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研究论文通报: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

2013-11-01 17:38阅读:
1 论文介绍
《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2012年1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作者赵永斌等。吉林系的研究虽然观点基本上还是基于Y-O系屁股论派,但是文章数据却还是信得过的。该文对24个现代汉族人群、8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
该文开始也说得很明白,汉族来源于华夏族同周边“戎狄蛮夷”民族的融合,但是该文想当然就把华夏族定位为“必然是中原起源”,学术界都是充满了这类拍脑袋的武断,令人汗颜!但该文主要论述华夏族是如何与周边“戎狄蛮夷”融合而形成汉族,其文给出的生物学统计分析数据值得一看!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是:华夏系的母系主要是M系下DCZ等各支系,而北方通古斯系的母系也主要是M系下各支系。其分离年代至少在1万年前的中亚开始分离,故不可以混为一谈。现在的数据似乎仍然过于粗略。以下是该文主要分析结论:
(1) 分子差异度分析
所有古代人群均在汉族人群中找到共享个体,且均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只与现代汉族共享,在现代汉族人群中,与山西绛县横北村西周倗国古代人群共享的现代汉族个体数最多,同样,只与横北村古代人群共享的现代汉族个体数也远多于只与其他人群共享的现代汉族个体数。
将现代北方汉族与各个古代人群两两配对进行分子差异度分析,结果表明,横北村古代人群与北方汉族的Fst 值最小,他们之间差异极不显著,另外,陶家寨古代人群和秦始皇陵劳工与北方汉族的Fst 值也较小,他们之间差异同样不显著,说明北方汉族与这三个人群之间遗传关系较近. 而现代北方汉族同其他古代人群之间的Fst 值都较大,他们之间的差异都比较显著,遗传关系较远.
研究论文通报: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

从上表看,红山区牛河梁古代人群与现代北方汉族遗传距离差距较远。
(2) 人群混合度分析
将7个古代人群都作为北方汉族的祖先人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横北村古代人群对现代北方汉族的混合比例最高,甘青地区古代人群和陶家寨古代人群对现代汉族的混合比例也较高。 而陶寺古代人群和牛河梁古代人群对现代北方汉族的混合比例较低,匈奴人群对现代北方汉族的混合比例更低,甚至为负值,这暗示了横北村古代人群相对其他人群与北方汉族的遗传关系更近。说明现代北方汉族没有匈奴成分混入(这个比较奇怪),但鲜卑混入人群占据了18%。
研究论文通报: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

(3)主成分差异分析

在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可以将古代人群和现代汉族人群清晰的分成三组 :
  • 古代人群匈奴、鲜卑、陶寺、牛河梁、湖南与现代甘肃、青海汉、湖南族聚类在图的左侧,
  • 大多数北方汉族和上海汉族与横北村古代人群聚类在图的中间位置,
  • 其他的南方汉族聚类在图的右侧,同时聚类在这一区域的还有陶家寨古代人群、秦始皇陵劳工以及山东汉族2.
第二主成分可以将这些人群分为两类:
  • 北方汉族与多数古代人群聚类在图的上部,横北村同北方汉族关系较近。
  • 几乎所有的南方汉族聚类在图的下部。总的看来,秦始皇陵劳工比较接近南方汉族群体
研究论文通报: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
上图中,红蓝线和红蓝字是我所加。
2 观点讨论
作者显然站在中原起源论的预设立场,强行进行一些与数据有出入的观点分析。下面根据上图结合Y和mtDNA做出本人的粗略分析。第一主成分分析区隔开的三大组,当以父系成分结构差别较大为特征。第二主成分分析区隔开的南北两大组,当以母系成分结构差别较大为特征。
(1)北汉和南汉
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遗传距离明显。本来南方汉族原来被称为(南)蛮(东)夷,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汉族向南扩张,整个南中国被纳入汉族文化圈,其人口大部分归人汉族。这本来就是最基本的历史常识,然而分子人类学似乎让一些人开始失去基本的理智。某些Y支系的人自以为“人多”就开始做梦,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顾,甚至“南方华夏论”都快要出笼了。
本来南汉和北汉的外貌差异显著这也是基本事实。然而这个问题都开始有人要否定了。
研究论文通报: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
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的外貌差异,最大的差异来源主要是表现在母系成分上。南方母系主要是以南方马来系为主,即某些人种论者骄傲的“新亚洲”母系成分:F、B、R9等,也包括被他们歧视的M7等一些“老亚洲”成分。而北方母系则基本上是以被他们所歧视的所谓“老亚洲”母系成分为主:D、C、Z等,也可能包括“新亚洲”N下的A成分,实际这都是蒙古人种-黄种人主要母系成分,而不是什么“老亚洲”。显然秦劳工是来自于被征调的南方人群。而陶家寨、陶寺、牛河梁等认为是北方的以Y-O3系为特征的古人群显然得地利而混入不少蒙古人种成分,即使这样其南方系人种那个时候仍然占据了主要成分。总体上在母系成分上与今天南方汉族为同类。从湖南到牛河梁、陶寺、鲜卑、匈奴,可以看出O3系向北发展,与C、N混合,其母系成分也从“新亚洲”逐渐蜕变成主要以“老亚洲”(蒙古人种)M为主,年代越早如牛河梁越接近南方。而O3系人种也从华南马来人种变成了蒙古人种,而快速完成了人种的“突变”,这个观点我3年多前就已经充分表达了!后面我还会有博文关于东亚人种变迁做更多详细分析。

(2)北汉与戎狄

显然,以西北青海陶家寨为代表的古人群代表了西羌-戎成分。在人群混合度的表中可看到占据了38%的与汉族的混合成分,在分子差异度表中,陶家寨和秦劳工与现代汉族也有较近的遗传距离。
而以匈奴、鲜卑、陶寺、牛河梁、甘青等古人类,则基本属于北狄成分,Y类型主要以O3系为特征,混合Y-C、N、R1a1等。他们与现代湖南汉族组有较近的关系,显示湖南O3系(含苗族O3-M7)与北方古DNA O3系存在近亲渊源。
北汉与戎狄,父系构成差别较大,但母系成分却都是以蒙古人种的M系为主力成分。但这里当会存在差别,戎狄和北汉的M母系估计大部分支系或分离已在万年左右,故不可等同而语。随着以后更加精细的研究,相信会搞得更清楚。
(3)北汉与华夏
北方汉族组山西绛县横水村北西周倗国古DNA最为接近,而无论某些人鼓噪所谓的“陶寺华夏论”,还是“东北来源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倗国遗址,属于西周早期。共测出9例Q1a1,2例O2系,判断为O2a, 1例N(非N1c),4例O3a2-P201,2例O3,但未能成功测定下游,4例O*。倗国是一个小国,其国君竟然能封为“伯”,要知道楚国最开始分封爵位只是“子”,越国跟吴国打了那么久,直到灭吴国春秋称霸,越国国君才弄了个“伯”。倗国又位于姬周统治核心区,倗国又存在那么长时间,显而易见“倗”国当为姬周族系近亲的可能性最高,想当然就把倗国定为戎狄这是什么心理? 如果是戎狄,姬周还能给封“伯”,容忍卧榻之侧?
有的人总喜欢以高出几个点的父系支系频率沾沾自喜,无根据地想当然把人口最多支系等同于华夏。之前已经说过现代人口占优的支系往往是历史近期爆发的结果。从古埃及过来一个家族怎能与东亚区发展几万年的人口基数比较?!武王伐纣时联军中的周本族军估计也不过万人,在历史上华夏族采取的又不是对土著进行种族灭绝政策,而是联姻政策,最早联姻的应该是O2*,其后华夏族对“戎狄蛮夷”又采取的融合政策,而不是种族灭绝政策,这样华夏族与戎狄蛮夷融合形成汉族。显然,华夏族越强大,融合进来或主动归附的戎狄蛮夷就会越多,比如鲜卑全部汉化融合进来,华夏族Y频率自然就会在汉族总人口中越下降,底盘大了,分子就显小了。可是就这点逻辑,很多人竟然就想不明白,或者故意装不明白?
再有,随着文明向周边扩散,周边蛮族最先学会了武力,他们不会发展文明,却会掠夺,文明中心区战争不断,华夏族当然承担了战争主力,有战争,就有人口损耗,五胡乱华时,北方汉族几乎绝种,这也是相当大因素。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灭绝,而北方草原地区则相对好得多。原初姬周结盟父系另一支主力O2*,今天频率就更低。蒙古人统治期间,采取极端侮辱汉族人政策,汉人不堪其辱自杀这不计其数。这都是历史。
(4)北方的蒙古人种M母系
北方蒙古人种的M母系主要来源于中亚方向的黄种人向东的迁徙。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多波次的迁徙。在人群混合度表中,横北为代表的古人群对现代汉族贡献度为近40%。这与我2两多前的从母系角度的判断基本一致。但是这里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是容易把华夏系母系与戎狄系母系混同而导致过高估计以横北为代表的古人群对现代汉族基因的贡献。实际上这里是存在差别的。我将另外再写一文分析黄种人如何从中亚迁徙到东亚文。我的一些证据加上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综合逻辑推理分析而得出的许多观点实际上已经远远走在了专业实验分析的前面。
Y染色体只占人类23对染色体中比重很小部分,但是有些人过分搞Y崇拜而忽略更多的常染和母系方面,或大搞Y种族主义和Y歧视,但事实可能正好与某些人的鼓吹相反,这或许会让这些人受到心理虐待,只能深表同情;而有的人可能又会产生自卑,这或许也属于庸人自扰的一种吧。因为如果华夏来自古埃及成立,经过几千年的融合,今天汉族人即使父系不是直接传自古埃及人,但谁又能轻易否认自己身中没有古埃及人的基因?!不是有个专家说他比孔子后人可能拥有更多的孔子基因吗,这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