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是谁坑了唐伯虎?

2017-02-19 20:35阅读:
我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反过来,从一个人的命运,也大概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
明代才子唐伯虎,在诗文绘画方面,称得上是盖世天才,然而在人情世故上,就没那么练达了。从唐伯虎的画作中,也可以对他的性格和命运略窥一二。

从唐伯虎17岁时的《贞寿堂图》,可以看到少年成名的春风得意;从他29岁时的《对竹图》,可以看出唐伯虎高中“南京解元”之后的踌躇满志;转眼到33岁时的《风木图》,则呈现出唐伯虎在科场舞弊案后人生跌至谷底的痛苦与挣扎。
经过各种努力,唐伯虎终于从科场舞弊案的沉重打击中恢复过来,他决定忘掉自己的科举梦,老老实实做一个画家,有一段时期,他也真的做到了。他用卖画的钱,在苏州城郊的桃花坞,精心修筑起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他遍种桃花,并做诗道:“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桃花坞诗意空间,让唐伯虎暂时忘却了失掉梦想的痛苦。在这里,他和朋友们赋诗饮酒,高谈阔论。作为主人,唐伯虎任由客人来去,从不加过问。有时候,天下着雨,没有客人来,他就会让仆人穿上烟蓑雨笠,拿着请柬去把客人请到这里,进行雨中雅聚。
这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和文人间的雅聚,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生中重要的作品,均创作于此。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溪山渔隐图》、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悟阳子养性图》等作品,均创作于这一时期。这些画作中的湖光山色,充满了自然野趣,画中人物的活动,又传达出文人希望归隐于山林的闲情逸致。反映出唐伯虎希望寄情于山水,寻找心灵宁静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悟阳子养性图》,画面中一位高士坐于船首执杆垂钓,更是传达出作者放下功名利禄,对归隐生活的赞赏与认同。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是谁坑了唐伯虎?

其实不然。唐伯虎喜欢用图章言志,得了第一名,刻了个“南京解元”的图章,遭遇科场舞弊案后,灰心失意之下,刻了一方图章叫“六如居士”,六如,出自佛经,是说人生如梦如幻,如白驹过隙,凡事要想得开。然而,唐伯虎虽然表面上看,是想开了,踏踏踏实实去做一个画家,实际上没有,在他45岁时,他的名利之心,再一次让他经历险境。
对于功名和仕途的渴望,就像植入他身体的生命基因,悄悄掌控着他的命运,让他在最没有防备的时候,遭受致命一击。
公元1514年,就在唐伯虎刚刚画完《悟阳子养性图》这年的秋天,一个人的突然来访,打破了唐伯虎内心的平静。此人是江西南昌宁王的手下,他拿出一张聘书,很恭敬说:“久闻先生大名,宁王很器重您,特地让我来请您去王府做幕僚,为宁王出谋划策。”
唐伯虎数年来苦心营建的精神家园,在宁王的一纸聘书前轰然倒塌,这让他重新想起了那个曾经让他痛不欲生的仕途梦。“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他太想要建功立业,谋求功名了!况且,才华横溢如唐伯虎,无论如何不应该仅仅是一名画家!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出发了,满心希望这一次能够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的危险和杀机。

到了宁王府,唐伯虎傻眼了。原来宁王要谋反,要他出主意的是这个事。唐伯虎吓得屁滚尿流,装疯卖傻,甚至在大街上裸奔,终于逃脱了魔窟,回到故乡苏州
后来宁王叛乱,朝廷平定叛乱后追究余党,幸而唐伯虎及早脱身,才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事后,唐伯虎后怕不已,他这才明白,当初好友文徵明为何要拒绝宁王的邀请。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挫折人生,倒是为唐伯虎增添了不少绘画题材。公元1515年,唐伯虎由南昌返回家乡苏州时,经过庐山,立即被庐山的险峰峻岭、飞瀑流泉所吸引,回来创作了《山水》、《观瀑图》等作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桐荫清梦图》,也是唐伯虎从宁王府逃出来后,回到苏州所做,画面上一位文人坐于桐荫下,仰面安睡。图卷上,唐伯虎题诗道:“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由诗中可以看出,此番生死一劫,让唐伯虎的功名之心彻底灭绝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山路松声图》,也创作于这一时期。画上钤的“逃禅仙吏”印章,表明唐伯虎晚年归心向佛的心理状态。
从这些绘画中,可以看到唐伯虎的意志,被宁王事件彻底击垮。虽然此时的唐伯虎才46岁,但他迅速地衰老了。原来那个意气风发的风流才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已知天命的垂垂老者。最悲惨的是,贫困总是像乌云笼罩着天空,让他一点都看不到生的希望。
精神的痛苦,身体的衰弱,让他意兴阑珊,此时的他,更多的把绘画当作情感的倾泄与诉说,画中的景色和人物变得简单起来,如这一时期画的《采莲图》和《烧药图》,都是意笔草草,不作任何渲染,只注重表达人物独特的心境。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烧药图》,是唐伯虎在病中所作,画中题道,自己老来肺疾频发,咳嗽严重,得到陆约之的诊治开药,于是画此画酬谢。
眼下,唐伯虎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光,尽管他才五十多岁。这一时期,他隔着时空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成了知己。苏东坡的命运与唐伯虎非常相似,同样因冤狱坐过牢,同样才华横溢,却被“明主见弃”而怀才不遇,更重要的,他们都有着一颗倔强而敏感的心。
唐伯虎只是不明白,苏东坡为什么能够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仍然充满着希望。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唐伯虎彻底绝望。公元1552年,唐伯虎受邀到朋友王鏊的家中作客。王鏊,是明代名臣,曾经做过文渊阁大学士,他辞官回乡后,成为苏州的“文苑领袖”,当时“明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和唐伯虎等人,常到王鏊家聚会,赋诗作画,唐伯虎与王鏊亦师亦友,关系密切。
正是在王鏊家,唐伯虎看到了苏东坡的词《中吕满庭芳》,突然大惊道:“这是我几十年前在梦里所见的‘中吕’二字啊。”仿佛冥冥中得到了命运的指引,唐伯虎一字一句地认真读着这首词,当读到“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时,他好像突然被什么击中了一般,瘫坐在椅子上。他联想到自己,已经年过半百,却贫困潦倒,疾病缠身,身边亲人所剩无几,不正是苏东坡所说的“来日苦无多” 的凄凉境地吗?
唐伯虎长吁一口气,说道:“乐观如苏东坡,也有绝望的时候。”苏东坡的绝望,像传染病一样,传染了唐伯虎,让他在返家后一病不起,再也没能从床上爬起来,于公元1524年一月,病逝于桃花坞。此时,桃花尚未盛开。
为了让唐伯虎每一年都可以看到桃花盛开,他的朋友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凑钱把他葬在了桃花坞。后来,唐家后人将他迁葬到现在“唐寅园”,一座坟茔,一块墓碑,几株松柏,成为一代风流才子最后的栖息之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