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雅心原创:人际关系里的“课题分离”

2021-01-25 22:33阅读:


昨晚参与者朋友全程语速很快,感觉很焦虑,后面才松弛下来,其实是个特别简单单纯的中年人,中年人还如此的简单单纯,不油腻,其实挺好的,但是这样一个简单单纯的女子,有一个让她痛苦万分的人际烦恼:

自己是当地有名的电视主播和制片,喜欢懂礼貌又涵养的人际交往模式,外在高雅且知书达理,可是自己兼职的酒店自己负责主持,与之打交道的是小自己十多岁或者二十岁的小家伙,都是书没读多少,但是敢想敢干,直率随性,交往方面从上简单粗暴,有啥说啥,一言不合就翻脸,翻脸后又能马上和好。

在她看来,这是一群可爱但粗俗的家伙,和自己的高雅知性完全不合拍,开会常常被这群文化水平不高的小家伙怼得体无完肤伤痕累累,甚至之前关系很好的小老板也跟她疏远,和那帮小家伙打成一片,自己倍尝被孤立排挤,常有被遗弃被抛弃不被人喜欢的痛苦;而那帮小家伙觉得她装,不真实,虚伪,很嫩,意思是不皮实,一点事情就不开心,很敏感,玻璃心!

互相瞧不上,可又是合作伙伴!

这样的人际烦恼您是不是也有过,或者和昨晚参与者朋友一样,正在经历痛苦的煎熬期呢?

这个个案深入下去的点很多,今天只说一个:关于人际关系里的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课题和分离这两个词语大家都熟悉,搁在一块,就稍显生疏,甚至有点不明就里。


课题分离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再他看来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即别人需要负责的部分,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即自己需要全盘负责的部分,被别人妄加干涉。

换句话说,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稍稍展开说:

别人的事情别人来负责,哪怕是自己的孩子爱人和父母,自己不要去越界;

别人的事情引发别人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不要去阻止,但是自己可以去陪伴,不要大包大揽;

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负责,不要交给其他人负责,不让别人来越界,哪怕自己的父母孩子和爱人!

自己的事情引发了自己的痛苦复杂情绪感受,不要去责怪事情和事情中的对方和相关当事人,可以邀请别人来陪伴,但是终究要自己去面对和转化!

放在人际关系里,有人浓缩成八个字:

关你鸟事(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管我鸟事(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虽然不是特别精准,但也很传神。

因此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很多课题没分离带来的痛苦烦恼就会发生改变。

昨晚参与者朋友遇到的人际烦恼是自己多年的高雅知性,遇到了简单粗暴的一群合作伙伴,不知道拿怎样的自己和对方打交道---继续高雅知性吧,对方说她装,端着,玻璃心,变得和他们一样粗暴简单吧,又觉得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这里面有着她自己未完成的课题分离,就是阿德勒先生说到的课题混淆。

结合阿德勒老先生的课题分离理论,要怎么做才能解除她的烦恼呢?

第一、以结果为导向,来确认事情主体是谁,就是谁的课题。(确认课题分离)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遇到的是简单粗暴直率的合作伙伴,在互动过程里,对方要怎么说话做事,就此产生喜欢他们的人靠近他们,不喜欢那样风格的就远离他们,对此自己这样的交往风格导致出来的各种结果,是他们自己要承担的,于是从结果上看,就是他们这帮小家伙的课题,她不能干涉,也不能有要求,一旦又要求,就变成了她自己的课题---她该如何去面对对方那种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交际风格,以及导致的自己的情绪和伤痛,这是她自己对对方交际风格的反应,也是结果,于是变成了她自己的课题。

反过来,她在和她们互动的过程里,她就是有涵养的,高雅的,知性的风格特点,她能承担由此造成的小伙伴喜欢或者排斥的结果,这就是她的课题,于是对方接受还是不接受,就是对方的事情,就是对方的课题,如果她开始讨好对方,变成不是自己本来的样子,假装成另外一个样子,出现的痛苦迷茫结果,就是她自己的课题,和对方是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交际风格,没有关系;如果对方对她的人际交往呈现的风格不接受,那也是对方的课题,跟她没有关系。

于是我们就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去承包别人的情绪,但可以分享自己的很多看法。

第二、清晰边界,负责自己的课题,不再模糊边界,不去干预别人的课题,同时不允许别人干预自己的课题。(辨认自己的课题)

在明确了课题归属后,就聆听别人的意见,但决定和选择自己来做,然后对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负责。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明白对方的个性特质在自己这里的反应,这是自己要负责的部分,是自己的课题,那么就要开始面对对方的个性特质,就是如此,就是和自己喜欢的和认同的格格不入,甚至是互相瞧不上的,那么自己瞧不上的部分,这是自己这里的结果,是自己要负责的,跟对方没有关系,那么就要认领自己的课题,不再将自己的课题推给对方,也不强求对方来负责自己这里产生出来的判断、结果和情绪反应,这都是自己的事情和情感,是自己这里产生的,就来负责。

反过来,她的优雅知性,她的的含蓄好涵养,对于习惯了直不楞登不顾及对方感受的个性的人,产生的排斥和抗拒的结果,以及不喜欢的情绪,是小伙伴的课题,如果她为了讨好和迎合小伙伴,变成另外的一个样子,对方更是烦躁,摸不准她的变化,同样还是小伙伴的课题,而不要让她来背锅;如果为了讨好和迎合小伙伴,自己变成另外的样子,自己又接受不了,这就是她自己的课题,自己来负责,而不要让小伙伴背锅。

于是她就要开始真正走自然真实的自己,一直很稳定做真实自然的自己,就是她自己的课题,因为对方如何做反应,产生什么情绪,就是对方要负责的,不能因为对方有排斥和抗拒(这实际上是对方的课题),她就去负责对方的课题,不允许对方有排斥和不喜欢,去承包别人的情绪反应,这就是在替别人做属于他们的课题,于是纠缠不清会出现,对方还摸不着头脑,觉得你善变,更对她反感和不接受。

其实人际关系里一直稳定做自己,反而方便别人感知真正的你,即使不喜欢,那至少是真正稳定的你,打起交道来,反而更省力省心。

第三,尊重自己的节奏和步伐,真正开始在生活里去负责自己的课题。(负责自己课题分离)

于是开始在日常互动里,做自然而然地真实的自己,当下是什么事情,拿出自然的状态,就好,至于别人怎么反应,包括看法和产生的情绪,那是对方要负责的,自己就不要去负责别人的课题,这真的需要对真实自然的自己的笃定坚持。

进入到生活里,坚持负责自己的课题,别人的课题,交给别人,接纳对方所做的一切回应,因为那是她们要负责的事情。

按照自己的步伐和节奏来,不逼迫自己和对方,按照阿德勒老先生的话,叫做“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第四,进入到自己被触动的创伤处,负责自己创伤疗愈和恢复生命弹性的探索和成长。(深入自己的课题)

她一旦在关系里发现别人对她有排斥不喜欢就会出现很强烈的受伤反应,而这个强烈的过度反应,依然是自己这里产生的,依然还是自己的课题部分,所以接着往下做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成长,更是自己负责自己课题的表现。

而她为了讨好小伙伴所做的改变,只是为了一个好结果,也是代替对方做课题,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自己小时候爸爸生病,自己到大姨家生活了半年,寄人篱下,那种无人可以依靠,不被喜欢和接纳的痛苦,因为小伙伴的抱团,会再次被唤醒,这是她自己要负责的深层次的课题。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作者岸见一郎,他和父亲的关系很糟糕,在他的记忆里,总是浮现小时候父亲打他的画面。

其实他内心一直想和父亲和好,却一直没有行动。

他在学习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后,他猛地意识到,如何去主动靠近回暖和父亲和好,这是他的课题,如何去面对父亲对自己的伤害,也是自己的课题,探索自己内在的创伤也同样是自己的课题,至于父亲对于他的主动靠近是什么反应,是否愿意和好,那就是父亲的课题,他没法改变,也不应该去干涉,哪怕父亲无动于衷,甚至不想修复他们的关系,也是他不能干涉的,依然是他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说:成长不必背负他人的问题。

是的,在纷繁复杂的关系里,在层出不穷的事情重,完成自己的课题分离,好好负责自己这部分,把自己的百分五十变成百分之百!

(请关注公众号武汉雅心,延伸阅读原创文章《把50%变成100%》)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