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北大荒故事:清光绪黄帝御笔“边陲永固”匾额

2017-11-13 03:57阅读:
  吉林省梨树城隍庙,建于道光年间,位于城南街路东、典史署西院。庙宇规模不大,占地4亩。
  咸丰九年(1859年),为祈祷风调雨顺,扩建了城隍庙。在庙前建造清风和明月两座古式牌楼。清风牌楼前建东西厢房,分别为住持方丈和僧人寓所、斋房、藏经房、诵经室和接待善男信女室。清风楼之名源于此前住持老方丈法号。
  城隍庙分三层,前殿3间,雕塑描金脸泥像数尊。中俸城隍,城隍旁为判官和小鬼,判官案前摆放生死簿册。庙殿扶檐悬挂“神道设教,威临显赫,威震华夏,正大光明”金字匾额。殿前有求神问卜签筒。后殿设有城隍和城隍娘娘的住宅,宅内塑有描金脸泥像。城隍身穿红袍官服,娘娘身披红缎斗篷,脚穿小脚红花鞋。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重修城隍庙并立碑。廊中悬挂清光绪帝御笔“边陲永固”匾额。前厅3间,后殿3间,厅外碑亭2个,山门3间。厅左禅堂3间,东厢房3间。扩建后立重建奉邑城隍庙碑记,碑长1.6米,宽0.6米,厚0.15米,青石刻制,周边浮雕云、水、火、日纹饰,龙在下凤在上。字为楷书,文440字。碑末署有80多个赞助重修城隍庙的单位和个人名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城一旅社(今邮局对面)拆迁时在地基中发现此碑,碑文因年久风雨剥蚀,有十几个字迹已无法分辨清楚。
重建奉邑城隍庙碑记(标点为后加):
梨城,塞外之名区也,北亘峻岭,南绕清流,览堪舆之雄胜,仰辰极之辉光,瞻庙貌之巍峨,懔神威之明赫,则有城隍庙位乎其中焉。岁逾数纪,兵燹频惊,古壁日蚀,法像尘封,倘更迟延数年,墙屋不修,非惟无以对神明。肃观瞻也,将使风雨声中,滴残雁鸿之画笔,荆棘丛里,愁看狐鼠之凭城,殆与秦碑磨灭,鲁殿荒芜,古迹斜阳,同深感慨也。已是用诹吉重修,鸠工再造,高其堂宇,附两楹而凤彩飞空;厚其址基,奠四维而鳌背立极,无楹不丹,无角不刻,壁如山立,屏若云罗,虽历千百年,材无虑乎蠹之圬墙,奚患乎鼠之穿也哉!方其经营伊始,独力难支,继述於后,众志有成,爰卜于龟,爰询于众,神人协吉,远近从
风。一木一椽登诸簿,措之咸宜。寸石寸瓦舍诸宫,用之不竭。端赖倡善之人,尤藉主持之力。是役也,圆真萌其意,明玺任其巨,照宗要其成,衣钵之善传也。有智者出谋,有士者输财,有人者劳力,檀那之善施也,集此众善,而浩大之功成焉。睹斯庙也,一堂斗悬,两廊星拱,藻绘彩绚,黝垩光生,灯影香烟之馀,祥云捧出。彰善瘅恶之地,迅电疾驰,宏模再峙,瑞兆重开,知奉法圣朝之宪典,炳如日星,神亦效灵,下土之监观,朗若冰鉴,由是而阴骘明昭,阳教画一,幽赞之功,协修之力,所系岂浅鲜哉?
奉化县文庠生 高柏年书丹
山东莱州府高密县后学孙肃方撰文
光绪癸巳年荷月穀旦
  住持为法侣慧云,其后另一法号为“养山”的名僧,虽不通文,但他书法秀雅,画兰、竹颇有郑板桥风韵,其作品至今还被人收藏。
封建社会,民间认为县衙、城隍各为阳、阴间正七品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于是选择每年阴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城隍爷出巡日隆重祭祀祖先、祈愿和顺。特别是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天晚上,城隍爷要巡迴半夜为止。地方达官显贵为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便召集商民点燃灯火,办盂兰路灯会。城隍庙、关岳庙等名庙僧侣在此操办盂兰会,摆道场,念经施舍,超度亡灵。
  1934年,庙堂各厅、厢房及山门均被县公署教育局、电话局占用。后改为司法公署办公地,仅存殿宇2间。
  
北大荒故事:清光绪黄帝御笔“边陲永固”匾额
城隍庙院落图(1934年)
北大荒故事:清光绪黄帝御笔“边陲永固”匾额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