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南怀瑾老师讲述:我们常说这两个字,真做到了一定很幸福

2019-09-19 21:54阅读:
南怀瑾老师讲述:我们常说这两个字,真做到了一定很幸福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叫做学问?我在《论语别裁》中首先提出来,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知识就是学问,事实上学问并不是知识,知识最多只能算是学问中的一部分。我看大学毕业的人,硕士也好,博士也好,只是专业训练的一种学位而已,只表示已具有了某项专门知识,但并不见得就有了学问。文章写得好,只是文学好;诗作得好也只是诗好;绘画好也只是绘画艺术好,不算是学问。一字不识的人,他做人做得对,做事做得对,这就是真学问。学学问问,问问学学,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问以人格行为为基础。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目的,就是养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为第一,这才是学问的道理。所以孟子也在这里说明,不在书读得好不好。


年轻人或者要以这个道理,似是而非的当作借口,不去读书,说是在做学问,所以功课不好。这是强辞夺理,在学校求学的学龄中,没有好好去读书,就是做人做事没有做对,就是没有达到人格行为的标准,又怎么会是在做学问?学问没有别的,“求其放心而已矣”。每天知道修行,找回自己的心,放在平旦之气中,此心永远清明,养成永远高洁的气质,这是中国学问的精华,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的精华。

不过“求其放心”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把放出去的、散乱的心收回来,把这心定住,这是一种解释。朱熹解释为把“放心”收回来,放在腔子里,我反对这一说法。腔子里的只是心脏,照他这么说,这种心也放进去,那种心也放进去,心脏岂不要爆炸?我单独的另一解释是“放心即放下”,“求其放心”就是求其放下,把一切的恶念、邪念、杂念、妄念放掉,保持夜气,那么正心、正念,自然回来了。而朱熹的解释,只说了一半,并未说得透彻。明朝有一个人写有《幻想诗》,其中有两句说:“一念忽回腔子里,依然瘦骨倚匡床。”幻想了半天,一念回来:“算了罢,这些都是幻想,还是一把瘦骨头,靠到床上睡觉去吧!”

人人应该求其放心。放心之道,第一不使自己此心放逸;第二各种不必要的思想、烦恼,统统放下。假使不知道这样修养,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人,而活在人类中,该感到惭愧。说到放心,就是养心,是修心养性的道理,在佛家来说,也就是修行了。修行第一步先要治心,去掉心上的染污。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


治心之学,基本的起步,不管哪个宗教、哪种哲学怎么讲法,老老实实的莫过于孟子。孟子讲的治心之学,那是他的经验之谈,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学问,不是知识。人嘛!都认不得自己的心,不知道如何做人,因此就要“学”。不懂!向老前辈请教、向同学请教,即“问”,古人勉强为“问学”,改名为学问,那是宋朝以后的事,而唐宋以来,就叫做“道学问”。活在这个人生的大道上,要多问、多听。问了听了做什么?不是当知识用,耍花样的。知识愈多,妄想愈多,因而乱七八糟的事也多,痛苦也大。你以为知识是好东西啊?世间上的坏蛋,知识分子居多。知识分子看不起人家笨,可是往往笨人倒是规规矩矩的!那么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没有第二条路:“求其放心而已”,就真的把“学问之道”说的清清楚楚、简简单单了。


后来的儒家们解释放心,说:我们这个心,是乱七八糟的向外放了,像乡下农家,鸡啊、鸭啊、牛啊,早上起来就给放在外面去乱跑了。因此,修心如同一个个流荡在外的鸡、鸭、牛等等家畜,将它赶回来,要把在外面的心收回来。收回哪里呢?朱熹说:“放在腔子里。”心腔子就是心窝子,这里怎么放呀!?我们人这个心脏,依佛学来讲是个肉团心,只是个器官组织。只有鸭蛋那么大。你一辈子,放了那么多事在里面,那不要把心脏爆炸了吗?难怪现在许多人都死于心脏病;并且,天天要求这外散的精神思虑一直锁在心脏里面,那不会心肌闭塞吗?!其实,“求其放心而已”这句话很简单,那就是“放下”!


孟子是有这个意思的,并不是把放开的心收回来,安在腔子里;而是不即不离各安本位,如同跟大家讲的,我们的心分成三段:“过去已过去”,过去心已经过去了;“未来犹莫算”,未来还没有来,不必算计;现在呢?你一边听话,一边声音早已没有了,心里好好的,很清静、很安祥,自然就不求而放心了嘛!这是初步。
你们一年能有个机会参加打七,也算是蛮好,可是学佛修道,一年这么七天一下就算有了交代了吗?其他三百五十八天,通常在外面乱七八糟、颠三倒四的,行吗?


《观心—万缘放下》
----------

在曾子之后的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是说每个人,平常都生活在散乱或昏迷的现状中,此心犹如鸡飞狗跳,并不安静在本位上,所以只要能收得放肆在外的狂“心”,归到本位,就是真正学问修养的道理了。

俗语说:“没有问题,请放心好了。”这放心二字,虽不是佛经里的话,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不要求清净,本自清净,何须更求清净。把清净也要放下,放下更放下,放到无可放处,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处。


《原本大学微言》《习禅录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