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认识生命:感悟生死的逻辑

2022-04-25 09:54阅读:
近些年,“麻烦”不断找上年轻人,比如脱发、癌症、猝死。面对不好的事物,大家都不愿在公共场合里过多谈及,更多分享呈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本能使然,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意识:生命很重要!尤其随着年龄的渐增,对生命健康话题的关注会更加凸显。自然性的衰老病死容易让人接受,而更多人力图避免直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份对死亡的恐惧。
信息化社会里,任何新闻都会迅速传递到手上。对国人而言,死亡是严肃而且忌讳的话题。浏览着突来病与故的网络文章,读时总会心惊胆战、后背发寒。但在敬畏完生命之后,很多人又再习惯性地忘掉,仿佛离衰老病死还很遥远。一边感受别人的惋惜,一边重蹈别人的覆辙。继续敷着最贵的面膜,追着精彩的剧,熬着最深的夜。道理都懂,却未见得自律。
远远看见一头灰犀牛在远处,此时你毫不在意,一旦向你狂奔而来,它定会让你猝不及防。这就是“灰犀牛”,意为一种大概率危机风险,却被人们屡屡忽视。《自律力》写道,“那些熬过的夜,最终都会事无巨细地反映在你的身体上”。曾有一位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赶制毕业设计,在寝室里熬了几天夜,最后被室友发现,竟猝死在自己的画图板上。
我们绝不会活着体验死亡,但对它的恐惧确实存在。你我莫不是鸵鸟心态,往往认为死亡是偶然发生的事情,是别人的事情。更是医护、警察、殡葬等专业人士才会接触的事情,是电视报纸上得来的事情。其实,疾病和死亡无时不刻在我们身旁,近在咫尺,健康的平衡可能随时被打破。网络上桩桩关于病情的诉说,就是最现实的证明。
有位演说者在电视栏目上讲述,“我永远想不到会和癌症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为了生计或为理想,在极限拼搏状态下,不断消耗“年轻”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本。拼搏并不是拼命,但他们往往把拼命当成了拼搏。在攀比跟风的浮躁氛围里,迅速积累财富成为一些人最大的有形乐趣,却也带来生活里最大的无形压力。在天灾人祸面前,财富的真正代表什么呢?
没人会告诉你,出人头地的鼓励多是别人的愿景寒暄。执着学业、奋斗业绩、追求财富,到底最终为了什么?拿健康与年轻来交换财富,就好像与死神做一场赌局。有则故事这样说,弟子请教师傅关于人类的奇怪之处,师傅举例道,“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一旦与死神签订了协议,便无法毁约。
常说“生老病死”,其实缺点逻辑,理一理顺序应为: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我们的教育专注于升学就业,缺少对生命死亡的直面省思。马克思认为,死亡本身就已预先包含在了生命里面。生死本为一体,只论生或只论死都显得苍白无力。若不深入其存在的事实,未必能感知人生意义与人死价值,困惑于“活,还是不活”的哈姆雷特式疑难。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我们当然要重视“生”;庄子说“死生,命也”,我们也还要重视“死”。
人为什么会死?站在科学立场,薛定谔将熵与生命联系起来,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与熵增加作斗争的过程。普利高津进一步阐释了相关阶段关系:一个发育健全的健康年轻人,其体内衰变正为生长更新所补偿,生命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更年期后,衰老趋势超过了生长更新的趋势,生命体逐步由高级有序过渡到低级有序,再至无序死亡。
生命体与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正常新陈代谢,生命得以存续。可以说,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取生命支持的过程。生命的箭头始终单向,人可能改变生命过程的进行速度,而不能改变其进行方向。可见,人都是要死的。都说,每个人有三次死亡:当心跳停止,生物层面;当葬礼完成,社会关系;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完全忘掉你,精神影响。
史铁生在《对话四则》里写道,“死是一件轻松的事”。生下来,既已定;如何活,看自己;死,终必然。我们总生硬地强调活着与健康,而躲避畏惧“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死亡。死亡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事实上你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理解它、思考它,才能更清楚活着的意义,怕的是没有灵魂的无知存在。没有谁会对死亡真正做到豁达,悲痛和无奈是世间常态。只有正视死亡,生命才会完整。
生死观是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人生观和人死观,生与死都同等重要。生命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话题。牟宗三先生言,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就是生命。正确的生死观引导着生命的良好发展,“好死不如赖活着”并非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探讨死亡的既然存在,促使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以更好地安顿自己的生命。
-
【关注青年思考录”:文化领域创作者,专注青年成长的思考,明白人生该做的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