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雨时诗话》序言

2020-01-18 11:32阅读:
《雨时诗话》序言

记得第一次见苗雨时教授是在2000年的白鹿泉诗会上,当时我正在读研究生。苗老师的儒雅、睿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随后的阅读中,我开始逐渐熟悉其自成一家的诗学体系。《诗的审美》《诗歌写作技巧》《河北当代诗歌史》《走向现代性的新诗》等一本本扎实厚重的著作,既呈现了当代诗歌的基本面貌,又给人带来充满活力和新鲜感的诗学启示。和一般学术著作的枯涩不同,阅读这些诗学著作,常常伴随着发现的喜悦和审美的快感。如今,《雨时诗话》即将出版,苗老师嘱我作序,内心惶恐之余勉力为之,也是想借此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苗雨时旺盛的创作力让人颇为感佩,是不折不扣的当代诗歌批评的常青树。这本诗话呈现的内容多为其诗学的精髓,大致勾勒了苗雨时的诗学观。其基本点是对生命和文本的双重关注。从诗学层面来看,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和关注是无止境的,而且在批评和创作之间的对话中呈现了崭新的可能性。对文本审美的探求体现了内在审美的创造。两者相得益彰,体现了诗学创造的内在的价值,也使得诗学研究成了批评家生命展开的一种方式。
基于生命哲学的对生存的探究,一直是苗雨时衡估诗歌的一个有效的价值基点。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建构了一套完整的诗学体系。苗雨时强调:“诗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纯然表现”。这一理论基点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个体生命包含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两个基质;与现实生存是对称和对抗关系;发生学背景是人的生命直觉和创造冲动;诗的本质是个体生命的最高真实;价值取向是人的生与死之间的爱和尊严;个体生命对整体生存的包容;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依存。这种全方位的阐释既考虑到了西方现代哲学依据,又能对本土语境进行很好的包容和转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稳固的理论支撑点保证了苗雨时诗学知识谱系的完整与可靠。在他看来,个体生命的纯然表现是在“生命语言”的整体结构生成的,进而对于思的哲学依据、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意蕴进行了全面阐释,对于生命和语言的异质同构也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此探讨诗歌从触发、结胎到构思、完型的整个过程。知识框架和文化结构的完整性
,使得苗先生能够对众声喧哗的诗歌现场做出有效的历史分析和审美评判。从《简论诗歌的时空坐标》《论诗歌的生命形式》《关于日常生活写作与口语诗》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窥见苗先生诗学审美大厦的格局与气象。
就当下诗歌批评而言,研究者并没有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内对话,所以很容易显现出自身逻辑的混乱知识生产秩序的混乱对应着平面化的精神结构,甚至出现精神倒退的可能。媒体狂欢式的话语嬉戏,看似多音齐鸣,实际上是同一声部的不同变奏,内在的单调和匮乏令人震惊。针对这一现象,苗雨时指出:当下的中国诗人应该是一个承受时代之痛的幸运者一个自我灵魂的拯救者他在批判世界的同时首先进行自我批判”从中可见一位深入时代阵痛的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这种担当就是以自己特有的言说方式揭示生存真相,抗拒各种话语霸权对生存和生命的遮蔽。《当下诗歌写作的“六无”》等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正是这种基于个体生命诗学,有力地清理了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诗歌价值的迷惑和不解。
在形式本体论逐步确立的今天,对诗歌文本的关注是应有之意。对于文本的解读,苗雨时并不拘泥于一种理论,而是综合了艺术原理、符号学、甚至古典诗学方法,分析诗歌表现方式的特质,阐发诗歌语言和形式作为符号的特征和文化意蕴。尤其是《诗歌符号学构想》等系列文章,对“诗歌是生命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观点做出了精彩的阐释。在他看来,诗歌实质上是一种生命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这种表现性形式就是艺术符号。诗歌的符号形式,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声音、节奏、韵律、建行等等具体外在形式,而是“一种包含外形式与内形式,以及各种要素、特征复杂组合的充满动力的生成形态,也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对形式的整体感和有机性认知的基础上,苗雨时先生分别对象征符号、意象符号、作为意象符号的诗歌语言、语言符号的二重性、能指与所指关系中的能指优势、“横组合”与“纵聚合”中的“纵聚合”效应、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关系等内容,借鉴索绪尔的语言学、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结合具体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具体到批评实践上,在人生解码、女性诗歌、乡土中国等系列诗人诗作的精当评价和细致分析中,体现出极富专业眼光的精神气象和书写格局,无论是对于写作者还是研究者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有了坚实的理论基座,苗雨时逐渐建构起宏伟的诗歌审美大厦。他自觉地将对诗学的探索与对生存的勘探结合起来,在具体历史困境中把握诗歌的活力和创造性,发掘某些诗歌现象和特定文本的深层文化精神,避免滑向风格化的修辞美文。这些诗学观念与诗评家对诗歌现场的执着热情是分不开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歌现场包含着心灵的丰富性,经验的复杂性。对各种诗歌现象的准确把握和价值判断,需要对诗歌本体和功能有着稳固的认知。苗雨时深入到历史深处进行动态把握和整合,在诗学探索与诗人生存处境相对应的关系中进行定位,在批评和创作之间构建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一过程刚好对应着新时期以来新诗现代性的探索过程。现代性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为苗老师施展自己才华提供了足够空间,他的研究成为新诗批评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新时期诗歌批评的积极参与者和历史见证人,苗雨时教授至今仍然处于持续活跃状态。在与不同代际诗人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代沟出现,这一点真的让人感到惊奇。面对枯涩的学术研究,如何焕发出生命涌动的激情,苗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说明。作为一位充满生命激情的学人,苗雨时在学术研究和生命经验相互打开的张力关系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诗意和心灵活力。读他的书,就是倾听一位纯正的专业诗评家富有创造力的言说,享受诗性智慧的启迪和欢愉。
是为序。

李建周
                       2018年11月16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