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2018-01-19 09:19阅读: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佛罗里达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人们来到这里似乎就是为了享乐,奥兰多规模宏大的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每年吸引着几百万人涌入。然而佛罗里达对于美国的意义远不止如此,美国人最引以为傲的航天工业在此留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为人们关注的航天基地“肯尼迪航天中心”(John F. Kennedy Space Center)距离那些主题乐园并没多远。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佛罗里达东海岸的一连串岛屿上,那里被称为“太空海岸”,并且因为那栋著名的经常出现在电影里的方形建筑,很多人以为肯尼迪航天中心是NASA总部,实际上它只是10个NASA研究中心之一,真正的总部设
立在华盛顿特区。肯尼迪航天中心肩负着研究所、航天器装配、测试、发射等多重任务,因此它应该被称为NASA最重要的一个基地更为合适,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作为一座航天主题乐园让全世界的粉丝接近这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领域。
尽管对于游客来说肯尼迪航天中心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主题乐园,但抵达这里还是能感受到明显的隔离感,整个宇航中心有海和沼泽地作为天然屏障,要从壮观而荒芜的跨海公路NASA Causeway进入这片管制区域。之后在两边密实的沼泽树林里开上几公里就会来到“Kennedy Space Center Visitor Complex” ,这里巨大的停车场意味着旺季时会有多少人来参观,尽管当时并没有太多人,但人们还是需要按照停车管理人员分配的停车区域来停车。我们预约了个Bus Tour,这也是园内唯一的游览方式,赶紧进门赶到Bus Tour的集合地点,很快就有看起来有点老旧的大巴来接我们展开这场旅程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巴士几乎会带着游客在园区内的各个角落都转一圈,我们看到了绝大多数现役的建筑和室外设施,但也仅限于草草“看到”而已。 首先会来到NASA的办公室区域,那里有着一片一片其貌不扬的建筑,但那些建筑内却进行着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以及世界上最花钱的商业项目。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有趣的是车上的导游着重介绍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生态环境,作为管制区域园区内保持着全美最好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有很多野生动物在这安家,这一路上看到什么野生动物甚至会停车让大家看动物,有些时候真不知道这是在参观NASA还是在参观一个野生动物园。这些动物中甚至于被NASA工作人员当作园区吉祥物的是几只常驻此地的老鹰,导游清晰的知道每个鹰巢的具体位置,从他介绍的口吻中看得出园内工作人员对这些动物十分关注。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巴士第一次停靠的地方距离游客中心不远,那里光秃秃的没什么东西,只有两排铁架看台,是发射火箭时游客观看的区域。与这地方一海之隔的岛上依稀可见三个火箭发射场,以及那座标志性的喷涂有NASA标志及巨幅美国国旗的建筑,其实那是发射场里的火箭装配大楼。虽然我自己没能在这里看到火箭发射,但俩礼拜后出差的一位同事很幸运赶上了SpaceX火箭发射,这个距离说近随不算特别近,但也的确比相像得要近一些,据说现场感觉很震撼。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在那里待了一小会儿,上车开始进入发射场区域,依次会路过“39号发射中心”及其两座发射塔,另外比较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的SpaceX公司使用的“40号发射中心”,它使用自己的装配车间比NASA的装配大楼看起来朴素秀气很多,原因是这种可回收式运载火箭个头更小,两周后发射的火箭目前就正由集装箱卡车拖着停在车间外面,而旁边几百米处就是发射场。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途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东西是巨大的爬行者运输车,这是世界第二大的可转向运输车辆,肯尼迪航天中心内共有两台,分别来往于39号发射中心火箭装配车间到两座发射塔之间。这这个钢铁巨兽叫做“爬行者”是名至实归的,因为全速开动时,这满载重量达到8100吨的车辆移动时速不到2公里,即便是空载时最大时速也就是3公里多一点,而每公里油耗则达到350公升。这大家伙看起来颇有未来感,但实际上这两台爬行者的第一步早在1966年就迈出了,这么算来它至今已经有50多年使用时间了。并且不要以为爬行者仅仅是承重能力取胜,它同时还是一台极为精密的机器,对当时的技术来说将110米高的土星5号火箭站立着送到发射场,而且还克服了5%的坡度爬到发射场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技术成就,直到今天它也没能被更先进的机器取代。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紧接着会到第二个下车的地点,不太清楚这里是另一个看火箭发射的地点,还是为了看看阿波罗计划及航天飞机计划的纪念碑,还是单纯为了这里有一路上唯一的厕所,总之这里往后看就是海和一片潦野地,往前看则可以眺望到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的大部分发射台。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在车往回开的时候还停了一次车,这次是停在39号发射中心火箭装配大楼近前,给人们一个机会近距离端详这座代表着NASA形象的建筑物。这座奇形怪状的楼其实内部是空的,东边和西面各有两扇139米高的巨大闸门,每扇门内是一组装配设施,也就是说这里可以同时组装4组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尽管这里设计的生产力惊人,但据说这栋建筑从未“物尽其用”过,西侧的两座组装台只用过一次,其余时候都被当作了仓库使用,几乎所有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火箭都是在东边的两座组装台上成型,然后用爬行者运送至发射架上的。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Bus Tour随后把人们拉到“土星五号中心”(Apollo Saturn V Center),结束只能远观的行程,给人们近距离看一些“真家伙”的机会,并且矛头直指人类目前为止最高的太空成就,阿波罗登月计划。首先人们需要进到一扇看起来防护森严的紧闭的金属门里,看完一个360度环幕视频后就可以到下面的一连串房间,这里全程复原了阿波罗计划(大概1961年到1972)期间的发射控制中心的样子,尽管有些形式主义,但总体来说做成这种体验式的展馆还是挺激动人心的。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看完所有的演示,最后的大门敞开,让人震惊的景象呈现在眼前,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用的土星五号火箭完整的悬挂在展馆内,这缔造过人类登月奇迹的庞然大物长达110.6米,直径10米,每个发动机喷嘴的直径都足够两个人的身高。抬头看土星五号发动机上是密密麻麻的充满科技感各种元件、管线,很难想象它是1967年制造出来的老古董。或许有些爱国人士要说这有啥了不起?我国1970年也就有了自己的运载火箭,但火箭跟火箭还不是一个概念。土星五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118吨,而中国时至今日最先进的还没完成制造的长征五号乙近地运载能力为23吨,尽管不同运载能力的火箭有不同作用,但没人能否认土星5号火箭是迄今为止人类在技术和工业领域的最高成就之一,他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经奠定了能一直延续到今天以及未来几十年的巨大优势。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在土星五号最前端附近的地面上可以找到与其一同完成登月任务的“阿波罗号飞船”,在展馆里还分布着一些和登月计划相关的很多其他宇航设备,包括月球车、登月舱、探测器、堪称老古董的宇航服,甚至还有当年送宇航员到发射现场的接驳车也成为了展品。当然在这个巨大的车间一样的展馆里还有一家不错的小餐厅,里面出售纯美式快餐,手撕猪肉堡挺好吃。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吃完东西补充一下体力,不要忘记去Ad Astra Per Aspera展厅以更深入的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这个展览的名字是一句堪萨斯州的格言“排除万难攀星斗”。在这个冷静昏暗的展厅里,有丰富的影像资料向人们展示登月计划前前后后的事迹,更有科技感极强的一些多媒体装置营造出一种炫酷的未来感,例如当你站在一面起液晶屏前注视屏幕里站在月球上的宇航员时,宇航员的图像会逐渐淡去,显露出后面空间里摆放着的登月舱舱门,让人有种意味深长而又梦幻的感觉。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紧接着人们会集中到一个小剧场里面,看一场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重现,由于看这个场景的录像已经很多次了,这种用模型展示的方法未免有点太儿童了,因此并没觉得特别有意思。后来我发现我的平淡感觉大概源于我不是美国人,旁边的美国大叔看完之后居然眼里都带着泪水,说来爱国主义即便是在美国这样自由散漫的国家也是潜移默化般存在的,登月这件事的确是能让美国人为之动容的骄傲一刻。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看完这组演示,人们就来到了土星五号中心最后的一个展馆里,黑洞洞的空间里用射光凸显出一系列展品。其中有当年阿姆斯特朗带回的月球碎片,登月舱实物,历代不断演进的宇航服,初次登月的阿姆斯特朗一行三人的手部模型等,至此展出的展品几乎涵盖了阿波罗计划的方方面面,即使之前完全不了解这件事,看过之后也完全能感觉到这件事对于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非凡意义。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除了土星五号中心之外,其他展馆均在游客中心区域里,因此Bus Tour最后的一段行程就是把人们运送回去,介于时间并不充裕,因此我们选择先参观Space Shuttle Atlantis,航天飞机承载了美国人太多梦想和感伤,而且这里的主要展品是美国的最后一艘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本尊。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参观到这里,我大概已经对肯尼迪中心展馆安排的套路有所了解,一上来依然是看了一段极为燃情的360度视频,看得在场的美国人热泪盈眶。虽然我在看Video的时候实在没啥感觉,但当这一次的大幕拉开,我着实也是快哭出来了。没错,在纱幔收起的同时,壮观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就悬挂在视野的正中央,它就好像当初在太空中执行任务那样,好像正在从悠远的太空向我们飞来。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眼前的这艘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于1985年投入使用,经历18次太空任务之后,于2011年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最后一次着陆,并退休进入如今的这座展馆里,它的谢幕宣告美国近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告一段落。事实上在亚特兰蒂斯号退役之前,这个地方还展出过另一艘飞船“探索”号的高仿真模型,亚特兰蒂斯号重77.7吨,而之前户外展出的探索号模型的重量高达67吨,可谓是良心仿造品的典范了。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作为最先进的一型航天飞机,这座跨层的展馆围绕着亚特兰蒂斯号罗列了一系列相关的展品,就像土星五号的展馆一样,几乎可以近距离了解到这架航天飞机的一切。在展馆的一角安放有正副驾驶员的座舱模拟器,尽管航天飞机退役有几年了,但驾驶舱内的航电设施看起来还是相当先进的,7个液晶屏幕占据了仪表板的大部分区域,整体看上去可以说是战斗机和民航客机驾驶舱的合体,只不过那两把80年代感极强且极为没有科技感的蓝色椅子让我有点心生怀疑。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这个展厅的布展个人认为堪称登峰造极,因为无论你站在任何一个方位,朝任何一个方向看过去,都有区域划分明确的展品以及相关介绍可看。一抬头就会看到斜吊在半空中的太空人,低头则有喷射发动机放在设计精美大气的展台上,还可以轻松的找到飞行员起飞时在航天飞机内状况的模型,历史上运送航天飞机的各型号运载火箭模型等等。不过在所有的空间里,最该看看的是有关两艘失事航天飞机的展览,那向人们揭示了一场伟大的成功,也会伴随伟大的牺牲这一沉重而不可逃避的深刻课题。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这两艘令人扼腕的航天飞机分别是“挑战者”号(Challenger),和“哥伦比亚”号(Columbia),前者于1986年升空时爆炸坠毁,而后者则是在返回地球的最后阶段发生的事故。在一条幽暗隧道两旁的橱窗里,陈列着14位航天英雄出征前的照片,生活照,以及能表现他们个性的个人物品。在旁边的区域里,更以极其低暗的灯光展出了这两艘航天飞机遗留下来的残骸,在极为煽情的音乐背景下,在哥伦比亚号的窗框前有一位美国汉子注视了良久,突然间痛哭失声,他的妻子抱着他安慰他,虽不知道这位是不是哥伦比亚号上某位宇航员的亲戚,不过即便是我这样连种族都不同的人,其实在看这些内容的时候心头也一直忍不住的酸楚。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是美国的第一架和第二架航天飞机,这两架象征着美国尖端科技的航天飞机的陨落,在当年美国造成的悲痛和震动极大。尤其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的解体坠毁,提醒着人们无论科技多么先进,制造标准多么严苛,也还是依然有出现错误的可能性,甚至于这之后工程师得出一个缺乏依据的结论“航天飞机每发射78次就可能出现一次空难”。长远来讲,这两起事故直接影响了之后美国的太空战略,促使NASA最终放弃了成本和安全性都不够完美的航天飞机,也使得SpaceX这样的私人公司在航天领域得到了更多机会。
完整参观肯尼迪航天中心绝对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像我这样中午才来很难在关门前看完所有东西,但好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里的镇馆之宝“土星五号火箭”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关门前我们决定最后在火箭公园里随便转转。当然在看完土星五号这样的巨型火箭之后,其他的火箭显得未免有些小儿科了,但它们记录了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并且无不影响着全世界航天研究的进程。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黄昏时分,太空海岸愈发符合佛罗里达温暖美丽的调性,那条孤寂的跨海公路也逐渐变得不那么森严和严肃。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奋起直追,似乎是这些年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觉得作为追赶者其实有很多好处,美国人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向我们应证了很多我们之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不过话说回来,NASA也让我们对中美航天科技上的差距有了最直观的了解,中国航天人路还很长。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美国两万里—走进NAS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