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卖菜的老人

2017-09-20 20:53阅读: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一个家庭遭遇不幸,如何面对是一个难题。我认识一位老人,她经常在我居住的小区卖菜,十几年了,风雨无阻。因为老人的菜是自家种的,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虽然蔬菜的卖相不好看,但是收拾的整齐干净,因此受到街坊邻居的喜爱,时间久了,与老人也就熟悉了。
老人叫赵殿香,今年74岁了,是济南市仲宫镇张家村人,日子过得像她凌晨4点起床的习惯一样,每天在村子和城市之间,往返60多公里进城卖菜,一根扁担上挑着的,远不止两编织袋里自家蔬菜的重量,晃晃悠悠的,是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孙女的学费和儿子重伤之后的药费。
7年前,赵奶奶的老伴去世了,3年前唯一的儿子在建筑工地打工,从架子上摔下来,经抢救虽然保住了命,但落下后遗症,需要药物维持身体机能。住院花了17多万元,包工头只给了7万元,一家人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在这个家庭里,衣食住行、孙女上学的费用等一切开销,都需要赵奶奶把菜换成钱。
老人一边种地,一边进城卖菜,还要时不时去捡些废品卖钱。虽然她的身上背着整个家庭的重担,但是老人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谈起家里的不幸,她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期望得到他人的怜恤。当她委婉谢绝好心人送来的钱时,总是笑着说:“我老太婆有胳膊有腿,家里还能吃上饭。如果您家里有穿旧的衣服或者小孩用过的书包,送给我吧”。老人不等不靠,坚信只要自己不妥协,生活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每天凌晨4点,窗外漆黑一片,赵奶奶已经起床,房前屋后的五亩地,种的都是些时令菜,平时亲戚邻居也帮着锄草灌溉。老人把头天晚上摘下的芸豆、豆角装进编织袋,时常也会挖些马生菜、蒲公英等,这些野菜对城里人来说充满了新鲜感,老人偶尔也会带些自家种的小米、核桃以及自家的20多只母鸡下的蛋。收拾妥当,赵奶奶用扁担挑着两大编织袋,颤悠悠地向村头的公交车站走去,她要赶上头班车8
8路,进城卖菜。
青年桥是88路的终点,也是济南的老城区,这里的居民楼都是开放式老楼,也是老人卖菜的地方。下了车,赵奶奶用扁担挑着菜,来到居民区,把菜摆在那处不起眼的角落里,既不影响行人走路,也能遮风挡雨。老人非常朴实,总是面带微笑,遇到认识的人老远就打招呼。因此,许多陌生人首次见到这位老人的时候,总忍不住多瞧上一眼。附近的人都认识她,也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很多人都是特地多跑一段路赶来买她的菜,其中不少人还会多给几块钱,老人都是再三推辞掉。因此,大家总是多买些菜,回去亲戚朋友分一下,尽量让赵奶奶早回家。于是,老人常说:“城里人心肠好,照顾我这老太太”。
中午太阳正毒,菜卖完了,老人收拾好摊位,仍旧是把身边的菜叶垃圾收拾干净后,才背起编织袋、扛着扁担,走上回家的路,蹒跚的步履,渐渐远去的背影。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免不了要经历种种磕磕绊绊。对普通人来说,家庭的变故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尤其对于赵奶奶这样的老年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繁华的城市里,忙碌了大半辈子之后,赵奶奶的同龄人大多正享受着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她却风雨无阻守着自己的菜摊,继续张罗着全家人的生计。
扁担,极其原始的劳动工具。挑着扁担进城卖菜,曾是千百年里我国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然而,在今天这个物流发达、物资丰富的时代已经很少能见到。老人选择用这种最原始但是却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自食其力、糊口谋生,不等不靠不抱怨,给自己找些事做,单就这点精气神,就足以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到晚年,没有更多享受生活的权利与资本,依然要操劳奔波,如此看来,赵奶奶确实是不幸的。然而,她几乎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面对生活的悲欢离合,她就像挑扁担一样,虽然有时也晃晃悠悠、站立不稳,可最终总能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坦然面对一切。虽然老人家没有多高学问、讲不出多少故事和道理,但她的处事智慧和人生哲学却值得我们细细去品、细细去学。
老人出来卖菜,有生计的考虑,但更多是将卖菜当成一种生活、一种快乐。既然选择了,就坚持下去,这种倔强令人感动。看着她佝偻弱小的背影一点点消失在这城市的车流中时,我们感慨的不仅是这个被磨难侵蚀的老人,还有岁月流年涤荡出的那股坚强和纯粹。
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人。集市里的商贩、路边的环卫、工地上的建筑工人……这些普普通通、极其平凡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却都有股子韧劲。记得《百年孤独》里说社会就像一部大书,每个人是其中一页。只有打破坚壳、带着渴望、努力追逐的人才能收获温暖,虽然赵奶奶年事已高,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孩子,不辞辛劳,坚持自食其力,勤劳朴素的生活,处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