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与“汲冢书”有关的内容

2020-06-16 09:21阅读:
原文作者:樊荣

与“汲冢书”有关的内容

西晋咸宁五年(279),汲郡人不准在汲城西偏附近盗发古墓时,发现了用竹简写就十余万言的古文典册玉律、钟、磬和一把长二尺五寸的铜剑。古墓被发现后,在西晋地方政府的安排下,全部送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后来,博士、佐著作郎束晳、秘书监荀勖以及和峤、卫恒等人,把这些竹简编次整理、校对为十六部,七十五卷的重要典籍,并用当时的文字重新进行书写。这就是被后人所屡屡称道的《汲冢书》。《汲冢书》共包括《纪年》十三篇,记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追述魏事到魏襄王(或言魏安釐王)二十年为止。《纪年》作为魏国史书,多与《春秋》内容相互照应。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相同。《易爻》、《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爻辞》则并不一样。《公孙段》二篇、《国语》三篇、《名》三篇、《师春》一篇、《琐语》十一篇、《梁丘藏》一篇、《缴书》二篇、《生封》一篇、《大历》二篇、《穆天子传》五篇、《图诗》一篇。此外还有《杂书》十九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内容,共七十五篇。其中七篇简书,因为盗墓者在墓中点火照明和折坏,不能确定题目。所有竹简均黑色漆书,用科斗古文字书写。
“汲冢”出土位置有位于今辉县市占城乡大梁冢村和卫辉市孙杏村镇娘娘庙西南两种说法,与山彪战国魏墓群和辉县固围、琉璃塔、赵固战国墓葬考古成果关系密切,确定“汲冢书”的出土位置,对于“汲冢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然而,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汲冢书准确出土位置在宋
代末年已经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到元代王恽时期汲冢书位置已经面目全非。“汲冢”中出土的重要魏国国别史著作《竹书纪年》,在宋代宋明理学学者的围攻下濒临失传,目前的《古本竹书纪年》由后代学者从注文中整理所得。《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为南朝学者沈约注释,经过王国维校勘后,目前在学术界还颇有争议。《竹书纪年》是《汲冢书》中价值最大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国历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使“史”与“经”、“子”、“集”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但是其思想精髓与儒家史学观念并不相悖,宋代理学家和后来的研究者把《竹书纪年》中的史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相悖的一面无限夸大大可不必。自此而后,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就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目录学的正统分类体系。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也更便于加以编排和收藏。
《穆天子传》所叙述的内容,多与《山海经》相对应,先后记载了我国在西汉之前两次大规模的西行活动,留下了非常宝贵而又翔实的记录。《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周穆王传》、《周王游行记》。今传荀勖本六卷,前五卷记叙周穆王帅七萃之士,驾八骏之乘,伯夭为其先导,造父为其御车,长驱万里,绝流沙,征昆仑,与西王母酬祚赋诗、馈赠流连的故事。最后一卷又名《盛姬录》,记叙周穆王宠姬盛姬病故及安葬经过。束皙整理本仅五卷,其后卷收入《杂事十九篇》中。《穆天子传》被学术界认为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史官撰写的“起居注”或较早的历史小说,与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关系密切,是“汲冢书”中发现最完整、最没有争议的著作。《逸周书》被认为是孔子删史后的宝贵遗存,可与我国早期的散文代表作《尚书》、《春秋》、《左传》中的内容对比研究,但是,究竟是否与“汲冢书”内容有关,目前尚有争议。著名学者王国维、陈梦家先生先后把《汲冢书》与西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等,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目前殷墟文字学、敦煌文献学和曲阜孔府旧宅藏书的孔壁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内容,只有位于河南新乡市境内的汲冢书史研究尚未能形成较大学术影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