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2020-08-10 09:05阅读: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中有120多个榜题及相对相应的图案,代表着120多个神仙团队中最杰出的人物,本篇在120多个榜题图像中挑出一个团队来做详细解析,这个团队是中国人教育后代的必备教材,就是“往古孝子顺孙”的团队,这个画面中有八位大人,包含了七个著名的孝子故事,都是重磅的题材。我只从画面人物造型所关联的古迹角度出发,聊一聊这些著名人物背后的古迹,比如郭巨、老莱子和丁兰的石刻造型,在东汉的文物中就有实例,他们关联到两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访古人最喜欢的“大国一”,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遗存,东汉的两处石祠建筑,一个是孝堂山郭氏石祠,一个是武氏祠石祠,这些汉代教育后代的石祠中出现的孝子,也同样出现在毗卢寺的孝子顺孙图之中,体现了孝行文化的千年传承。
我对古代行孝的故事兴趣不大,但很难绕开这个汉文化传承中的环节,自古以来人类就担忧老年后被社会遗弃的问题,老人在丛林法则中处在最低端,孝道文化总想把最
低端的弱势人群推向社会道德规则的最高端,古代的孝道教育一直把老人的地位放在孩子之上,与现代社会的理解有冲突。另外,现代人与古人的理解行孝的重点有所不同,在二十四孝图,现在教育的重点是故事的情节,情节编排的更加合理动人,才有教育意义。而古人的重点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强调主人公行孝之后的功成名就,也就是这些行孝的主人公最后都是当了大官,或者获得福报,这才是古人教育理念中的重点,强调因果报应的结果。反而故事情节越神奇,越不合常理越好,有的干脆神迹化,比如感天动地,与社会正能量关系不大,就是一种孝文化的宣传推广手段。所以,古人用文字标注二十四孝,标注的都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突出故事中人物的名字,现代人反而忽略人名,用四字成语表达行孝故事情节,比如卧冰求鲤的故事,我们变成了四字成语,虽然二十四孝的情节大多经不起现代人的推敲,古人反正不在乎情节,在乎人名,古人标注卧冰求鲤是“王祥”,这个王祥后来当了大官,这才是重点。参见故宫保存的北宋时期的24孝砖雕实物。
1、子路,百里负米,在孝子顺孙团队中最后一位人物,右侧上端背着一个包袱,我猜这个造型代表百里负米的故事,属于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算是最合理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神话。子路是孔圣人的大弟子之一,时间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左右),给父母背口粮,走了百里路,子路后来当了大官。这个故事的绘画作品很多,子路也有坟墓遗存,都是现代新仿的。
2、王祥,卧冰求鲤,毗卢寺水陆画往古孝子孙孙团队中手拿鲤鱼的那位一定是王祥,其造型代表卧冰求鲤的故事,调侃一下,这个版本按时间顺序反过来就合理了,先发现一个冰窟窿,靠近后突然有鲤鱼跳到冰面,急忙抓鲤鱼摔到在冰上,被人发现摔倒拿鲤鱼的姿势,就是传颂千年的卧冰求鲤。时间点晋代(公元300左右),王祥后来当了太保的官职,这个是重点,没有这个官职也不会进二十四孝图的。古迹关联,故宫收藏的北宋二十四孝砖雕。
3、孟宗,哭竹生笋,毗卢寺水陆画往古孝子孙孙团队中手拿竹笋的那位一定是孟宗,其造型代表哭竹生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要把时间顺序倒过来,先找到冬笋,然后激动的哭了,时间点为三国时期(公元250年左右),孟宗后来当了司空,也是大官。古迹关联,故宫收藏的北宋二十四孝砖雕。
4、丁兰,刻木事亲,毗卢寺水陆画往古孝子孙孙团队中手拿托盘,盘中有一幅老人木雕像,一定是丁兰。这个是孝图中祖宗级别的图像,在东汉武氏祠石祠汉画像中就有实例,位置还非常重要,石祠山墙中第一排是三皇五帝的图像,第二排就是丁兰和老莱子的图像,汉画像的时间点是公元147年,地点是山东嘉祥,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武氏祠石祠汉画像不仅有图案,而且有十分明确的题记,“丁兰,二亲终歿,立木为父,邻人假物,(报)乃借与”,这个丁兰刻木的故事有两个版本,情节不同,比较好理解,现在不用刻木了,有老人的遗照就好了。
5、莱子,戏彩娱亲,壁画中左侧上端扎着头带,拿着拨浪鼓的就是老莱子,在武氏祠石祠汉画像中与丁兰画像位置并排,题记为“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驩,君子嘉之,孝摸大焉”,“莱子父,;莱子母”,这些都是东汉的石刻和文字,非常珍贵的古迹。老莱子的故事很著名,本人七十岁了,父母尚在,在两千年前的周朝时期也是奇迹了,而东汉的石刻也记录了这个故事的传承。让父母欢乐,难为死孩子了。
6、郭巨,埋儿救母,毗卢寺水陆画往古孝子孙孙团队中抱小孩的就是郭巨,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现代人看郭巨埋儿的故事则是非常荒诞,有点类似“只能救一个”的二选一的哲学问题,母亲和孩子只能救一个,古人选救老人,现代人选救孩子,孩子是未来,老人是可以为孩子而牺牲的包袱,符合西方现代社会进化的理念,但是与东方文明孝道文化冲突。郭巨埋儿结局是挖到了黄金,让母亲和孩子等一家人都渡过难关,这个故事是二十四孝中被吐槽最多的,所涉及的古迹是孝堂山郭氏石祠,公元一世纪的大古迹,最早的地面石板建筑遗存,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石祠墙壁上有北齐武平元年(570)《陇东王感孝颂》《感孝颂》认为,孝堂山石祠,是汉孝子郭巨墓前的石堂。虽然这个观点被否决了,但孝堂山郭氏石祠,至少象征性地做为纪念郭巨故事的古迹而存在。
7、王华买父,这个故事可能包含了四位人物,我猜是王华、老人和两个孩子,是壁画中人物最多的故事,属于往古孝子顺孙图像中最突出的位置,就是C”位,但不属于二十四孝中的图案,是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颐和园长廊彩绘图案中就有这则故事。《王华买父》又称《王华买爹》,被改编成吕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目演出,郭德纲演出过评剧。可见这个戏曲不是太冷门。故事讲王华在街边买了自卖自身的老人为父亲,老人故意刁难王华家人,迫使其卖了两个儿子换钱孝敬老人,最后这个老人原来是有钱有势的富人,皆大欢喜。反过来想,如果老人真的是一无所有,就不会有这种无聊的故事了。
戏曲故事版本一:
1、宋朝八贤王江南巡游中夫人在船上分娩,胞衣未破,疑是怪胎,抛入太湖之中。
2、胎儿被渔民所救,取名王华。长大结婚后夫妻俩以打渔为生,后生下二子。
3、八贤王老年膝下无子,占卦知曾有一遗子,自卖自身便可访得其子。
4、王华心地善良,将老人带回家,夫妻俩如同亲爹一样照顾老人。老人故意刁难王华,要吃山珍海味,王华卖两个儿子换钱,供养老人。
5、八贤王父子相认,找回被卖的儿子,一家人重新相聚,富贵满门。
总而言之,毗卢寺水陆壁画中一幅小画,就牵扯出七个故事背景,在历史古迹中能找到图像传承的痕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融入到民间各种文化载体中,润物无声。而现实社会真很残酷,没钱的老人依然处在社会的下层,等待社会的救济,有钱的老人才是孝道的拥有者,晚年幸福。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毗卢寺水陆壁画,孝子顺孙图关联的古迹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