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身边的十九大代表(五)丨耿家盛:被赞“大国工匠”,却说乐趣是这个…

2017-10-16 09:52阅读:
他们很普通:
打不同的地儿来,
操不同的口音,
在不同的基层岗位,
干不同的活儿;

但是,他们:
有着坚定的信仰,
有着炽热的心,
承载着8900万党员的重托,
即将参加党的十九大。

这些看似普通的十九大基层代表背后,有怎样不普通的故事?为此,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微信公号推出喜迎十九大特别策划——“我身边的十九大代表”系列报道,今天的主角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耿家盛。


我身边的十九大代表(五)丨耿家盛:被赞“大国工匠”,却说乐趣是这个…

△耿家盛在车间里操作铣床(2016年4月22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油漆工到车工,再跨界研究起环保厕所,耿家盛对自己的定位却从未改变:“我就是一名工人,永远要做最好的自己。”
云南“一把刀”
要想制作出来的工件精度高,就离不开一把好的车刀。而一把车刀往往需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加工一个工件,最多可能需要20多把不同的车刀。

聊起“刀”,耿家盛有说不完的话。

“车工就靠‘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在耿家盛看来,车工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

我身边的十九大代表(五)丨耿家盛:被赞“大国工匠”,却说乐趣是这个…
△耿家盛在车间操作车床。图片来源:中新网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但有两把刀,他一直珍藏至今。

“一把是父亲传给我的,一把是我出师的刀。这两把刀,一把代表技艺的传承,一把代表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耿家盛说,每当工作遇到问题,他都会把这两把刀拿出来看看。

正是在这两把刀的激励下,善于钻研的耿家盛,不仅工作效率比普通车工至少高出三到四倍,且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样“改革”。他自创的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为企业创造了几百万的产值。他改进的塔吊塔节加工工艺,让公司塔吊生产产能提高三到四倍。


跨界研究环保厕所
坐在笔记本电脑前,熟练操作CAD的耿家盛更像是一名IT工作者。

在磨了30余年刀后,耿家盛所从事的传统车工行业,因受数控技术冲击,不断萎缩。2016年1月,耿家盛受命开始零排放智能环保厕所的研发。

“刚转型时真是一片空白,困难重重。但社会要发展,你就得靠不断进步去适应。”谈及转型的痛苦,耿家盛毫不避讳,“很多技术关口都要靠自己突破,但熬了无数个通宵后,产品越来越稳定。”

从零开始,耿家盛硬是带着同事们将这个硬骨头啃了下来。如今,这一通过生物降解实现零排放的智能环保厕所,已研发至第四代。

这不是耿家盛第一次玩“跨界”,1982年从技校毕业后,耿家盛原本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起了车工。从最基础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再问同为车工的父亲,零基础的耿家盛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

“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耿家盛说,自己拿到图纸后会习惯性地去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地改进。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并自学CAD制图,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

我身边的十九大代表(五)丨耿家盛:被赞“大国工匠”,却说乐趣是这个…
△耿家盛在工作中。视频截图

“工匠”不变
“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如今却因为数控技术的冲击不得不转型,您会感到失落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耿家盛异常坚定,“不会。”

“可能有人认为,‘工匠’就是重复劳动,但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意味着不断进步、精益求精。”耿家盛说,接受挑战,提高技能,于工匠而言,是永恒的乐趣。

耿家盛告诉记者,再过6年,他将退休。对于一个有着30余年工龄的老技工而言,6年时间很短;但对于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而言,6年的时间还有很多路要走。

“可能我们这一辈都走不完。但我很庆幸,该传的技能和做事的态度,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耿家盛认为,“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技术工人及“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可能技术会被淘汰,但精神不会。不管时代怎么变,技术怎么变,做事的态度不能变,工匠精神不变。”耿家盛坚定地说。

耿家盛,1962年生,中共党员,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2004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12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5年4月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分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省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7年6月,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