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穿著喜劇外套的悲劇更令人感覺悲傷?

2019-02-13 10:41阅读:
穿著喜劇外套的悲劇更令人感覺悲傷?
(圖片來自網路。)

匆匆寫的
也是隨感
——題記。


寫下這題目突然想起來許久沒有翻看過的《文學回憶錄》了。木心先生講過希臘悲劇,裡頭有一句話:「為什麼希臘悲劇能淨化人的心靈?中國人不知此。」這話應該是有有一點子的尖刻罷?——怎麼見得中國人就不曉得悲劇具有淨化人的心靈的作用呢?果然不知道悲劇的力量的話,中國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著名的悲劇了,不是嚜?當然,或許從前交通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中國人沒有多少機會接觸到中國以外的文明,所以不能夠知道希臘的悲劇,等到中國人接觸到了其他的文明之後,自然就能夠感知到其他人感知了罷?畢竟,人性是相通的,不是嚜?只是,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是中國式的,就好像張愛玲寫過一句:「世界各國的人都有類似的感覺,中國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這『虛空的空虛,一切都是虛空』的感覺總像個新發現,並且就停留在這階段。一個一個中國人看見花落水流,於是臨風灑淚,對月長吁,感到生命之短暫,但是他們就到這裡為止,不往前想了。滅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們並不因此就灰心,絕望,放浪,貪嘴,荒淫——對於歐洲人,那似乎是合邏輯的反應。像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人
,一旦不相信死後的永生了,便大大地作樂而且作惡,鬧得天翻地覆。」中國人講究轉世輪迴,總認為這一世的受苦受難是為了來世的榮華富貴,所以中國人無論多麼的不幸都能夠承受,也都能夠堅持,果然堅持不下去了那麼就地死掉了也沒有什麼,——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中國人總是對來世抱有著無比美好的想像,當然,我想,或許正是因了這樣的美好的想像,才給了中國人對悲劇以及喜劇的中國史的認知。

中國的悲劇其實也都是大悲劇,不比希臘的悲劇,歐洲的悲劇更加的不悲傷沉痛,旁的不說,《紅樓夢》的悲劇多麼令人絕望而且傷痛?況且,我也並不以為《紅樓夢》就沒有做到淨化人的心靈的作用,《紅樓夢》,還是具有淨化人類的心靈的作用的罷?那麼多的人物演繹了那麼多的悲劇故事,無論如何是能夠挑出來幾個具有淨化人類心靈作用的悲劇情節的,更何況,一部上百萬字的長篇悲劇小說,怎麼會沒有淨化心靈的作用呢?只是,中國人對悲劇的理解,或者說中國人感知悲劇的角度與其他人不完全相同,這對於創作者而言其實也是蠻挑戰的,因為創作者總要用一種「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方式來創作,——很多時候,中國式的悲劇是以喜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當然,這樣的南轅北轍的創作方式也往往會將觀眾讀者帶入到歧途上去,分明是悲劇,但是在觀眾讀者的眼睛裡卻只看見了喜劇,笑得前仰後合的,反過來又叫創作者詫異萬分,——我分明是演的/寫的悲劇,你們怎麼會把它看作是喜劇,而且還笑得那麼開心?創作者跟觀眾讀者之間彷彿有一道溝隔開來了,跨得過去的,自然就看到的是悲劇,而且是那種傷痛到得骨子裡去的悲劇,有著深深的悽愴與蒼涼。至於跨不過那道溝的人呢,他們看見的就是喜劇了,而且是很令他們會笑出來眼淚的喜劇。喜劇就喜劇罷,至少,這樣的能夠叫人笑出來眼淚的悲劇也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成功,雖說創作者本人可能會比較有一點子詫異。——被人誤解的感覺不是很好的感覺。可是,中國式的悲劇或許就應該是以喜劇的形式表達才能夠引起來中國人的興趣罷?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來去年我看過的一部中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了,那麼悲傷的一個故事,卻很多時候給人的印象是在看一部喜劇,也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男主角是一個經常出演喜劇的演員,反正我想,這或許就是中國式的悲劇的正常表達方式罷?對於中國的觀眾讀者,以喜劇的形式表達悲劇雖然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喜劇,但是總是會有一些人會看見悲劇的,而看見悲劇的人,我想,他們的心靈一定會被一次又一次的淨化的,而只要有這樣的人存在,那麼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會有希望,所謂生生不息?

只要悲劇不死,我想,人類就不會迷失,雖說有的悲劇是穿著喜劇的外套的悲劇,總比悲劇死亡了要好,不是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