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工作与生活

2019-01-28 07:03阅读:
工作与生活
(不止于足球的足球反思之二十一)
工作与生活
《足球经略》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玩足球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比赛是为了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如果让胜负限制了自己,人就成了比赛机器了。这样的比赛不要也罢。在功利心过重的环境里,所谓的球赛就成了“肉体机器”比赛。除了金钱刺激,参与者已经很难真正体会到足球的乐趣。
有一次看画展,看见几幅工业题材的画,似乎都是在艺术地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人创造了机器,机器把人改造为机器。
有了机器以后,人的工作强度减轻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但工作的乐趣也失去了,因为人必须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与机器一样按程序运行。人不再是产品的创造者,而是与机器一道成为产品的加工者。机械是反艺术的,生活是追求艺术的。或许,AI是人的一次机会。因AI的成熟,人可以摆脱必要劳动的限制,不再为衣食住行而机械式地工作,从而让工作成为艺术性生活之一种。
工作原本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养家糊口的需要,因机械化对人的限制,带来了种种的不自由,工作就
成了单纯为生活服务的部分,成了不得不为之的行为。由此,工作与休闲、娱乐分裂开来,与艺术性的创造活动分离开来,甚至与生活对立起来。人们不得不于工作之外寻找生活。仿佛工作之外的绘画、摄影、文学、体育与休闲娱乐等等才属于真正的生活。
生活在工作之外,激情、热情自然也难保持在工作之内。失去了激情、热情之类的绿色可持续“能源”供应,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也就大打折扣,只好用金钱之类的非绿色难持续的能源来替代。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就等于一辈子不用工作。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就是生活本身。什么样的工作容易被人喜欢呢?机械式的重复性工作是不太容易让人喜欢的,强制性的工作大概也不受人待见。自由度高、创造性强的工作,则比较容易让人喜欢。也可以反过来说,喜欢一项工作就赋予了一个人在这个领域的自由与创造力。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那些重大发明与伟大发现,都是源于当事人喜欢,几乎没有一项是物质刺激的产物。他们需要的是物质条件,而不是物质刺激。他们需要的是自由创造的环境,而不是“四两大烟土”式的奖惩规定。
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其亨,四十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古建筑,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美学原理与设计原则。很长一段时间,他在现场勘察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不是为了争分夺秒,而是钱太少,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现实之中也有一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那就是中国职业足球。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职业球员的薪水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月几百元到如今的每月百万元,尽管薪水噌噌地上涨,可就是载不动球技这条破船。
有人工作的目的是赚钱,有人工作本身就是目的。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带来的结果真的是大相径庭。以赚钱为目的,可能会赚到大钱,绝对成就不了大业。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就是将工作置入无限游戏之中,工作自然就是有趣的,有趣才激发人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有了创造力就能把工作玩得风生水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果一个人将工作置于生活之外,他便把工作置入有限游戏,工作自然也就成了无可奈何的任务,即使千方百计完成了,如果得不到自己期望的奖赏,就会情绪低落,怨上心头,并降低自己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歌手把踢球当娱乐,球员把唱歌当娱乐,青年学生把听歌与看球当娱乐。你做的事情到底是工作还是娱乐,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取决于做这件事情的人喜欢不喜欢做。喜欢做,工作就是玩儿。但是,即使喜欢工作恐怕也没有必要把工作视为生活的全部。如果一个人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那么他的生命或许饱满但一定缺少色彩;如果一个人永远在工作之外寻找生活,他这一辈子就太过辛苦。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