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语文,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

2020-10-20 08:52阅读:
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想了想,说: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
这个世界有关语文的言说很多,它们有的散发着诗意的光芒,有的内蕴着深厚的学理,但我还是坚守着自己朴素的感受:如果剥掉加在语文上面的层层华美的装饰,不断追问下去,进行现象学还原,我们会发现其中最原始、最活跃的课程密码,无非就是教师、学生和有关他们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
语文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这句话串起了我的语文人生。
从简陋泥泞的乡村中学,到古色古香的县城中学,再到豪华气派的省城重点中学,我的职业迁徙史是生命与众多学生生命交织的过程;从初一到高三,我的精神在一届又一届年轻他者心灵的映衬下,不断成长丰富成熟;从昔日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到今天参加语文教材编写,在各地开设讲座公开课,我的思想随着时代思潮风生水起,理想与追求愈加坚定和执著……我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年轻时我有许多梦想,想当无线电工程师,想当诗人,最终无奈而又必然地把生命投入中学语文课堂,通过日复一日的教学行为来表达释放自己的追求和信念。语文,给了我一个体面的饭碗,给了我独特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也给了我许许多多难忘的故事。
与学生相遇并不总在秋季,也不都在教室,但只要是故事,总有开端。第一节课是一个仪式,是我们生命开始彼此交融的庄重的仪式。我指着黑板,告诉我的学生:这不是一块普通的黑板,上面有天地玄黄,有道德文章,有高风亮节,有世间万象;有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孔子,有穿缁衣的鲁迅,有穿西装的爱因斯坦……这些古今中外的贤哲眼睛注视着我们,与我们的心灵交流。在语文的邀约下,师生开始走进故事的世界。
我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农夫。岁月给了我人生使命的神谕,我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深埋在现实贫瘠的土壤中,用汗水和心血浇灌我的田地里禾苗和花朵,用智
慧和信念擦亮每一个生命的细节,让黯淡平凡的生活闪耀神性的光芒。我的讲义里有各种精彩的文章和教学菜单,我的进度表中排满了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规划与设想,我的备课本里夹着各种各样的黑名单、红名单,而我的心里则装着对班级每一个同学的要求和建议、期待和祝福……我想方设法用思想的扳手松一松课堂技术的螺丝,用丰富的个性和教育的智慧让学生从单向度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在作文素材课上,我让学生介绍马寅初的风骨,探讨蔡元培的理想,我告诉他们,一个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知识,更应该是分子;在现代文阅读检测之后,从现代文阅读训练题中选择震撼人心的佳作诵读品味。筱敏《山峦》的词句磨砺着年青的心,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境界让学生思绪飞扬……还有种种个性化的举动,至今为学生津津乐道:我曾因为晚自修取消语文读课文的时间和分管主任拍桌子发脾气,也曾因为教室的投影仪迟迟没有修好而率领弟子们抢占学校的报告厅……
是故事,却没有结尾。转眼到了六月初,高考前紧张而又焦灼的气氛弥漫在炎热的初夏。经过精心准备的最后一节课,是我送给学生的人生礼物。我一题一题地提醒着我的学生,告诉他们成语解题的慢三步,病句解题的慢四步,诗歌鉴赏题的四看三答,还有默写,还有语用,还有文学阅读。我和他们一起背诵七言十二句的写作歌诀,最后,让他们带上三颗写作的救命丹。班上很静,寂静的如同黑夜即将过去,太阳即将升起的黎明。下课时间到了,我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发给每个同学一页纸,上面写着俄罗斯白银时代天才诗人巴尔蒙特的诗《为了看到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我最喜爱的诗句,也是我的学生最喜爱的诗句。我起了头示意一下,年轻而又响亮的声音响了起来,冲出教室,回荡在校园: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天亮了,我们一起上路。
语文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这句话更是一个语文教育的隐喻,表达了我的教育哲学。
在年复一年的节奏性重复中我开始理解自己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相处的天地,是共同演绎故事的地方。表面上,是讲台桌椅四面墙,本质上,凡有师生的地方就有课堂,是师生独特的生命构建了课堂。课堂是神奇的。它只有四十分钟,只能容纳五六十个学生,学的是永远学不完的听说读写好文章。起立,坐下,读书——但是课上着上着,思维之球开始传递,心灵之泉开始流淌,师生的思想飞翔起来,情感燃烧起来,课堂里弥漫着清亮的光芒,有一种升华、超越的气氛,于是,课堂变得无限大,时间变得无限长,课堂获得巨大的能量和容量,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青春记忆。课堂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物质化的又是被构建生成的,它起于常规基础学习内容而终于情感思想心灵的高处和远处。课堂又是独特的,属于经验和叙事。走进课堂,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现场的情境感。情境感是迷人的,让人跃入当下,沉醉于眼前。情境有巨大的推力,前面的情境丰富当下的情境,推动后面的情境,指向未来和远方,如潮水阵阵涌向江岸,心潮逐浪高。我和学生互为对方的镜像,推动着情境又被情境推动,越到后面越丰富,越立体,获得心灵的解放和心智的发展。每节课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表情。它永远是具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有独特的魂魄,又有丰满的血肉,大处分明,小处细腻,灵肉合一,让人消魂。
课堂本质上是经验的、个性化的,有自己的规则、节奏和主题,不是多读几本书、多了解一些理论就能走进课堂的。带着过多强势理论,你无法走进教学现场和教学情境。许多课堂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故事,只有教科书的故事,只有试卷的故事,只有黑板与答案的故事。教师在现场却又逃离了现场,学生在现场却又缺席。要让课堂成为师生说故事的地方,教师不能有过多的理论预设,要把各种教学理论放在门外,保持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丰富性,张开自己的感官和心胸,运用自己的经验、敏感和技能,把生命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有了发现故事、叙述故事的才与情,方能走进课堂。
我们言说着故事,也在故事中确认自己。课堂的经验性、叙事性反映了教师的生存方式和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化技能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反思等经验方式积累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各类语文研讨活动中教师爱听课而不爱听讲座的原因所在),只有坚守在课堂里,才能获得课堂的经验、课堂的感觉和课堂的思维。一个教师只要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当作是自己的终极关怀和追求,在长期的实践中就会自然形成一种课堂敏感性,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能够妥善处理课堂与教学。
说到底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那笔端正流畅的板书,那口中气十足的朗读,那作文本上红笔的勾画圈点,那备课本里抄录的各种资料,还有课堂上内容的取舍、多少的把握、难易的处理,还有教学中顺序的安排、时机的预判、分寸的拿捏,还有长期读写积累起来的才识和书卷气……正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教师与学生故事的舞台、道具、背景和氛围,才使得教与学的故事有了语文的气息。有时,我总打量着眼前的青年教师,心里暗暗问自己:他们能吃得了这份辛苦和寂寞吗?他们还有对手艺的虔诚和敬畏吗?语文是手艺,心手相连,传递着温暖的体温。伸出你的,给学生面批一次作文,给学生开个书单送几本书,给学生发一条鼓励的短信,给学生解答一个课外读书的困惑,鼓励他们组织语文活动……大手牵着小手,放手让他们往前走。别忘了,语文是的艺术,心手相连,才有动人的故事啊!现在的中学既没有大师也没有大树,有的只是钢筋水泥的大楼,豪华而又凄凉,有的只是技术化的操作和狂欢。正如现在的医院在外科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医生个体望问闻切的临床诊断水平急遽下降一样,中学教育在规模效益提高的同时,语文教师个体教学能力也出现了滑坡。时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又是耳麦又是PPT,教室里回响的是播音员标准而夸张的声音和教师被扩音机放大的不真实的声音,总不免担心:这门手艺还守得住吗?
我们生活在技术化、管理化的时代,如何操纵技术而不被技术操纵,是维护我们自我人性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有没有故事,是人性、个性是否健康是否完整的外显。
课堂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如一朵莲花,生长在泥土之中,花瓣和花苞却伸向天空。理想让课堂向上向前,现实又让课堂向后向下,这热与冷的交汇,形成了矛盾与张力,使故事跌宕起伏。许多课我并不满意,常常是兴抖抖而去,沮丧失望而归。我们总有一种内在冲动,热衷于寻找高效快捷的方法和路径,总想三步并作两步,甚至一步到位,直奔结果,一劳永逸,不知不觉忽略了语文课堂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苦性。再高明的方法,再先进的理念,一旦进入课堂都不免软弱和苍白,因为它背后有更为庞大复杂的隐秘结构,制约着我们和课堂。听讲座,看论文,我们时常陶醉在浪漫的幻觉之中,陶醉在轻而易举的盲目之中,轻慢日常教学的世俗性,忽略了常规教学的沉重与苦涩,其实,世俗气息是语文课堂真实的另一面,教室、办公室、食堂、图书馆、备课、作业、考试、讲评、晨会、班会、晚自修、补课、开学、毕业……不合理而又合理地联系在一起,浮现出日常教学的辛苦琐碎的图景,可这些辛苦琐碎的天大的小事才是语文课堂最真实的存在啊!是不是有点像农夫种庄稼,天天下地耕作,脚踩着坚实的土地,头顶现实的烈日,挥洒着生命的汗水,播种,浇水,施肥,等待花开时节收获的秋天?不必讳言失败和沮丧,我们就是从课堂中摔打磨练出来的。课堂铸造了我们合金钢般的思维品质和性格。失败的课堂往往从另一个方面更加有效地丰富深化了我们对课堂的认识,让我们有清醒的头脑和冷峻的目光:一堂课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顾及多数学生的基础,饭要一口一口吃,语文要一步一步来,有时不免走走停停,退一步进两步。课堂,语文课堂,只有故事,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大戏
常常在自以为抓住语文的时候,语文却从我们身边悄然溜走了。错误在于我们用片面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它,错误在于我们过于理性主义的偏执,错误在于我们灵魂深处急功近利欲念的膨胀和爆发。
思想是脆弱的,而从经验中磨砺出来的信念才有力量,牢不可破,因为那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融入你的情感、审美和生命。
把语文看成教师与学生的故事,就意味着我们推倒了教室的四面墙,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生活的现场,是学生成长的现场,语文呈现出丰满、全面、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阅览室读书是学语文,戏剧演出是学语文,听名家讲座是学语文,参加征文比赛是学语文,当小记者采访校园新闻是学语文,师生合作编辑语文小报和文学社社刊是学语文,甚至晨会、班会等也可以看成是学语文……而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故事,关键是要深刻理解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
在我心中,《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我们本土最经典的对话文本,反映了我们民族真实的对话形态,也映照出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围绕治国安邦的人生抱负,孔子与弟子们进行对话。有神态,有反应,情境感十足。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众语喧哗,而非垄断的独白。我常想这个文本依据西方对话理论,大概到夫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也许就应该结束了。但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结论,不仅要有启发还要有讲解,不仅要有个性还要有共性,不仅要重人道还要重师道。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对话教学出现普遍失误?因为我们把对话局限在课堂教室,仅仅当作提问多少次、互动多少次等局部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它本质上是师生交往中自主而又合作的共生状态。这种关系其实就是前人所说的师友,亦师亦友,即师即友,师友之间,其乐融融。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传统教育理论有一个重视字的传统,民间教育智慧更把放在首位和核心,以学定教,以学研教,以勤奋读书的历史故事简化高深复杂的教学关系,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教育的自觉。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西人肖伯纳更进一步阐发了主动学习无可替代的唯一性:你不能教会一个人什么,唯一能做的是帮助他自己去发现you cannot teach a man anythingyou can only help him find it with himself)。主动构建”“自我生成是当今教育的显学,也符合我们的课堂观察和体验:凡动人的故事学理上说就是知识、情感、价值生长的故事。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皆成故事。有了这样师生对话的大关系大结构,就可以不拘泥于课堂中的一招一式,不斤斤计较讲多讲少等技术末节,从机械教条中解放出来,建立基于学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跳起来,笑起来,出现生动活泼的画面:语文优秀的学生是你教学班的领头羊,促进全体同学进步;同学精彩的发言是你最有价值的课堂学本,把集体讨论引向课堂的高境界;学生的优秀作文是你作文教学的素材,传递给大家写作的激情和动力;读书笔记中有丰富的内容,营造了群体读书生活和氛围;而那些进步不大的学生则提醒你注重差异和个性,面向全体,克服局限……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的活力和魅力,完成师生关系上的沉重转身,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丰富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成长的故事,也让对话这类洋理论中融入中国教师与中国学生的故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曹勇军)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