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2024-04-19 17:29阅读:
【熟诗素评】
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编者按】
三年疫情赋闲在家,重读《唐诗三百首》,提笔写下百来篇诗评。因评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评论完全出于自我理解,心底原声,故称“熟诗素评”。后应邀先后在《海峡两岸》、《师生》杂志开设专栏,陆续发表,并为多处转载。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唐代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是一首五言绝
句。原诗如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诗句通俗易懂,明白得就如当今白话,却历来为人称道。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得益于作者才名。作者骆宾王,七岁就写过著名诗歌《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被称为神童,成年后,又被列为“初唐四杰”。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当然,一篇作品为人称道,决不可能仅仅因为作者才名。


我感觉,其立意别致,应该是为人关注的重要原因。


如果不看标题,光看诗句,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篇触景生情的“怀古”作品。如果立意“怀古”,那这首诗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根本没法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之类相比。但是,从标题看,这却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标题可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与正文浑然一体。让人由“怀古”题材,向“送别”视角解读,立意就非同一般了。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熟典生用,是本诗的特点之二。


在古代,才高八斗的文人,写诗作文喜欢引用典故,而且,很多人还喜用冷僻艰涩的典故。好的引典可以引发联想,借题发挥,拓展或深化诗意。但艰涩用典,有时也会平添理解障碍,影响读者面。比如,同是骆宾王,在他另一首名诗《在狱咏蝉》中,就有用典艰涩之嫌。开头“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我想,这无非是为了“用词对仗”的形式需要,古代不加注释,又没有读过《隋书》、《左传》相关句子的人,根本没办法理解意思。(《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而本诗所用典故,则是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王》故事。荊轲临行时,燕太子丹送之“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荊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了此歌,“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此情此景此歌词,只要稍有历史常识、常闻历史传说的人尽皆知。作者无非改造成诗句形式,重提一下,很容易唤起读者对彼情彼景的联想体会。


但这并不是作者写诗的目的。作者的表意指向是送别之时的具体感受,即诗的最后一句,“今日水犹寒”,尤其这个“寒”字。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也许有人觉得难以理解,曾经写过《咏鹅》那样活泼亮丽诗歌的作者,怎么会写出如此悲凉的送别诗?这就需要我们稍稍了解一下作者的身世了。骆宾王成年以后,正值武则天当朝。骆宾王虽才情满满,但却意念执拗。在情绪倾向上,他一直是站在匡复正宗李唐,抵触武氏统治这一边的。由此,他的际遇可想而知。来到易水送友,涌起与先秦壮士荆轲类似情怀,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所不同的只是,他现在是送别这一方。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那么,另一方应该是谁呢?可能会是谁呢?除标题之外,这在诗中不着一字。


“留有空间”,留下无穷想象空间,留下无穷解读空间,这就是本诗的又一大特色。


当然,有一个前提是毋庸置疑的。送别的朋友一定是情义相投之人,否则,像作者这样傲才者,不可能愿意亲自相送:即使万不得意必须相送,也不可能专门赠诗。在此基础上,伸发开去,皆有可能。也许作者想向对方诉说自己的心境,也许是在忧虑对方此去的处境,也许还在刻意为对方避讳什么,总之,当前处境和心境之“寒”,“犹”如当年,不堪细说,不便明说。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骆宾王,毕竟骆宾王。就诗作而言,一反齐梁绮丽妩媚追逐,开创朴实刚健诗风,他以亲身实践,立了大功。


【熟诗素评】不着一字写赠别——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欣赏

(转自:一唱元声公众号 原创:一唱元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