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2019-11-07 20:05阅读:
2019年9月底,在记事以来感受最为特别的国庆节前夕,我独自一人驱车前往山西永济的蒲州古城,去寻找一个王朝留下的记忆。

一、金天王

接近正午,我坐在连霍高速渭南西服务区一家餐厅里,吃了一份凉皮肉夹馍套餐。除了我,餐厅里还有三两个人在用餐,门外的停车场上,零落地停着几台车,那台白色捷达是我从西安租来的坐驾。此时正是国庆前两天,我之所以选在这个时间出行,就是为了错开国庆期间的人流跟车流,事实证明我做对了,如果晚两天出行,这里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景象。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西岳庙
继续赶路,过华州、华阴,华山就在路的右侧。华山附近还有个去处,就是西岳庙。西岳庙建庙时间非常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庙里供奉的是华山山神。到了唐代,玄宗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华山神一下子从地方神灵升级成天王级的大神,庙也被称作金天王庙。官方对金天王的推崇,加上其庙宇处在东西两京间的驿路上,进庙拜谒游玩的官民络绎不绝,使得金天王成为唐时知名度很高的一位本土神灵。据说金天王非常灵应,不时显露神迹,唐人笔记小说记载了不少金天王的神迹奇事。以下就是唐人笔记中的金天王:
金天王有家室,有个女儿嫁给了一位名叫肖敬之的士人。按说女儿应当也是灵体,但据肖敬之说,他老婆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宣室志淮南军卒》)
金天王管理阴间事务。在唐人看来,冥冥中有定数,尘世间的万事万物已经在阴间被决定、规划好了的。所以,作为阴间事务的管理者,金天王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比如,金天王通过让一头赤狸虎提早死亡来拯救一位命中注定要被这头虎吃掉的士人。(《奇录张偃》)金天王还能预知未来,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托梦给士兵张光晟“但光晟拜相,则天下太平。”的神秘预言,以此隐晦地预言数年后的“泾师之变”。(《集异记 张光晟》)
金天王公务之余还赌博,有一次和南岳山神赌博输了二十万钱,“甚为逼逐”,窘急之下,通过给一个为富不仁的人延寿取酬来偿还赌债。(《纂异记浮梁张令》)

二、

普救寺和《莺莺传》 过了华阴,往前就是潼关,远远望见土塬上高大的城楼,新建的,脚手架还没有拆。我前些年来过潼关,当时的古城墙已经基本无迹可寻,偶尔能看到土崖上几段残存的夯土。现在为发展旅游业,当地又开始重建潼关城。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潼关附近的黄河
由潼关出口下连霍高速,经黄河大桥到山西风陵渡,沿运风高速北行,一路车极少,四周都是农田、果园,仲秋过后的天气依然很热,路两边深绿的树叶上蒙着一层尘土,在正午的太阳底下显得毫无生气。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黄河桥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普救寺
下运风高速后西行,从普救寺门前过。普救寺是座古寺,原有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明代重修的舍利塔(莺莺塔),现在的寺院建筑是1986年重建。普救寺以元代杂剧《西厢记》为世人所知,而《西厢记》故事还有更早的版本,就是唐人元瑱的笔记小说《莺莺传》,男主角张生据信就是元瑱本人。唐代的寺院兼具旅店功能,来往的行旅可以在寺院客房中小住。按照《莺莺传》说法,张生到蒲州旅游,寓居普救寺,崔莺莺一家“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因缘际会,两个年轻人在普救寺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与《西厢记》中大团圆结局不同,《莺莺传》讲了一段感情无疾而终的故事:
张生在远房姨母的家宴上见到了表妹崔莺莺,为其美貌所倾倒,日思夜想,通过婢女红娘向莺莺传递情诗。崔莺莺还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意思再明白不过,要张生夜晚翻墙来会。张生大喜过望,如约而至,却招来崔莺莺一顿义正辞严的训斥,张生土头灰脸,狼狈逃回住处。三四天后一个夜晚,张生已经就寝,莺莺由红娘陪着突然来访,张生又惊又喜,如在梦里,两人同寝。从此以后,两人夜夜相会,这样过了有一个月。张生向莺莺打听崔姨妈的态度,想要将亲事定下来,莺莺不置可否,张生无奈,归期已近,张生返回长安。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普救寺内的客房
过了几个月,张生又一次来到蒲州,与崔莺莺又聚会了几个月。在一起的时候,张生向崔莺莺赠诗、写文章、表白,崔莺莺似乎很迟钝,对张生的示爱无动于衷,张生很无趣。考试的时候要到了,闷闷不乐的张生又一次返回长安。
第二年,考试不中,张生留在京城继续备考。期间,张生给崔莺莺写信,崔莺莺回了一封长信,并赠送信物。在那封措辞隐晦、前后充满矛盾的长信里,崔莺莺向张生作了表白,并将这段感情归结为张生勾引之下自我迷失后的放纵。崔莺莺认为自己被张生所抛弃,这段感情已经完结,但表示对这段感情经历并不后悔。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莺莺塔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实际上,在崔莺莺第一次严辞训斥张生以后,这件事情完全可以就此打住。可令人不解的是,崔莺莺又主动投怀送抱,两人陷入热恋。按照常理,接下来崔莺莺应当鼓动张生正式提亲,给这段感情一个圆满的结局,可她根本无意这样做,宁肯暗度陈仓也不愿光明正大。反倒张生很主动,向崔莺莺打听姨母的态度,想要把这件事做实。在对待感情上,张生主动,崔莺莺就往后缩;张生被搞得意兴阑珊,她就反过来撩。纵观两人交往的整个过程,崔莺莺毫无疑问掌握着主动权,但她似乎刻意要将两人关系保持在肉欲层次,不想和张生有过多的思想交流。不可否认,唐代风气开放,对于男女私情比较包容,但像崔莺莺这种情况还是非常少见,也许她另有隐衷。所以到了最后,被搞得方寸大乱的张生只得放弃这段孽缘,心有不甘之际讲出这样一段话: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姑娘手段太厉害了,真给她机会,那就是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非搞得你亡国灭身不可。我自认道行不够,所以只能强忍欲望,不玩了!
张生的这套说辞听起来过于绝情,难怪很多人因为这段话将这一感情悲剧归咎于张生,认为他始乱终弃,抛弃了崔莺莺。可设身处地想一想,张生这样讲何尝不是失恋后的自我安慰之辞呢?

三、蒲州古城

再往西行,就到了蒲州古城,严格说来,这是一片古城的废墟,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东西向的公路从城中央穿过,古城东门、鼓楼就在公路的中央,用围栏围着,上面的木构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基座,基座外包的砖石剥落,有的地方露出了里面的夯土,嶙峋的墙面如同蜂窝一般,由木桩斜撑着,防止一不小心垮塌下来。鼓楼券洞门额上石匾上的题字还在,上刻“迎薰解愠”。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明代蒲州府城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蒲州城楼
路边的墙上贴着明代蒲州城的平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鼓楼所在的位置就是蒲州城的中心。整座古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大体呈长方形。成书于清乾隆时期的《蒲州府志》记载了这座古城的变迁:
(蒲州府城)唐为河中节度使镇城。其周几二十里,金哀宗正大八年,元兵攻河中府,金将草火讹可以兵少,力不能守,乃截其半为内城以守,周八里三百四十九步,则今城是也。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蒲州城鼓楼
这座明清时期的古城不过是唐代蒲州城的缩小版。唐代的蒲州位于东西两京之间,“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初在此设都督府,唐中期设为河中府,管辖晋西南五州三十七县。正因为地位特殊,被派往此处担任主官的不少是唐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像韦安石、姜师度、陆象先、裴宽、苗晋卿、颜真卿、李光弼、郭子仪、李晟、浑瑊、杜黄裳……这些人物的事迹串联起来基本上是小半部唐史。
千载流逝,陵谷变迁,繁华烟消云散,只留下荒残的废墟。在阒无人迹的古城中行走,心中不由得想起一篇祭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没错,就是这篇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它与蒲州有着不解的渊源。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乾元元年(758年)三月初被任命为蒲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蒲州刚从叛军手中收复一年时间,民生凋敝,还要防备叛军的反扑,此时被任命为蒲州刺史,足见朝廷对颜真卿的倚重。在蒲州期间,颜真卿派人到洛阳找到了叛乱初期被叛军所害的侄子颜季明的尸骨,为祭奠惨死的侄子,他满怀悲愤写下了一篇祭文,祭文的草稿就是《祭侄文稿》。不久,颜真卿被御史唐旻诬告,于乾元元年十月初被贬为饶州刺史。十月九日,颜真卿赴任途中经过华阴县,游览金天王庙并留下题记。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颜真卿在金天王神祠留下的题记

四、蒲津渡

从蒲州古城中出来,紧挨着就是蒲津渡遗址,这里展出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遗址挖出的“开元铁牛”。穿过一个大广场,广场尽头的高台上陈列着“开元铁牛”。正当午,太阳直晒,天空非常蓝,从台下仰望,深蓝天空背景下一组黑凛凛的铁塑,满满的历史沧桑感。拾级而上,近看有铁牛四头,牛侧各立衣着、神态各异的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墩四个、铁柱一组,四周石堤环绕,石与石之间有腰铁连接,看起来非常牢固。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蒲津渡遗址
铁牛为开元年间所铸,《新唐书 地理三》记载了铁牛的作用:
有蒲津关,一名蒲坂。开元十三年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梁。
这组铁牛属于蒲津浮桥在黄河东岸的附属设施,在当时的河西岸还有另外一组,但早已湮没地下,目前还没有发现。铁牛用以维系蒲津浮桥的铁索,铁索用来缚系造桥的船只。当年为铸造这批铁牛,共用铸铁约160万斤,占全国铁年产量的五分之四,从用铁量就能看出这项工程绝对属于大唐的全国重点工程。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开元铁牛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开元铁牛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开元铁牛
蒲津浮桥的东西两岸建有关城,河中央有洲渚,上建中潬城,与两岸的关城统称为蒲津关。浮桥经中潬城一分为二,缩短了桥身的悬垂长度,减缓了河水对浮桥的冲刷力,使得浮桥更加稳固。开成五年(840年)八月,日本僧人圆仁过蒲津桥,在其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这段经历:
侧有蒲津关。到关得勘入。便渡黄河。浮船造桥,阔二百步许。黄河两流,造桥两处。南流不远,两派合。都过七重门。向西行五里,到河西县入柱寺宿。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蒲津浮桥
行走蒲州,寻找远去的大唐记忆
桥锁三城
可见当时蒲津桥的设施很完善,管理很严格。当年颜真卿卸任蒲州刺史,往饶州上任时应当也从这座桥上经过。不过颜真卿过桥后没有西行,而是沿黄河南下,过渭河,在华阴停留,游览金天王庙后再东行赴任。
著作权声明:本文属本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媒体擅自转载,或任何媒体(或个人)以复制形式发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