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谈礼让底线:道德自觉关乎每个人

2022-04-21 09:53阅读:
一位中年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乘坐长途火车,先后找了三次人,想把上铺换作下铺,这样路上更加方便。前两次都被拒绝,第三次才得偿所愿。事后,他在社交网站写下一篇感想,记录了这次经历,由此引来热议。文笔下的感情较为复杂:感谢的话轻描淡写,被拒的过程相对详细,略带不爽的语气里是对不愿换铺的前两位青年的“教导”——“只是有朝一日,你们也会为人父。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人”。
大家出门在外,各有各的难处。没有什么该不该,只有别人会不会。问询人想换下铺,对方就应该换么?难处也是一种需求,大家就有责任义务满足吗?
也许在他看来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本就很多。但不能因为没能帮到你,就简单认为他人缺乏助人为乐的品质,这无疑是将自己置于道德的高地,让对方接受道德的审判。“车厢位置”是社会公共资源,对号入座本就是持秩序管理的内容。如果双方没有达成默契而埋怨对方,搞道德绑架就不对了。
插队、抢座位的现象虽然屡见不鲜,但同处公共场合,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忽视。以乘坐地铁为例,大家都会在屏蔽门两侧提前排好队。有好几次看到,带有小孩的大人来得稍晚排队伍后面,就叫孩子“堵”在屏蔽门口的中间位置。可以体谅上车后想有位置坐的心情,但我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一方面,这是家长在教孩子插队不守规矩,是没有礼貌;一方面,放任小小年纪贴近列车屏蔽门,这非常危险。但毕竟是人家的孩子,旁人就不好劝阻搭理。
有次车门打开,孩子往里冲顺利占到位子,等待期间还用双手伸开不让其他乘客坐,说“这里有人了”。当孩子的家长走进来,夸孩子“真懂事”“真厉害”。被挡的乘客顿时无语,周边人哭笑不得。我也碰到过一次这样的事情,上公交车刷了卡,刚想坐在靠后门的空位时,身后一个包就“飞”了过来。听到身后一位乘客说,“小伙子,这里有人了”。
没有谁会是故意,往好了想,可能是因为太着急而忽略了他人感受吧。大家都能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若是磕到手碰到头,或者摔坏了随身物品,产生纠纷而影响到公共
秩序就不好了。放之任之长此以往是否会形成有失公允的社会风气呢,这种担心不乏一定道理。
曾有新闻报道,一位老人上了公交车见没人让座,就走到一位学生模样的女生旁边,要求让座。她正逢身体不适,抱歉地解释说自己生病了。老人不依不饶,开始谩骂,甚至一屁股直接坐在了她腿上,逼其让座,场面闹得相当尴尬不欢。
试问,强制性地要求礼让真的有“礼”吗?这恐怕不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通常大家都会主动让座给有需要的人,毋庸置疑,值得点赞。但较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年轻人必须让座”似乎竟成为了一种“隐性规定”。在公共场合能让座的人,大都不也是年轻人,何必再增加这么一条呢?如果无人让座,但也确实需要帮助,那你完全可以礼貌地、温柔地跟对方沟通,真诚表达你的意愿,大家都是能换位思考明事理的人。
记得听过一个故事,A和B两个人是同事,某次相聊得知两家其实住得不远。同事A上班开私家车,同事B乘公交车,索性第二天就顺道接B一同上班。想着就一两次,客气客气挺融洽,还可以增进同事关系。只是需要稍微绕一小段路才能接到B,连续几天后,A觉得应该不用麻烦了,就有一次没去接。谁知,B在公司后竟找到A并开始责怪,为什么不来接他,害他上班迟到。气得A是憋屈又难受,人际关系反而僵了。
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正如春晚上有个相声节目里所说热词:灌肠(惯常)!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热点现象,不就是人们沉默不发声、惯常惯出来的么?
一个人年轻,并不意味着他不该拥有,更不意味可以没有原则底线地失去。你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本性而非无限制被迫要求的义务。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别把善良变成一种累赘。在物欲横流追求效率的社会里,年轻人们已经承担了很多超出他们身心极限的压力。年轻不是理由,道德自觉关乎每个人。
文明礼让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遵守基本行为规范是好事,年轻人们已经做出了表率。但不应该搞道德绑架——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礼让”是从礼到让,这是由内向外的过程。我们倡导包容和理解,年轻人文明礼让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有原则更要有底线。凡事讲道理,别把少部分人给惯坏了,身处社会大环境就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时刻提醒关于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
【关注青年思考录”:文化领域创作者,专注青年成长的思考,明白人生该做的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