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何孔子把“言必信”  者看做小人?

2015-01-30 10:42阅读:
在一般人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武侠小说中的豪杰之士多属于这种人,其实这是脱离现实的理想品行,它不仅难以行通,而且还会把事情弄砸。
上述这句话出自《论语》,很多人忽略了前后文,因而不知道孔子对这类人的评价并不高,是把他们看做士人中的最低一级,甚至称呼这类人为“硜硜然小人”。请看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道:“自己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子贡道:“请问次一等的。”孔子道:“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子贡又道:“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道:“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道:“现在的执政诸公怎么样?”孔子道:“咳!这班器识狭小的人算得什么?”
为什么孔子会对“言必信行必果”者评价不高呢?原因很简单,现实世界中谁都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处处都硬要这样做,必然坏事情,伤感情,而且也做
不成大事。
下面讲两件事情来看看孔子的态度和做事的方式。
陈国有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说,他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去告发。叶公本来期待孔子夸一下这位大义灭亲之人,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不是这样,“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就是父子俩相互包庇。可见,孔子称赞的这种人就不是“言必信”。
孔子与鲁国的大臣阳虎从前有过节,孔子出名后,阳虎想见一下孔子,可是孔子不乐意见。阳虎想了一个点子,就是送了孔子一只烤乳猪做见面礼。孔子无法抗拒自己的食欲,就收下了,如此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人家的邀请,但是还是不想见阳虎这个人。怎么办?孔子也有自己的办法,就是让人打听阳虎外出,趁机去拜访,这样既不失礼,也可避免见阳虎。可是不巧,孔子在去的路上碰见了阳虎,弄得非常尴尬。孔子做事如此拐弯抹角,显然也不能说是“行必果”。
孔子把士人分为三等:一等士人是做高官,代表国家出使外国,不辱君命;二等士人则是尊敬长者,孝敬父母;三等士人才是“言必信,行必果”。要知道第三等士人是做不到前两等士人的:你出使外国时还坚持“言必信”,就会把自己国家的秘密和国君的隐私都告诉别国的人,就会损害自己的国家形象,甚至给自己国家带来灾祸。父母长者也有缺点隐私,甚至违法乱纪现象,你处处“行必果”,讲究原则,铁面无私,怎么可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者呢?
孔子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不是很待见“言必信,行必果”之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