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元认知的理论及模型

2015-08-12 17:38阅读:
摘要: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认知概念。此后,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对元认知非常关注,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元认知的研究不断深入到认知的各个领域,同时,有关元认知的理论及模型的研究也很多,本文旨在对元认知的理论和模型进行总结,为更全面地认识元认知提供方便。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模型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认知概念。此后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当今心理学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心理学将认知活动人为地分解为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成分。而元认知则更强调在这些成分之上的主体统摄作用,因而对元认知的研究将更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更好地揭示学生思维、智力培养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更一般、概括的层次指明学生智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这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元认知的理论及模型


元认知的理论及模型
元认知的理论及模型
元认知的理论及模型
一、元认知的基本概念
1976年,Flavell提出元认知指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物的知识,同时,他认为,元认知也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所进行的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也就是说, Flavell认为,元认知可以指两类事物,一是关于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二是对于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前者指一个相对静止的知识体系,后者则指一种活动过过程。这两者从各方面来讲,都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从本质上讲,元认知到底是指一种知识还是指一种活动?对此问题,Flavell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元认知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指的是什么心理现象?对此,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Flavell又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Browm等人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Yussen则认为,“宽泛地讲,元认知可认为是反映认知本身的知识体系或理解过程。”正如Reder所言:“对不同的人而言,元认知具有不同的含义”。不过,这些研究者的观点虽然从表述上看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元认知是以认知本身为对象的一种现象”,这正是元认知最根本的特征。并且,在众多的观点中,仍然是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
相对于国外学者对元认知基本含义的各种分歧,国内学者的认识则要统一得多。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元认知直接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对元认知的本质,则全部倾向于认为元认知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种监测与调控的活动过程,而非知识体系。汪玲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1]
二、关于元认知的理论和模型
1.1990Nelson等人提出的元认知模型图[2]
元认知模型简图
上图描述了这一模型中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等级组织以及假想的信息流。这一模型有三个特征:(1)监测,即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2)控制,即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么;(3)元水平具有某种模型,这一模型包括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在元认知模型中,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
2.汪玲、郭德俊等人的元认知三要素关系模型图[3]
元认知三要素的关系模型图
注:K指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knowledge)E指元认知体验(metacognitiveexperience)S指元认知技能(metacognitiveskill)
元认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元认知技能、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即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主要包括:计划、监测和调整。元认知知识指个体对于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那些因素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有关情况的觉察和了解。
元认知技能、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是元认知活动的三大要素,通过三者的协同作用,个体得以实现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上图表明,首先,在认知活动中,调节活动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个体反复运用有关的元认知技能,对认知活动作出连续不断的调节。其次,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者中,两两之间都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如下:
(1)箭头EKKE表明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知识之间的关系,即元认知体验可以激活记忆中相关的元认知知识,使之从长时记忆回到工作记忆中,为当前的元认知活动服务,而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含义。
(2)箭头ESSE表明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技能之间的关系,即元认知体验可以为元认知技能的运用提供必需的信息,使调节(亦即元认知技能的运用)具有针对性,而调节能激发新的元认知体验,从而为下一步的调节作准备。
(3)箭头KSSK表明了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技能之间的关系,即必要的元认知知识储备是进行调节的基础,它能为调节活动的进行提供指导,而调节能使个体积累新的关于认知活动的经验,从而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进行补充或修改。
另外,由指向元认知技能的两个箭头ESKS可知,个体运用元认知技能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需要具备两个辅助条件,一是关于当前认知活动的体验,一是相关的元认知知识。同理,从技能出发的两个箭头SESK则表明,调节动作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均会产生影响,一方面它能激发新的元认知体验的产生,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作出修改、补充。
3.戴斯(J.P.Das)(1990)提出的智力PASS模型[4]
PASS模型中(Pla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iveProcessingModel),信息加工的整合包括四个单元:信息输入、感觉登记、中央加工器和指令输出。中央加工器主要包括三种认知成分:同时性加工与继时性加工两种编码过程以及计划过程。如下图所示:
DAS的智力PASS模型
注:Ⅰ、Ⅱ、Ⅲ分别代表鲁利亚(Luria)学说中相应的大脑一、二、三级功能区。
该理论运用信息加工方法,对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作尽可能的定量描述,把智力的评定奠基于“过程”之上,“过程”成为了智力整体的组成部分。PASS是由“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四个部分组成。PASS理论把智力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其中包含三级认知功能系统、四种认知过程。注意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其实,计划系统在本质上是和元认知相同的。
4.林崇德的思维机构模型[5]
思维结构模型图
思维的顶点即思维的监控或反思,关于“反思”,在我国古代与“反省”同义,指“自我省察”。西方哲学中通常指其为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洛克和黑格尔都先后使用过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弗拉维尔(J.Flavell)提出了“元认知”(metacognition),即对认知的认知,把自身认知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这里,就涉及到认知活动,即智力活动的监控模型。对认知活动或智力活动的监控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目标(或任务)和行动(或策略)实现的。智力结构中有一个监控结构,其实质就是智力活动的自我觉知。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定向、控制和调节。(1)定向。这在“智力目的”结构成分中已提到。对智力课题的定向、意识或注意,以确定智力的课题或目标,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自觉性和正确性。(2)控制。控制智力活动内外的信息量,排除智力课题外的干扰和暗示,删除智力过程中多余或错误的因素,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反思(反省)性、独立性和批判性。(3)调节。及时调节智力活动的进程,修改课题(或目标)、手段(或策略),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和速度。由于定向、控制和调节的功能,使自我监控成为智力结构中的顶点或最高的形式,这就是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的由来。
参考文献:
[1]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和要素.心理学报,200032(4)458~463.
[2]汪玲,方平,郭德俊.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心理学动态.19997(1)6~11.
[3]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和要素.心理学报,200032(4)458~463.
[4]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和要素.心理学报,200032(4)458~463.
[5]林崇德.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5~1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半月》2008年第6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