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别急着拒绝礼物,过于客套反伤对方的心

2019-05-18 18:37阅读:
别急着拒绝礼物,过于客套反伤对方的心
关于“礼”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一些人看来,礼物是取悦、友好和祝福的载体,也是惊喜、浪漫和愿望的代名词。在另一些人看来,礼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认为是礼尚往来的麻烦,也可能是用不到或不在乎的具体物品。但不可否认送礼现象的普遍性,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文化。
在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国人多会在收礼之前,总习惯性地先客套拒绝。这真实地体现了百姓生活的历来不易,以及他们的淳朴性情。从小到大我见过许多如是情景,其中逢年过节的印象尤为深刻。
当客人给孩子压岁钱时,父母一般会极力阻拦,给钱者反而强行塞来,一阵热闹的拉扯,终拗不过对方的“心意”,还是收下。然后,不少家长还会当客人的面,拿孩子说事儿——“你怎么好意思哦”。在“怪”孩子的同时,父母感觉有面子,客人感觉得意了。
记得大学期间,合唱团的朋友送我生日礼物。我按照那般客套方式先给拒绝了,以为自己多么体谅对方的辛苦,以为自己表现得多么不好意思,还以为对方会理解我的不好意思而把礼物塞到我手上。
没想到是,朋友一脸严肃地质问我,是不是对他有意见,还是并不把他当朋友看,所以拒绝了礼物……措手不及的尬点!
好在及时解释后相抿一笑,没有影响到彼此的友谊。客套的好意变成了虚伪的说辞,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深的教训。再比如“没事儿,不用啦”、“没零钱就算了”、“吃了饭再走”等等,客套话千万别当真。印证了那句流行已久的话,认真你就输
了。
别急着拒绝礼物,过于客套反伤对方的心
我有位同事就因为别人客套的恭维,竟把赞美之语的聊天截屏发到朋友圈,炫耀一番。在我们看过后,真是觉得有些尴尬。
亲朋长辈间的那般客套,再怎么潜移默化,有些人就是学不来。硬学硬用,反而出现负面效果。
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要拒绝礼物”——是不是不稍作推辞,别人就会认为自己没有礼貌?也许真如前面所说,别人送的东西往往用不到?还是不想欠别人的人情,也不想破费回请?或者以防备心态,担心对方有所企图?不看好对方或者看不起对方?
人都有拒绝礼物的权利。但无论以何种方式拒绝,都会让对方的期望落空,还可能让对方伤心,于自己而言也是件痛苦的事,结果彼此都很矛盾。学者陈艺妮说,真正获得礼品使用价值的是收礼者,而购买者的心理价值往往大于使用价值。送礼物和收礼物看似是一对一的单向动作,实则为两个人在短时间内的相互作用。
随着社会变迁和思想融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客套的行为习惯。比如“抢着买单”,换言之就是拒绝对方买单。在当事人来看,这体现了深厚的情谊。当然,也不乏好面子的心理作怪。但在外人看来,就活脱脱是一出闹剧,不断在各种场合上演,甚至引发冲突而被新闻报道的也屡见不鲜。
客套总会有意无意间表露出自身的价值观,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以致影响到他人的处世观念。而在这种处世观念中,就包括了可能并不适合他人的成分。过于客套,还会导致缺乏内容的清晰性,淡化事情的紧急性,于工作和生活都不利。
别急着拒绝礼物,过于客套反伤对方的心
那些客套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可以理解。而“推攘强塞式”的送礼时代正在慢慢过去,文明也在进步,与时俱进吧——不如在期望的眼神里,高高兴兴地收下对方准备好的礼物。
当然也不是来者不拒,原则和底线是要在的。对动机不纯、来路不正、不符风俗、花费昂贵的礼物,就该有所留意,收下之后反倒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虽然现在我无法告诉你有多麻烦。
有的礼物送得随意,给人的价值感很低,也没有什么仪式感,就好像把收礼人当成了什么都会要的“回收站”。是否用了心思,其实是看得出来的。送礼是一门学问,没有那么随意。如果方法和内容不对,礼物就容易变成“嗟来之食”,对方会觉得不受重视,甚至感到侮辱。
撇开上述情形,如果不是很贵重的小礼物,送礼者也挺在乎你这个人,或是邻里之间的正常照应,当然要接受。因为情感单纯,善意单纯,关系单纯,这就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人际美好。
不要轻易拒绝对方的诚意,将心比心,谁也不愿意承担被拒绝的无地自容。让对方寒心,非善意之举。合理地接受礼物,是为人修养的礼貌。排斥对方的善意好意,可能就将一个对你好的人拒之门外了。
别急着拒绝礼物,过于客套反伤对方的心
尤其是爱你的人,如果经常拒绝,就是等同一步步地推开对方。我的一位同事,每次出差都会寻思着带回点什么给妻子。一个有心念想,一个乐于接受,相敬如宾,羡煞旁人。让对方开心,其实就是爱的一种表达。
而听另外一位朋友讲,她爸喜欢闲余逛逛,爱买点这买点那啥的小玩意,但妈妈总嫌弃和觉得浪费,凡事自己亲力亲为才看得上眼。因为有次她爸被她妈妈数落了一番,再后来就真的不往家带东西了。
遇到问题,不是先发火;遇到礼物,也不是先拒绝。即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拒绝合情真情的礼物,终究不合适。拒绝不等于客套,拒绝也不等于寒暄,拒绝更不等于委婉。关于送礼和收礼这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总有闹不完的心肠。
如果非要考虑“来而不往非礼也”,经济情况确实不允许,那么适当回避社交是可以的。但过度考虑“礼尚往来”,一味避之,又如何谈得起人的社会属性呢?若更多考虑礼物的使用价值,不想因为礼物对自身无用占了空间,觉得收拾麻烦而拒绝,无异于因噎废食。
没有礼物,还存在人情联络吗?当然存在。一方面,礼轻情意重,礼物更在于意义而非标价。另一方面,要找你办事的始终要来,只想单纯友谊的也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礼物的有无而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在古代,礼的实质是维持社会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随着社会发展演化至今,人们对“礼”的涵义认识多被狭义的实物形态所局限。可以说,“礼”的实物化就是礼物。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更片面地注重礼物本身,看得见摸得着的。
别急着拒绝礼物,过于客套反伤对方的心
实用主义固然好,但实用主义功利化就不好:过度务实而不务虚,关心能不能而不关心该不该,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极端的实用主义,还表现在总想搞快钱,容易让人目光短浅,不愿意深度探究,从而忽略文化的重要性。
礼物,并不一定只以实体的方式存在。邀请对方观影、共进晚餐、共度周末,何尝不是礼物?在对方难过的时候,耐心陪伴、倾听诉说,何尝不是礼物?在对方遭遇困境的时候,及时提供信息和帮助救济,何尝不是礼物?
客套有客套的好处,直接有直接的妙处,都不如以诚相待,保持一颗真实而尊重的心,以合适的方式说出真相,不虚浮于场面。送来的是真情,留下的是诚意。要收真情实意的礼物,不收别有用心的礼物。多注重送礼行为的真诚与礼物本身的意义,少点功利,岂不好哉?
除充当维系人际关系的载体,礼物有其深层的象征意义,它是对人心的抚慰,带来快乐和感动,是对渴望人生美好的一种表达。
别急着拒绝礼物,过于客套反伤对方的心。接受礼物代表了对送礼者的尊重。何必在本就不多的美好面前,为难彼此。不如给对方肯定和赞美,反馈你的愉悦情绪,懂得感恩和接受感恩,就是对彼此的成全。
- - -
【关注青年思考录”:文化领域创作者,专注青年成长的思考,帮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白人生该做的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