个则要交给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帮他执行了。因此,虽然那个时代的战争要靠刀枪弓弩等冷兵器来打,但只能决定战术层面,而决定战略层面的因素中,环境与地理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最终啃下高句丽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也说明了唐帝国的雄厚实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