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爷爷

2024-05-08 14:32阅读:
ç·ç·
爷爷
原创 2017-12-12 李千一 韩城市棉沟医院
(李竹亭、老伴和他的孙辈合影。照片中老人为作者的爷爷,后排左一是作者李千一,后排右一是李百忍。)
爷爷是位慈祥和蔼,乐于助人的老人。他那炯炯有神的眼光和清瘦的脸庞,以及干练睿智的作派,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拓宽,我心目中爷爷仁爱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高大。很早就想把对爷爷的思念付诸文字,可是由于琐事太多,拖到今天才得以动笔。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近三十年了,一万多个的日日夜夜,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在梦里,在生活里,在工作中,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他的思想,他的品德,他的音容,他的笑貌,时时刻刻都在相伴着我。
我的爷爷,李竹亭,字舍病,棉沟祖传整骨第四代传人。他生于清末,成长于医生世家,自幼跟随父亲习文学医,青年时曾随军行医,辗转南北,使他有了一段较为特殊的人生历炼。回乡后,他继续祖业,对家传医术的领悟颇为深刻。爷爷心地善良,医术高超,从民国到解放初,在那些缺医少药的年代里,拯救了无数的骨、外伤患者,在韩城一带享有盛誉,韩城周围的合阳、黄龙、宜川、河津、万荣等地也有患者慕名而来。爷爷善于动脑,父辈传授下来的中医整骨八法经其潜心琢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甚是轻巧,在整骨时“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有时病人太紧张,爷爷总能想出一些“声东击西”、转移病人注意力的小计策,在病人精神放松的那一瞬间用轻巧而熟练的手法,使患骨复位,常常令家属及旁观者惊奇。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吃晚饭,来了一位黄龙崾崄的患者,由于崾崄离韩城有几百里山路,路途遥远,被人用牛车拉来,走了两天一夜,痛苦不堪,腿弯曲着不能伸展。爷爷放下饭碗,二话没说,拿出祖传的活血止痛丹,先让患者服下。再让奶奶端来饭菜,张罗来人先吃饭。吃完饭,爷爷仔细检查,知道是髋骨脱位,他边问边扶起患者的小腿,只轻轻一下,就听见“咕噜”声,患者的腿伸平了,当即就不疼了。患者激动地说:“真是神了!”站在一旁的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神奇的整骨
病例,在爷爷的治疗生涯中是很普通的事情。他在实际临床中灵活运用随地取材,将一些常见的物品用于骨伤固定,如咱们吃饭用的竹筷稍做加工就变成了夹板,新鲜的柳树枝被用在弯曲的关节固定上,废旧的硬纸板被用来做外固定,取材方便,且常常能起到神奇的疗效。爷爷还在日常治疗过程中掌握了很多的偏方妙招,非常实用。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颈后部出“毛囊炎”,爷爷就让我在田地里拔一些茅草,用细线捆扎,剪刀剪齐,在“毛囊”处反复轻刷,待隐隐见血时,再涂擦碘酊,两天即好。这个方法方便且疗效很好,以至于我在临床行医中,也常常施用。
爷爷常说旧社会行医被称作“悬壶济世”,新社会讲“救死扶伤”,在他眼里,行医是一项积德行善的事业,而非聚敛钱财的手段。他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信奉因果报应,并固执的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抗日战争时期,爷爷在国民军里服役,并随军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会战”。对于那场战争的残酷,爷爷并没有提及,多次讲述的是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那次,爷爷身穿便装,护送一批伤病员渡黄河回陕西,与接头人员安排好伤病员后,他将一封密信藏于小腿的绑腿带里,又转身返回部队。在途中被日本兵拦住,搜身时,一个士兵发现了爷爷腰带上吊着的护身小木雕,就强行拿去并在手里把玩,突然,那个小玩意被拉开,出来了三个雕刻精美的小喇嘛,那个日本兵被惊得目瞪口呆。另外两个日本兵又把爷爷那个平时外出行医时用的装着草药瓶的腰带拉了下来。他们几个人叽叽咕咕地交谈了一通之后,就把爷爷的小木雕以及腰带还给他,并放他离去。爷爷每次在讲完这段故事后,都要慢慢地说:“哎,这都是咱们几辈人积德行善才能使我躲过这一劫!实际想想,那些日本兵要不是看到我是一个医生,又信佛,他们才不会放过我呢……”
爷爷的良善心肠与他高超的医术一样在韩城是很有名气的,那时,只要提及“棉沟二先生”(爷爷排行老二,其兄李云亭,字舍疾,人称“棉沟大先生”),人们都会说:“那可真是一个好人……”后面就是一个个似乎相同又完全不同的感人事迹,相同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永远都是我的爷爷,不同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那时,爷爷他们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加上骨伤患者大都行走不便,所以背着药品用具冒着风雨严寒披星戴月去出诊那是经常的事情。大多数病人为表达感谢之情,会从家里拿些自家地里种的瓜果蔬菜或是几碗粮食,几个馒头……碰到家境特别贫苦的病人,爷爷不但不取分文,还会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接济。爷爷的威望就这样慢慢地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而我也常常在不知不觉间享受着作为“棉沟二先生”孙子的“特殊待遇”。
记得我上小学时,因学校离家较远,经常要带着馍做干粮。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我路过北苏村的菜地就摘了几个青辣椒准备就馍吃,刚好被菜农发现抓了个正着。那个老伯对我就是一顿教训,可当得知我是“棉沟二先生”的孙子时,态度就来了180度的转变。结果是不仅没再责骂我,还给我摘了一书包的辣椒让我带回家去。从这件事中,儿时的我似懂非懂地领悟到爷爷的人格魅力,感受到爷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也理解了他常说人活着就要积德行善的道理。
爷爷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中医民间医生,为人正直,勤奋好学,一生恪守“礼义教子弟,耕读传家风”的祖训,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忠厚老实,与人为善,对乡里乡亲始终存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的对待每一位乡亲。他秉承祖业,治病救人,以人为本,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空闲时,爷爷经常翻阅他那些宝贝医书,对书中的部分章节总能一大段一大段的背诵出来,对各种中药的药性特点也总是一字不漏地讲给我们,碰到特殊的病例,爷爷精心诊治,治愈后一定要总结笔记,严谨的态度对我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时至今日,每每翻阅爷爷的笔记,我都要感叹自愧弗如。
父母单位工作很忙,年幼的我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我的启蒙教育几乎全是爷爷来完成的,从小爷爷就让我背《三字经》、写毛笔字。他常说“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鼓励我要勤奋学习。
爷爷智慧而坚定,富有主见,家里的每一件事情都要他决定,有着典型的家长作风。爷爷仿佛是一棵参天大树,我们都是在他绿荫庇护下的小草,享受着他带给我们的点点荫凉和一片安详。我记得他卧病在床的那段时间,家里准备盖房子,当时根基已经做好,翌日准备立木。那天天还没亮,爷爷让我把他扶到工地,说是一定要亲自看看。他用一个八卦罗盘,放在房基的中央,看了看对我说方向不对,又让我扶着他围着房子转了几圈,决定要把房基重做。当时全家人一致反对,但爷爷非常固执,还让我扶着他亲自画上了方位线。没办法,房基重做了,立木改日了。爷爷去世二十多年后,我们兄弟分家另立门户的时候,才发现当时爷爷做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超前!就是当时那50多公分的方向摆动,现在的几处院子分得很是平衡,不仅公平公正,面积相当,而且谁也不影响谁的出路与光照。特别是去年村里巷道扩修,除了我们家房子丝毫未动之外,全村其它人家的巷道护基石都被拆除了一部分。这件事情,让我回想起来感悟颇深。
往事历历,言犹在耳,每当想起这些我便潸然泪下。这几年,孩子也长大了,医院也发展了,但生活中总有曲折与艰辛,我对爷爷的思念之情也似乎更浓了。很多人都崇拜名人或是明星,我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我的爷爷,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医生。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在我人生三十年的行医历程中,爷爷的言行成了我的行为准则,他执着的敬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积德行善的良好品质,无时不陪伴着我,鞭策着我,成为催我前进的动力。
仰望夜空,看满天星斗……我放下笔,拉上窗帘,关掉台灯,静静地躺在床上,很快就要进入梦乡,说不定,梦里还会有爷爷的身影,爷爷的故事总有特别的滋味在里面。是的,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会离去,所能记住和留下的,总是烙在心灵深处的东西,犹如爷爷在我的心里一样。
人死不能复生,我唯有牢记爷爷孜孜不倦的谆谆教诲,牢记他宽厚仁爱的为人品质、勤奋严谨的做人宗旨,以此表达对爷爷的深深纪念。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