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从分子人类学角度分析汉族和华夏文明的形成

2011-11-29 13:18阅读:
目前分子人类学的进展配合考古学,人类比较学,以及古籍记载的大量证据,越来越清晰地勾画出汉族形成的过程。以下做出个人的推测。

按照早期分子人类学的说法,最早到达中国大陆的是C系和D系人群,C系人群主要是沿海岸走的一群人。后来在地球盛冰期结束后,在中国南方诞生的类马来人种 O系分成几大支系几乎同时向北方大陆挺进,其扩散历史当在一万年以上。随父系O系北上的母系主要对应的是mt-NR下的mt-F和mt-B.

而这个时候在中亚诞生的黄种人Q系,向西南占据了中东两河流域和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当其他人种支系还在石器时代时,他们最早进入了文明社会,发展出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苏美尔文明(可以称做殷人系)发展出楔形文字和青铜器。苏美尔人(殷人)迁移路线是从两河流域(对应苏美尔文明)于公元前2300年迁移到印度河流域(对应古印度哈拉巴文明),于公元前1700年再从印度河流域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中国中国境内的长流上游流域,在四川盆地建立三星堆文明,三星堆殷人可能又分成北线和沿长江而下东线两条线路进入中原,最后于公元前1300年于安阳建立殷商(即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周人攻破殷人首都朝歌后,殷人后裔大部从山东乘船迁移去了美洲,并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中美洲发展出奥尔梅克文明,成为印第安人文明之母。中外一些学者提出殷人东渡美洲论解释奥尔梅克文明突然出现以及奥尔梅克艺术凤格和中国殷商时代艺术惊人相像。

在文字方面,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哈拉巴文字符号,再到三星堆巴蜀符号
,再到安阳殷墟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迁移演化链条。还有学者认为巴蜀符号与玛雅文同出一源,土家族为巴人后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娲造人、大洪水的传说。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同样是太昊少昊文化——太极、八卦、扶桑坛台、崇拜龙凤太阳,从这个角度讲应当有一支三星堆人是沿长江而下在武汉留下盘龙城青铜文化后又北上进入中原河南。

从青铜器文明来看,按照时间先后,从两河流域,到印度河哈拉巴,再到三星堆,再到河南二里头,再到殷墟,再到美洲印第安,一路布撒青铜器文明,而且最有力的证据是青铜器文明时间前后完全相接,即前一个文明败落,下一个青铜文明兴起。殷人追逐太阳的方向前进当为不虚。另外从湖南到四川盆地似乎存在一条早期的文化传播路线,三星堆人似乎吸收了某些湖南O3系发明的稻作文化相关因素,以及玉器文化等因素,并向北方传播。

从Y-DNA来看,从印度河哈拉巴文明区,经印度东北部,藏东南,云南,四川,华北,美洲,在殷人迁移路线的一路上都可以找得到Q1a3的分布,考虑到殷人的开放,这也是合乎逻辑的。而美洲印第安人的Y类型90%以上都是Q1a3的下游类型,因此可以反推殷商王室的Y单倍群类型当为Q1a3. 从人种来看,中外学者普遍认为苏美尔人应是来自于东方的黄种人,而古印度哈拉巴地区的人种似乎也是黄种人,释迦摩尼据说就是出生于尼泊尔的黄种人,在哈拉巴地区出现释迦摩尼和佛教看来也不是偶然的,这当与苏美尔-殷商-印第安一系的太极八卦修炼文化在当地留下的影响结果相关,中国的道家文化主要地也是来自于殷商文化。另外,殷商一系的人种在母系方面似乎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因而经过了多次混血。Y-Q系本来对应的母系是mt-M系下的mt-D,C系,母系mt-D应是黄种人的主要基因来源,在几乎所有父系不同的的黄种人中,母系mt-D系都占据了最主要的成分。 苏美尔人从中亚到两河流域过程中,混血了中亚起源的母系mt-N系下的mt-A和mt-X母系。苏美尔在印度河流域又混血了典型的西欧亚白种人母系mt-HU, 并在迁移长江和黄河流域过程中,把mt-HU母系可能还有mt-A带进了中国,今天在西藏,四川,山东等地都有发现mt-HU的存在。殷商从山东败退后,又把随O系北上的南方起源的母系mt-B带进了美洲,其实这也应该是印第安主要来自于殷商的一个分子人类学证明。湖北一带的mt-A比较多,也可能与三星堆人沿长江东进路线有关。

从语系分布来看,三星堆-殷商文明可能是带动了藏缅语系的发展。从目前越来越多的分子分类学的数据来看,汉族人中排在第二位的Y单倍群O3下M117更多地与孟高棉和藏缅相联系。推测实际可能情况是三星堆人从印度东北部进入中国境内时,把藏缅一带的O3-M117带进了四川盆地,后来M117 (可能还有部分N) 随三星堆-殷商向北向东迁移而扩散。当然考虑到M117年龄的古老,M117可能早已在这些地方并向北扩散。这样三星堆-殷商 + O3-M117系可能形成了最早的藏缅语系,并在向北扩散过程中一路布撒,这与传统认为汉藏语系(现在应改为藏缅语系更准确)是从北向南扩散正好相反。因此殷商的语言应属于藏缅语系。

那么汉语系是怎么产生的呢?在殷商后期,在中国西北部突然出现了一批文明更加先进的人种,即周人。大量证据已经证明周人应是从古埃及而来,他们继承了古埃及的完整文明。周公旦制定的《周礼》不是凭空产生的,当是根据带来的古埃及文明成果整理而成。这样先进文明的突然出现,在中国本土没有考古学上任何证据能证明周人文明是在本土起源的。推测周人初来时与中国西北部的古羌人结盟,互相通婚,而古羌人的主要Y类型推测应为O3下的M134*。其实与苏美尔人在母系方面的开放相比,古埃及人采取了保守的制度,即古埃及统治上层不与被统治的土著J系闪族白种人和E系黑种人通婚,甚至古埃及皇室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其皇室根本不与皇室外通婚,所以古埃及皇室出现了兄妹结婚等现象,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种族不通婚制度,才保证了古埃及黄种人在统治了古埃及黑白人种二千多年后,仍然能保留黄种人的形象。而周人到达中原后,肯定也是痛定思痛,采取了与本地人通婚的制度。而且当时统治中原的殷商与周人本来也都属于一个种系,类马来人种O系与殷商的长期混合,在人种相貌方面与周人当已很相近。周人与O系通婚后,周人的mt-M母系开始大量进入O系,在母系M下主要mt-D4的联姻下,原O3的原配类马来母系F和B退居弱势,这样母系主要成分的改变使O3系迅速被黄种化。这样经过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祖孙几代人的努力,到周武王时,周人力量变得很强大。通过牧野之战一举推翻殷商,解放了殷商统治下O3-M117,这样周人与O3下的M134*和M117开始融合,形成早期华夏族。《诗经》在歌颂周武王时说王“胜殷遏刘”,意思是说周武王在推翻殷商过程中少杀戮,周人的仁政与殷商的奴隶制统治自然有天壤之别,自然会得到广大O系拥护。

殷商+ O3-M117 的语系应是藏缅语系,而周人的语言是雅言。周人在藏缅语系的基础上加上周人的雅言,而形成早期的汉语,周人通过分封制度把雅言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最早的普通话。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如果用三星堆-殷人带动藏缅语系(汉藏语系)由西南向中原迁移,那么所谓汉语族的三分支:炎黄支,齐语支,荆蛮支就非常好解释了!三星堆人把M117带到四川平原,在此地三星堆人活动300年左右,藏缅语基本形成。这期间一支三星堆人沿长江东流而下,到达湖北。那么土家族为巴人后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娲造人、大洪水的传说这样的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而后来三星堆被洪水摧毁后,幸存的居民迁居山地,可能就是羌人和彝人主要来源。三星堆人在武汉留下盘龙城青铜文化,该处遗址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早于安阳殷虚。时间上也符合。然后自然地三星堆人把藏缅语系带到此地,与土著语言混合,形成后来“汉语荆蛮支”基础。殷商被打败后,后裔除了去美洲的外留在山东最多了。这样的殷商带来的藏缅语系+山东土著语言形成“汉语齐语支基础”。最后周人到来,他们用的是雅语,就是“汉语炎黄支”,周人在殷商已经统治传播的藏缅语(汉藏语)的基础上叠加上雅语,这样汉语就诞生了。

在文字方面,周人基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吸取甲骨文的因素,形成了汉字,并企图模仿古埃及的莎草纸来造纸,结果造出了竹简,并改进古埃及的书写方法,形成了汉字最早的书写载体和书写方法。周人并完整继承了殷商的青铜文明,并吸收了本地新石器文化的一些因素。而败退到美洲的殷商人其青铜文明又退化到三星堆时期水平。周人从古埃及带来的文化成了中国儒家文明的最主要源头。

而殷商的太极八卦等文化则成了中国道家文化的主要源头。殷商从进入中国的三星堆文明时代算起,统治中国大陆时间约700年左右,他们给中国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有:
(1)留下了藏缅语系人群,从印度东北部开始,殷人从云南进入,经过四川,湖北,河南,山东等地,经过殷商几百年统治,藏缅语系成了东亚大陆的底层语系。
(2)把东亚大陆从石器时代带进了文明时代,他们带来青铜文明,带来了太极八卦天干地支天文历法等等文化,后来这些文化成了中国道家文化的主要源头。
(3)他们带动了种系的初步融合,殷商到来之前,中国大陆主要是零星分布的以O系为主的各地新石器文化。根据印第安人的类型反推,这支殷商文明人种最可能的Y类型是Q1a3,他们把O3-M117,O3-002611,可能还有O3-M134*等O3下的几大支系进行了初步统一融合。

在Y-DNA方面,周人的类型最有可能的就是Q1a1, 周人通过分封制度,把周人贵族分封到全国各地,这是今天Q1a1在汉族中分布相对均匀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重要地,我们看到Q1a1几乎是汉族所独有,是汉族典型的标志性单倍群,而O系下任何一支单倍群都很难说是汉族所独有。因此可以说Q1a1是形成汉族的一个核心单倍群。进一步地,Q1a1 + M134* + M117 (可能还有部分N)形成早期华夏族的主要组成部分。牧野之战时,正有一只殷商大军在山东平叛,殷商大军可能带有大量的M117士兵,山东土著主要类型猜测主要应为O3下的002611加上O2*,可能还有部分C3*, 他们应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主要居民。 当殷商首都被攻破后,殷商大军一部分Q系将帅去了美洲,另外一部分与母系mt-HU和O3-M117士兵一起在山东留了下来。这或许是形成今天山东人体质在汉族中普遍偏高的一个原因。后来华夏系东进征服山东,这样O3下最大单倍群002611和O2*以及殷商后裔(Q1a3)一起,可能还有C3*, 融进了华夏族当中,汉族基本形成。而002611 + O2* +殷商后裔(Q1a3)+C3*可以看做是“东夷系”了,只不过此“东夷”已经不是我们原来概念中的东夷了。之后华夏-汉开始南下,先后融合了苗瑶系的O3-M7,百越系的O1,以及壮语系的O2。大汉族终于形成。而汉藏语系的四大支系(汉语系,藏缅系,苗瑶系,壮侗系)也基本形成。

周人统治中华大地后,开始追思其祖先的功绩,而炎黄与夏朝却在古埃及,周穆王时曾经返乡祭祖过一次。后来为了统治和祭祖需要,周人在中华大地伪造了黄帝陵,炎帝陵,颛顼陵,帝喾陵,少昊陵等等,并按照在古埃及时的许多地名,在中国重新取了一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发现,地名与“神话传说”在地理逻辑上经常很难对上号的原因。而中国的历史记忆几乎都是周人所记录传递下来的,所以先周的昆仑神话体系中的所有人物与故事全部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本土O系虽然新石器文化分布众多,但是因为没有进入文明,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历史记忆只能靠考古挖掘以及结合现代分子人类学来做推理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炎黄传说就越发模糊起来,“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中的昆仑也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这样的汉族形成过程自然地不太符合文明本土起源论的“政治正确”,据说孔子就是殷商后裔,而孔氏后裔据说“拒绝”做基因测试。与之做对比的是,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比如良渚,大溪,陶寺,吴城等都公布了Y-DNA类型,这些都属于O系,而最能说明中国文明来源的代表中国青铜文明的三星堆和安阳殷墟遗址据说也早就做了Y-DNA测试,从逻辑来说这两个地方也不可能不测,但是遗憾的是这两处测试结果迄今都没有公布,估计结果是不符合文明本土起源+人种千古一系的期望,否则早应该公布了,而不是费心费力去炒作陶寺了,就是因为陶寺位于“根正苗红”的仰韶文化区内,其实陶寺这个新石器遗址可能连良渚都比不上,而且后期还被明显毁坏过。而宁夏彭阳的周代墓葬发现是Q系,随着分子人类学的进展,证据会越来越多,真相迟早会大白于天下。科学的东西就应该按照科学办,中国科学家的公信力也将经受考验。去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一篇文章,总结中国人种来自于南北两线移民,南线占93%,北线占7%,北线人种输入加大了南北方人种基因上差异。在文章中重点提到了两个单倍群,一个Q1a1,一个是Q1a3。我想这或许是一种铺垫,既准备承认Q系与O系一样是中国人种固有成分,然后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不过也许这也只是我个人单方面往好的方面幻想而已。

中国从新石器文化到青铜文明再到周人成熟的文明制度在本土都严重缺乏考古学意义上的演化链条证据。越来越多的分子人类学证据开始为我们勾画出汉族形成的真实过程。当然以上推测应该很多地方会存在偏差,比如周人可能不是Q, 甚至是D都有可能. 但我相信周人是Q可能性为99%以上,当然哪怕存在一点点因素,结果就可能面目全非。其实分子人类学就是在不断猜测,然后在证伪或实证过程中不断修改以前的认识而发展前进。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