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三十而已,人生重启

2019-09-16 08:38阅读: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我的好友,同在硅谷的一位知名女作家——虎皮妈。
我认识虎皮妈,是源于几年前看她写的一篇个人经历——《十年 | 从全职主妇,到“出书/编辑/法学院”的斜杠人生》,特别佩服她从三十多岁开始,人生重新清零,从全职主妇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当时我的人生也处于一个茫然徘徊期,看到她的文章后,就如同打了一针鸡血,也给三十多岁的自己找到了下一个人生目标。
(by 虎皮妈)
我的二十大几是过得挺压抑的。复旦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结婚,很快跟我老公到了美国硅谷,很快就生了孩子。这几个很快的开头,开启的却是漫长的7年全职主妇生涯。
这是个速食的社会,对每个人的价值都有一张对应的表格——你几岁,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能卖多少钱,过得起怎样的生活。 二十几岁的时候,国内的同学朋友都在升职加薪、下午茶派对、环游世界,而我,则在加州阳光下左手尿布右手抹布,百爪挠心,坐立难安。29岁那年,我暑假带孩子回国,在地铁站看到一间服装店招聘店员启示,明晃晃地写着:应聘者需年龄30岁以下。那一刻我的焦虑到达了顶点——原来再过一年,我连卖衣服别人都不要了。
30岁生日,我在朋友圈里写——“婚五年,勤四肢,年三十,娃两枚,一事无成。”自恋自艾四字呼之欲出。
但生活从30岁开始,忽然就明媚了起来。
30岁,我开始考法学院入学考试,准备申请。31岁,我开始上法学院,同时开始写公号,恢复写小说的爱好。33岁,我出版了自己第一部短篇小说集。34岁,我法学院毕业,拿到了美国法律博士学位,并考过了bar,成为了加州律师。同一年,我开始学习做编剧的工作。
35岁,我的第二本书,长篇小说《硅谷是个什么谷》出版。影视版权已经顺利卖掉,著名电视剧导演沈严(《辣妈正传》、《中国式关系》、《我的前半生》)称赞“是近几年我看过后最想搬上银幕的文学作品”,并誓言“必将成为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一切顺利的话,明年,也就是我36岁时,我编剧处女作的青春剧会开拍,并且和大家见面,而我也会接触更多
的网剧、电视剧、电影编剧的工作。
35岁,终于觉得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掌控感,让我觉得踏实。但其实“一切渐渐有了眉目”并不是唯一让我满意的地方,从30岁开始的5年,我对生活也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放下我执,才能重新开始
人生的前半程是被量化和规定的。小时候要乖要听话,上学了你要成绩好,你要当学生干部,你要高考考上名校,你要毕业进大企业挣高薪,你要……这是一套很成熟的游戏规则,而被这套游戏规则束缚最深的,恰恰是游戏玩得最好的人。
我小时候算是在这套规则里游戏玩得挺好的人,所以积累起了一定的执念、偏见,和对规则之外世界的恐惧。
刚到美国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抑郁,所谓的名校光环、所获奖项、实习经历,统统不作数了,身份只有“全职妈妈”四个字。没有朋友,没有社交,跟老公出门,称谓也只有“某某老婆”。因为不想承认自己只是个全职妈妈,带娃去公园,都故作清高,不愿意跟别的妈妈们交流。那是自己跟自己闹别扭的几年。
但另一面,对新生活出于恐惧的抗拒。申请,收拒信;投简历找工作,石沉大海。久而久之,就放任自己沉浸在小世界里。渐渐就不想做任何改变,不想做新的尝试,不想再给别人拒绝自己的机会。
现在回头看,自己也觉得是可笑的,但当年的痛苦是真切的。这样的痛苦经年累月,而最终裂开一个口子,是因为自己终于放下执着,愿意谦卑,愿意承认自己什么都没有,要重新开始。
当一切归零后,我突然就不焦虑“我应该是什么样”,而是想,“我到底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因为从小开始对法律的兴趣,我下定决心考法学院,哪怕入学LSAT考试考了三次;因为喜欢写作,在自媒体公众号的兴起时,就重新开始写东西。

他人没那么重要
他人的烦恼虽然我们不知道,但他人的光鲜我们却随时能看到。朋友圈、美颜相机、奢侈品、派对、环球旅行……总觉得身边跟自己起点差不多的人,过着比自己好了太多的生活。
我30岁时候的焦虑,也来自于原来的同学朋友都升职加薪、环游世界,而我黄着脸在家带娃,几乎一事无成。
现在渐渐没那么焦虑,一是认识到人人都有烦恼;二是觉得,其实人与人没有可比性。
我们常常把那些比自己优秀的视为“同伴”,而那些还不如自己的视作“故人”。既然只有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才会被视作“同伴”,那怎么会没有同伴压力?以前总觉得,同样是大学同学,为什么……事实上,大家的情况、起点都太不一样了,在学校里这些都被“同学”的身份遮蔽,现在这些不同才真正显现了出来。
再有,就是越来越认可“运气”的重要。前两天听到一句话:小富由俭,大富由天。换到现在的语境中,小康中产的生活靠勤奋和996,中产以上,完全看运气。
5年来,很多同样是全职妈妈的读者跟我说,虎皮妈,你很优秀,我像你一样就好了。其实情况并不如大家想象。一来,我上学时候父母公婆来帮我管家,我是有支持系统的,而且孩子当时都大了;二来,我运气比较好,在公号最容易涨粉的时期开了公号,很快也写了一篇爆款出了书,能做编剧也是因为正好有好朋友在这个行业;三来,我生活里仓皇的时刻也并没有都展览出来,没有让大家意识到我的烦恼。
比如,我第一本书交稿了一年半后才出版,每次催,编辑都说,希望你理解,我们的资源要先分配给更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比如,作为刚入行的新手编剧,剧本改了七八稿还要继续改,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也要不断踩扁自己的那个ego;比如,要当律师出去实习,同一批实习生都基本比我小一轮,连带我的律师有的都比我年纪小。大学法律系的同学都升合伙人了,而我依旧只是个替人复印文件打下手的实习生。
他人并没有那么重要。人与人间的起点不同。他人的烦恼你并不知道。他人的运气你也不一定拥有。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身边的关系中得到了满足,是否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光。

心中的光和中年的自信
我31岁开始上法学院。法学院的三年,我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能与我高中三年相当。但不同的是,法学院是我有明确自主意识选择的。
学校在单程近90公里外的地方,一到高峰时间,单程就要开2个半小时。第一个学期特别认真,为了避高峰,我每天6点前出门,而当时让我手忙脚乱的大量阅读经常搞到12点1点才睡;而第一学期的一个期中考试,还完全没摸到门路的我考了倒数15%……但神奇的是,高中3年写了n多周记抱怨高考的我,那3年从来没打过退堂鼓。
我有时想,我在国内本科加研究生的7年,其实是没有好好在念书的,而是充分享受着“自由而无用”的时光。逃课、上课睡觉、参加社团、临时抱佛教糊弄论文、找各种实习……青春是拿来挥霍的,不能说后悔,但确实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但经历了7年等待后,到开始上法学院,我忽然明白了学习机会的可贵。我在这三年的学习中,看到了选择这条路的自己的意志,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光,并且有一种比年轻同学们多的自信。
周围比我几乎小一轮的同学们都很焦虑,那种像我20几岁时候一样的焦虑。大家一起比GPA,为什么他拿了A我只有B+;谁谁谁找到了实习,而我为什么没有?教授招助理为什么招了他而不是我?考bar到底能不能考过?
小学一年级时,写字得了个“中”,就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初中时候考了个不及格,就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高中的时候模拟考没考好,就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大学毕业想,要是找不到好工作,“完了,我的人生完了。”
人到中年,方才有这种自信——虽然这个对我现在来说很重要,但即使这次没过,我的人生完不了,还早着呢。我自己的价值,不在这一两件事上。
听不懂同学的发言,我就强迫自己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第一次期中考试失败,并没有懊恼自己可能不是学法律的料,而是学习别人怎么做课程提纲;一年级下学期最害怕模拟法庭,对自己口语不自信,害怕被法官和另一边的同学诘难,那就反复练,多多练,结束后拿了一个小奖……毕业的时候,毕业证上有一行cum laude的小字,而考bar也顺利一次通过了。这并不是我比很多人强,而是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心里的光,也没有了20多岁时的分心和焦虑。

生命中那些点终会相连
乔布斯说:人生的很多遭遇就像一个又一个零落的点,要到很多年后回望,才能清晰地看见它们之间的连接。
不管是学新闻、写小说、还是念法律、写剧本,又或者是曾经考虑过的学教育当社工,让我喜欢的,一直从来都是看到那些人和那些故事。这件事情,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而过去那些快乐或不快乐的经历,终于都在这两年,渐渐汇聚成一条比较清晰的人生线索。
2018年,是我到美国的第10年。这年夏天,我一边准备考bar,一边开始了《硅谷是个什么谷》的连载。女一号程悦欣,她跟老公来到硅谷,迷茫,申请不顺,丧失自信;女二号郑懿,上法学院,想要当优秀的律师来证明自己;女三号郝会会,人生的转折是考出了我当年也考过的地产经纪执照。很多读者问我,书中的人物有没有对应的原型,我一直说没有。但自己重新翻看,这些零落着的点点滴滴,确实都是我生命中那些或明或暗的片段。而现在,我亲手把这些点串联了起来。
而这条线向着更远的未来铺展。因为《硅谷》这本小说,我才有机会认识影视圈一线的导演和团队,才让更多的朋友认识了我,也才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题材和故事。
《硅谷》的故事里我写过一句话:“命运里早就等待着的机会,那些摩拳擦掌的人尚不知道。”我并不知道前方等待着我的会是什么,但唯有像之前两点说的,不和他人比较,保持谦卑,永远守护住心中的光亮。
《硅谷》小说的一开场,2007年,程悦欣刚刚结婚,被张思禹“搬运”到硅谷;张思禹博士毕业,信心满满地开始第一份工作;林锐在实验室里和犹太老板斗智斗勇,想要尽早博士毕业;郑懿壮志满怀地念着法学院一年级,向着大所合伙人的未来迈进;胡金柱混到了硅谷学联副主席,暑假回国考察,享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红地毯待遇;而郝会会一边帮着倒卖打印机,一边在中国超市熟食店打工,乐呵呵地准备迎接自己第一个孩子。
彼时,他们也都还不知道,未来的10年,会经历金融危机、身份困扰、失业、海归、创业、归海、出轨、离婚……
感谢他们的十年,也感谢我自己的十年,那些或明或暗的岁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