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某些在校的“好学生”,为何生活路子越走越窄?

2020-08-12 08:41阅读:
一个北京的白领参加同学聚会,发现当年的班里的差生,不少已经小有成就,自己的差生同桌,更是三家网吧、两家宾馆的老板,轻裘肥马。反观自己,虽然上学时是个好学生,成绩优异,但现在却事业平平,不禁心生感慨: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在学习上到底值不值得
好学生的这类困惑在现实中经常看到,甚至好学生差生打工的事情在媒体上也时有出现,于是有的人便如那位白领一样提出,这个社会是不是真的不需要读书这类疑问来,好像我们又回到那个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情境里去了。
当然不是。错的不是当时读书的态度和付出的辛苦,而是中国教育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几乎每一个学校里,都会有这样的分类———有一些人是好学生,有一些人是差生。评价标准无外乎成绩是否优秀、对老师是否言听计从、在学校是否循规蹈矩。那位心中困惑的北京白领口中的好生、差生,应该也是依据这个标准而来。
这种标签本身和评判标准都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好像除了筛选好学生
差生之外,就是努力把好学生培养成学霸、硕士、博士,或者让他们挤上公务员备考大军这一条路线。在这个标准之下,教育有了一个明确而标准化的指向,培养出来的孩子气质也很相似:努力而勤奋,但是思维却刻板又保守;做事认真靠谱,可是却少有新意。那些差生们,也许动手能力强,也许想象力丰富,也许逻辑思维缜密,也许商业头脑发达……他们一定有各式各样的优点,但是因为成绩不好或者不听话,就生生被打上了的标签,丢到老师和学生们都不喜欢的角落里去了。
毫无疑问,很多人都不喜欢差生。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出一个被别人喜欢的人,还是一个具有完整性格的人?是要培养一个程序化复制出来的人,还是各不相同的人?
答案当然是后者。教育存在的目的应该是提供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有人喜欢做学问,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最终进入研究机构;有人喜欢音乐,也可在这里培养更浓厚的兴趣,学习相关的技术;有人本身就不喜欢学习,那学校至少也能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培养正确的社会品格。
当然,好学生事业不如差学生的说法,虽然因标签化的反差而让人印象深刻,但事实上并无严谨的数据支撑。我们只能从一些已经完成的调查,来印证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存在前述问题: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曾做过一份调查,从学校类型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高专院校为1.6%;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211”、普通本科、高职正好是考生成绩阶梯下降的三个层级。
那位学霸白领的同学毕业后甚至连高职都没有去读,而是开始了在各地打零工的生活。从被骗广州做传销到去四川开小饭馆,再到后来回老家开网吧、开宾馆,不断冒险,又不断从错误中修正自己。而这时候,这位学霸却在大学里傻疯傻玩、乐不思蜀
结果已经证明,在培养人才上,敢于冒险、不愿被条框限制的差生,虽然吃够了苦头、走了很多弯路,但终究能够有所收获。对比起学校教育来,他毕业后接受的社会教育显然是更成功的。曾经的好学生们并非是社会的路越走越窄,而是并没有打算改变学校教育既定的轨道,它安全却乏味,稳定但一切又可预期。好学生依然是好学生,只是此时面对的社会评价和反馈机制,已经大异于学校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