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回不去的故乡

2015-02-24 23:11阅读:
我的家乡在江西省赣西北的一个普通县级市。那里有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印记。也是从那里的中学出发,我去到了杭州、北京,最后来到了深圳工作,一晃已经30多岁了。自从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回家乡的次数便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回一次,也是来去匆匆。今年村里奶奶去世,我腊月二十九那天便回到了家乡。
回不去的故乡
在家里和妈妈一块吃饭,她喜欢问我深圳的生活,我却总想起以前放牛的事情。江西农村是江南水乡,每年要种2季水稻,前一季收割完了后必须马上耕犁田地,所以家里有一头好的黄牛,是必不可少的。当时家里的农活很重,爸妈看我干不了其他的,便安排我每天放学后,把牛从圈里牵到田间山头去放。我问妈说,现在村里还有人放牛吗?妈用不置可否的语气说,现在村里都没什么人种田了,养牛做什么。
留守儿童
是啊,现在除了留守农村的老人,还有谁种田啊。我在村里读完的小学,那些和我一起放牛、抓鱼、偷桃子的小伙伴们,多半在乡里中学开始读初一,一些人能够坚持到初三毕业,少部分人觉得读到初三就是浪费,早早退学了。时间有先后,去向倒都是到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打工。能够自觉并且家里也支持读高中的,凤毛麟角。我通过了选拔考试去市里读中学了,读高中的时候,每年寒假,他们都从打工的城市,坐上满车烟味和汗味的火车,顶着风雪回到村里。那个时候,打工是他们的梦想,寄托着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没有意识到的是,再过几年,他们已经很难再回到农村了。后面的
生活轨迹无非是,再过几年,春节回到村里,亲戚撮合一个同样在外地打工的女孩,拿出几万块钱的礼金,初步定下婚约,然后生下孩子,留给村里的父母帮带着,自己继续回大城市打工。阿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也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由来。
童年的回忆
现在我每次回到家乡,都想约上阿辉去村里转转。每次走近一条小巷子时,我总是能想起小学时,一群小伙伴们比照着墙脚太阳的投影线,猜测是不是到了学校敲铃的时间。那个时候的清晨,雾气刚散去,阳光从山背后抚进村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味道,屋顶上又白又淡的炊烟慢了下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阿辉,吃饭啦”,传得很远,那是她的妈妈叫他上学不要迟到呢。现如今,村里的老房子已经废旧得无法住人了,攒到钱的村民们,纷纷在村外的田间,花上2万块的地皮费,盖上3层的水泥房。由于村子太大,没法一家一户协调,新房子盖得很突兀,不成排列,看着不协调。我们走到一户前,阿辉啧啧地说,这户是王叔家的,他儿子在外面发大财了。我却清楚地记得,8岁那年的盛夏晚上,几十个小伙伴们抓了几条大鱼,在秋收后的这片田地上,点上了稻草,架起了篝火,火焰把每张脸都映得红彤彤的。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讲学校里的事情,他讲在外地城市里的新鲜事。这几年来,这样的话题越来越少了。每次他问我干什么工作时,我讲一些自己每天都要接触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事情,阿辉开始还能接上一两句,等到后面就不会再说了,因为这离他的生活实在太远了。这远不如讨论在老家做室内装修、陶瓷搬运、工地司机等哪个工种收入更高来得有意思。
淡漠的乡情
现在农村人之间的联系,也在慢慢地弱化着。老一辈人固守在乡村里,没有外来信息和物质的冲击,节奏很慢,乡情依然。新一辈人要么从全国各大城市回来,要么在本地干着不同的行业,背景不同,期待不同,很难交流。以前逢年过节,交通固然不发达,但是一群亲戚走在乡间道路上,去对方家里喝酒吃饭半天,甚至可能会留宿,谈起今年的农活、来年的天气、刚出生的孩子,空气里充满着乡情的味道。近几年的拜年活动,进门之后送接糖酒,介绍下身边的孩子辈,寒暄几句工作,就差不多该起身离开了,哪里有时间交流下感情?再拖下去,主客都会觉得尴尬了。我不知道等到我们的下一辈长大,乡间的过年是否会变得和城里人一样,那我们到底应该为农村方式的变迁感到高兴,还是为传统乡俗的淡去感到难过?
奶奶去世,倒是让我有了新的发现。安葬的日子一确定,村里便提前3天开始忙碌起来。不管是自家亲戚,还是左邻右舍,大家自发地来到老屋,开始张罗着传统仪式的工具、卫生等。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逝者那一辈的表亲、堂亲都必须来到老屋,就地而席守夜二晚。常年难得走动的亲戚和乡亲们,在不大的空间里忙碌着交谈着。农村人重视丧葬,几乎成了春节后第二种能将松散的人情重新聚齐起来的力量。


改善的生活
最近几年,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在下降,愿意吃苦的人也不多,一些和工地建设、室内装修、物流搬运、餐饮服务相关行业的人力成本上升较快,确实改善了他们的收入。在我的家乡,只要不好吃懒做,从事木匠、水电工、搬运、司机的工作,有活时一天200块的收入是可以保证的。以前大家都是种田的,一年到头都是按季节忙活一样的事情,共同语言多,收入相差不大。现在赚钱的手段不同,见面了自然喜欢打听别人的收入。农村人际交流的话题,不管从何处开始,最终都要落到赚钱这个点上来。这种单一话题模式,不仅仅物化了人们的评价取向,也让乡村的生活了然无趣了。
最近几年来,有一类家庭在农村中是非常弱势的,就是那种家里出了个80后的大学生,所在学校并非名牌大学,所学又非热门专业的。他不仅仅比旁人落后7年时间赚钱,而且毕业后面临着工资低、大城市房价高的现状,据守大城市没有根基买不起房子,退回农村没有出路还被旁人取笑。知识改变命运,在农村已经成为了纸糊的口号,根本禁不住现实的一点冲击。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村里已经发生了好几起,我明知道他们的苦处,却没有能力伸出援手。再后来,面对一些家长关于读书方面的咨询,我的态度变得谨慎了很多。
回不去的故乡
作为走出老家在大城市生活的80后而言,我们试图去找寻当年的回忆,家乡的人和景,却根本不等我们。故乡还在那里,但是已经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故乡

附注:
1、此文观点率先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要想第一时间收看到原汁原味的观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TMT_Analysis ,范小明的互联网观点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