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

2020-02-27 21:11阅读:
天宝十五载夏天河北战场上的嘉山之战,唐军对叛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有关这场战役的具体经过,它是如何打的,进程如何,几乎所有正史都语焉不详。关于这场战役的很多细节,只能在庞杂的笔记、行状、墓志等史料中找到一些片断。当我面对河北曲阳嘉山古战场的卫星图,再次比照那些历史记载的片断,发现许多记载和现地居然是契合的,战役的过程变得比较清晰。简单讲,这是一场以步制骑的经典之战。现在我们就看看,这场战役是怎样打的,郭子仪、李光弼是怎样一步步将史思明诱入到精心设计的陷阱中去的。
一、常山对峙,李光弼、郭子仪会师
天宝十五载(756年)年初,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由井陉道进入河北,经过一系列战斗,逐渐站稳了脚跟。常山郡(恒州,今河北石家庄)九县,唐军控制了七个县,叛军控制了两个县。
李光弼与史思明在常山对峙了四十多天。叛军阻断了唐军的粮道,常山郡城(今河北正定)缺少草料,每十匹马才分到两束草,只得冒险到附近的石邑县(今石家庄桥西区)去运。从常山到石邑,路上会与叛军遭遇,运输车队人员要全副武装,在大队弩手的护卫下结成方阵才能成行。为彻底断绝唐军粮草,叛军开始攻打石邑,唐军处境越发艰难,于是李光弼向在河东道北部的郭子仪求援。
郭子仪此前在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与叛军作战。郭子仪原本计划消灭大同、横野(今河北蔚县)叛军,沿着桑干河谷东进取范阳。但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唐军被阻挡在云中一带,战况胶着。一月份的时候,朝廷要求郭子仪返回朔方,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东都洛阳。后来由于反对声音太大,计划取消,郭子仪又带着一批增援部队返回河东战场,驻扎于雁门郡(代州,今山西代县)。接到李光弼的求援后,郭子仪率朔方军南下,过太原,经井陉道进入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会师后的唐军实力大增,共有蕃汉步骑十余万,其中包括朔方军、太原弩手,以及河北各州郡的团结兵。
二、唐军连战连捷,叛军增兵博陵
四月十一日甲午,唐军进攻叛军占领的九门县(今藁城九门回族自治乡),两军在九门县城南展开大战。叛军大败,往南退
却。史思明收拢余众,退守赵郡(今河北赵县);蔡希德退到了巨鹿(今河北邢台)。唐军扩大战果,收复九门、城等十余县。
史思明时为叛军的范阳留后,呆在赵郡怕范阳有失,遂放弃赵郡,回师常山与范阳(今北京)之间的博陵(今河北定州)。
史思明到了博陵,当地的官员已经反正投唐,史思明大怒,将州郡官吏全部处死,再次占领了这座城池。
史思明从赵郡刚走,唐军随后就到,占领了赵郡,俘虏了四千叛军,郭子仪将安禄山任命的太守郭献斩首,其余人员全部释放。
唐军继续追击,围困博陵。十天后,博陵仍没拿下,唐军的给养快耗光了,郭子仪、李光弼撤围,返回恒阳(今曲阳县)补充给养。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收兵常山,叛军追击,郭子仪派骑兵沿途不断袭扰追兵。第三天,叛军已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唐军开始反击,在行唐沙河(今行唐县东大沙河)击败叛军。唐军顺利回师常山。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
唐军进军路线
蔡希德回洛阳求援。安禄山发兵两万给蔡希德,并令牛廷发范阳等郡兵马万余人助战。各路叛军齐聚博陵,总兵力五万余人,其中精锐的同罗兵、曳落河约有一万。
同罗为九姓铁勒一部,原居住在漠北克鲁伦河一带,开元四年(716年)内附,被安置在大武军以北(今山西朔州附近)。安禄山叛乱,同罗人受其诱使,背叛了当初接纳它的朝廷,成为安禄山的马前卒。
曳落河”是外来语音译,有学者认为曳落河就是突厥语arlik(孔武有力)。当初安禄山专门从同罗、奚、契丹等部族中选拔出一批战士,数量大概有八千人,这批人就被称作曳落河。
同罗兵、曳落河骑兵战斗力非常强,可以说是叛军胜利的保证。
三、决战嘉山
恒阳,因位于古北岳恒山以南而得名。唐时的北岳恒山就是今天曲阳县以北的大茂山。为祭祀北岳山神,朝廷在恒阳建有北岳下庙,这座庙就是今天的曲阳县北岳庙。据《元和郡县图志》“恒阳县”条记:
恒山,在县北一百四十四。常水所出。《周官职方氏》“并州山镇曰恒山”,是为北岳。汉为避文帝讳,改曰常山。至周武帝平齐,复名恒山。
恒岳下庙,在县西四十步。
由记载可知,唐时的恒阳县就在今天的曲阳北岳庙一带。这座城池坐落在太行山地东端的平原上,东南至博陵郡城六十唐里,四周是旷野,东北方十里有一座平地突起的独山,称作嘉山,是恒阳城外的制高点。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
曲阳北岳庙
郭子仪、李光弼在常山休整补充完毕,再次进军恒阳,深沟高垒,加固城防。郭李进军恒阳的目的,是卡住叛军巢穴范阳与洛阳之间的通道,逼迫叛军出城决战。史思明果然倾城而出,来取恒阳。到了恒阳,见城防坚固,唐军严阵以待,史思明也不急,就在城外扎下营寨,白天城下搦战,夜晚歇息。原来叛军向来攻城手段单一,办法不多,唐军城防稍一完备,就束手无策。所以这次干脆既不围城,也不攻城,就在城外扎营,监视城内动向,有出城运粮、砍柴的士兵百姓,就堵截驱赶,想等着唐军耗尽给养,自然出城野战。
这边的唐军也不急,叛军来就据城守,叛军去就尾追,夜晚叛军歇息就偷营袭扰。时值盛夏,时间一长,叛军被这种游击战术折腾得筋疲力尽,士气低落。郭李见时机已到,开始执行下步计划。
五月底的一天夜里,一部唐军陌刀兵悄悄地由恒阳北门出城,上了城外的嘉山。这是一支先头部队,数量有五千。部队到了山上,立即占领了各处险要,控制了进出路口。山上原有逃避战乱的老百姓,也被组织起来,精壮的发给兵器,令其随队征战;老弱的搬运粮草,修造壁垒。一切安排停当,部队便在山上潜伏了起来。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
嘉山
又过了两天,恒阳城东门大开,一大队唐军护送着近百辆马车出城,往东北方向行进。叛军斥候立即向史思明报告。
“必定是去山东取粮!”史思明判断,随即集合兵马,截击这部唐军。
唐军过了嘉山,就见叛军马队从南面冲了过来,遂展开成战斗队形,以弩手为后卫,且战且退,往嘉山方向撤退。嘉山上的部队也下山接应。两军合为一处,杀退追兵,上了嘉山。
叛军围攻嘉山。嘉山林木茂密、乱石遍布、道路崎岖,地形复杂,叛军攻打了半日也不得要领。天色已晚,鸣金收兵,就在嘉山东面扎下营寨,准备明日再战。
叛军已经上钩,郭子仪、李光弼暗自惊喜。
五月二十九日壬午。子夜,郭子仪、李光弼坐镇恒阳城,派出两支部队共四万人,分头展开行动:
第一部两万人,主要由陌刀手组成,出北门,南距叛军营地三十里东行,过嘉山,在叛军营地北方展开待命;
第二部两万人,主要由陌刀手组成,出南门,北距叛军营地三十里东行,在叛军营地南方展开待命;
两部兵马每二十五人为一队,每队配备旗帜两面、鼓一具,战斗发起后举旗鸣鼓,遥相呼应,以保证行动协同一致。
所有兵马于拂晓前部署到位。
另有兵马一万人,天亮后出东门,与嘉山上的唐军一道,与叛军正面对阵。
一切部署妥当。清晨,恒阳东门外、嘉山上的唐军阵地鼓角声大作,弓弩手在前、陌刀队跟进、骑兵护住两翼,往叛军阵地发起冲击,叛军也摆开阵势迎战。两军相交,战成一团。
步兵僵持之际,史思明指挥两翼的同罗、曳落河骑兵左右展开,向唐军侧后迂回。骑兵发出不久,就听见南、北、东方向战鼓齐鸣,喊杀震天,唐军伏兵端着陌刀,从三面冲杀过来,迂回的叛军骑兵被赶回本阵。正面的唐军士气大振,冲开叛军大阵往前突进。叛军乱成一团,扔掉甲仗,四处逃窜。唐军四面合围,叛军无处可逃,刀枪箭雨之下,大部战死,只有少数逃出生天。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
嘉山之战示意图
史思明在战斗中落马,爬起来混在败兵里逃出包围圈。到了晚上,露髻光脚、拄着折枪的史思明才出现在败军面前,稍作喘息,带着残兵逃回博陵,闭城不出。
唐军斩首四万,俘虏千余,打了个歼灭战。经此一战,郭、李两军声威大振,河北十余郡杀叛军守将投降。范阳、洛阳往来的叛军,多被官军捕获。在外征战的叛军,家属多在范阳,当听到道路断绝、唐军逼近巢穴,无不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嘉山之战是安史之乱初期河北战场一次决定性作战行动,唐军因此赢得了河北战场的主动。如果假以时日,郭子仪、李光弼能够乘胜拿下范阳。但是,此后不久,哥舒翰在灵宝战败,潼关失守,郭子仪、李光弼只得搬师返回朔方。郭李去后,河北局势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
著作权声明:本文属本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媒体擅自转载,或任何媒体(或个人)以复制形式发表。
参考文献:
[1]宋 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
[2]五代 刘等 《旧唐书》
[3]宋 司马光等 《新唐书》
[4]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5]宋 王钦若等 《册府元龟》
[6]清 董诰等 《全唐文》
[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 河东河北区
[8]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