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给学生读书的“欲望”,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2020-09-21 08:18阅读:
我们的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学科,为什么学生不太喜欢语文,特别是高中语文?语文教师应该是最富有情感、激情和创新精神的教师,为什么学生不太喜欢我们语文老师,特别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
毋庸讳言,当下为数不少的语文课,老师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应该说,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勤勤恳恳;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30多年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叔湘先生之问,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第一,语文教学,授之以“鱼”是错,给学生授之以“渔”也有不足,只有给学生以读书的强烈“欲望”,才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源头活水。学生读书的欲望写作欲望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培养这个“欲望”,我想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可以放开手,努力的把语文学习的时间、权力还给学生,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背书,思考,鉴赏,探究。我们老师的放手,语文学习的世界定能成就学生的精彩表现。我们给学生一块责任田,坚信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丰收的秋天。
第二,我们语文教学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譬如一棵树,如果缺少了水分营养,枝叶就会枯蔫萎黄;一个人,如果身染重病,就会面黄肌瘦。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语文课应以读书为目的,老师的引导,“俾善于读,则居功至伟”。我们也经常跟学生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
  而我们的学生阅读量不足,背诵得太少,写作量更少,导致了我们语文教学先天不足,营养不良,贫血严重。“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
,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学生中语文素质好的,似乎并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他们较多地读了一些课外书籍。读得多了,记得多了,语文水平就高出别人一大截了。鲁迅、朱自清、老舍、徐志摩、钱钟书、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等大师都是背书长大的,这些现象,值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反思。
第三,教育是“慢的艺术”而非“快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育。它强调的是其中的渐染与熏陶。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好像是“慢”功,但它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唯一途径。当下的情况是,我们在时间面前缺少了耐性,缺少了“慢”,缺少了寂寞中的酝酿与等待。
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教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是培养读书人的地方。让学生去读书,长久地喜欢读书,唯其如此,我们的学校才不至于成为竞技场、训练营,才可以称作是“一个可以称作学校的地方”。
中学时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云,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如今我们也应努力的用阅读让学生懂得: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当然,一个人的习惯和观念是最难改变的,还有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在牵制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老师在应付高考的同时,多给学生提供读书和写作的时间,或许会有令人可喜的两全其美:高考成绩上去了,学生还学到了精细阅读和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本领,诚如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源头活水的滋润下枝叶茂盛,长成参天大树。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