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2020-05-25 22:04阅读:
千古风流句数不胜数,但提及时我最先想到的诗歌竟是南北朝时期极度冷门的一首诗歌。

诗歌曰:

王第五弟太尉公安德王经墓兴感
夜台长自寂,泉门无复明。
独有鱼山树,郁郁向西倾。
睹物令人感,目极使魂惊。
望碑遥堕泪,轼墓转伤情。
轩丘终见毁,千秋空建名。

这是一首存于神道碑碑额上的诗歌,是一个弟弟写给死于非命兄长的悼文,是一位皇亲面对山河日下,古无不亡之国时发出的感慨!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兰陵王碑阴碑额所题诗歌
他的作者,是北齐的安德王高延宗。
诗歌则为安德的兄长兰陵王高长恭所作。
在兄长兰陵王离世后的日夜,想来安德因思念兄长前往拜谒陵寝时,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忆及兄长离世,他国虎视的现状,他不忍相信兄长这样的去世,而满目之景让他充盈在“望碑遥堕泪,轼墓转伤情”的
悲凉之中,进而发出“轩丘终见毁,千秋空建名。”的怅然之情。
北朝的乐府,多为五言一句,带入感极强…
直白的语言,带着北地粗狂凛冽的寒风,却并不失细腻之处。
它总是轻易触碰到人心底深处柔软的情感,让人读罢心有共鸣。
而本诗之中最当得上千古风流句的一句想来便是那句“轩丘终见毁,千秋空建名。”,它不仅符合兰陵王的命运,安德王的命运,更与北齐的国运如出一辙,耐人寻味。

关于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人物经历

北魏末年,东西分魏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
公元564年,在突厥的施压下,北周再次联合突厥攻打北齐,兵围北齐重镇洛阳。
时北齐兰陵王与段韶,斛律光共往救之,领中军,以五百骑再入周军,至汉魏洛阳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下。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金墉城北侧某段城墙疑似马面构造
因被围甚急,城上人看不出城下人的面貌,长恭便“免胄示之面”,于是城中下弩手救之,又合兵击退了周军的来犯。
此战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不仅成就了兰陵骁勇之名,更使得千年后的我们可以从日本的雅乐中,重见北齐当年的传说。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兰陵王墓前近代石雕)
而当初邙山大捷之后的那一年,公元565年,北齐后主高纬登基。
因邙山之捷,高纬曾问兰陵:“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当时长恭回答时将“国事”称为“家事”,自此惹来了忌惮。
此后,长恭仍多有战功,虽意识到了君王忌惮,想要自毁求存,也并没有得来想要的结果。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兰陵王碑碑阳文字
公元573年,北齐与南朝陈正为寿阳等城打得热火朝天,北周武帝则刚刚诛杀权臣不久,蓄势待发地盯着北齐…
或许是兰陵的称病拒战,或许是在陈国战事上的其他原因,或许单单是星象不利,臣子构陷,这一年的五月,高纬遣人给兰陵送去了毒药,将其赐死。
公元574年,兰陵被葬于邺城西北十五里,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地界。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兰陵王墓
公元575年阴历8月,北周武帝亲自帅军,第一次大举进攻齐国,虽当时以失败告终,其势却已不容小觑。
而由此,个人以为这首诗大约便完成在这一年周军攻齐的前后。
故诗文中提及“独有鱼山树,郁郁向西倾。”的内容。
因北周据西,北齐据东,多有隐喻家国衰败,周军来犯之意。
北齐兰陵王碑的背面残留有武平六年八月等字样,恰与周军来犯时间相同。
这个时间不是兰陵死亡下葬的时间,所以可能是刻碑的时间。

关于这首诗歌作者安德王的故事

575年的周齐之战,延宗并未参与到具体的战事里,但那时的他却深知此时的家国,再不似其祖、父与二叔在位时的强盛。
高延宗自幼被其二叔,那位被突厥誉为英雄天子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所抚养,又眼见兄长为国征战,守护家园。
想来,延宗骨子里的尚武强兵意识与守土意识十分强烈。
而对于兄长兰陵,延宗应是敬重与崇拜,并且感情很深的。
因为在兰陵离世之时,他手书以谏,而泪满纸,可见那时的他内心痛苦万分。
如今外敌来犯,家国危难,君主却沉溺享乐,朝内还是恩幸之臣把持,眼见着城池被犯,兄长无法出征,自己亦无法出征,那时的他,内心又有多少难诉之情,怕是都化作了在兰陵墓前的感叹与即兴而作的诗歌…
延宗自幼的梦想是做冲天王,他亦曾在兄长邙山大捷后与兄弟们陈说战事时说出“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的豪言。
可惜他早年间并没有像他的四兄一样得来驰骋沙场的机会。
公元576年,北周武帝第二次亲征伐齐时,延宗在平阳会战中崭露头角。
而很快因高纬连夜的逃遁,他成为了晋阳的主心骨,在留守的大臣推举下登基称帝。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晋阳古城西北部城垣遗址
面对兄长离世,面对家国走向衰亡,面对城外的黑甲连天。
延宗是亲见西土崛起,披甲上阵,誓要守护故乡的宗室亲王…
并州、晋阳是高家的根基之地,是延宗的祖父高欢、父亲高澄和二叔高洋当初多年经营的心血。
这里是齐国的土地,又怎能让外人将它踩在脚下!
他将所有的热血都洒在了这座北齐的别都之中,只差一点,他便可杀了周武帝,他便可扭转周齐的战局,哪怕胜利后他不得不面对名不正言不顺,哪怕胜利后没有人继续支持他做皇帝,哪怕连他的二兄广宁王高孝珩此刻都没有与他站在同一阵线…
至少,齐国胜了,家国存了…
可惜天意弄人,在晋阳城中把酒庆祝之时,周武帝逃出了城,而第二日一早周军攻城,齐军因饮酒大醉,再无法抗敌…
浮生若梦,胜败转瞬,当晨雾中响起了敌军的号角,延宗的大梦才猛然惊醒…
半步生,半步死,他悬于生死的夹缝之中,行差一步便已注定了悲情的命运…
未来,他只能在周国的大宴上无奈看着兄弟受辱,在长安等待着诬陷的诏书…
不知,当初为四兄写下诗歌的他,是否曾预料过诗歌中这样的结局也会属于他自己呢?
那向西而倾的鱼山树,已有了不可改变的趋势,非外力可以扭转…
晋阳失守后,洛阳大开城门,河南九州三十镇,一时尽降周军…
此后的齐国,只能目睹着周师长驱直入,再难挽回败局。

关于北齐王朝的结局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破邺,不久高纬在逃亡青州的途中被擒。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邺城三台北齐圣应台遗址,今金凤台
而在此前,他与他禅位的儿子高恒派人将传位的诏书与玺绶送往信都,希望将一起的事物寄托于仍在信都的叔叔任城王高湝身上。
只是这些东西并没有送到晋阳,而是到了邺城周武帝的手中。
彼时的信都,任城王高湝与广宁王高孝珩仍试图奋力一搏,为齐国赢取一线生机,怎奈终是一场空,得来的也不过是忠孝的虚名。
至于信都之地,这里亦曾是北齐奠基人高欢的起兵之处。
时光可追溯到公元531年。
那一年,高欢拥立元朗为帝,于信都起兵,势如破竹,灭尔朱,拥大权,在晋阳遥控朝政,是何等威风?
东西分魏后,高欢有几次机会可以把西魏消灭…却因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成功。
当他最后一次披上战甲,想要为子孙解决后顾之忧的时候,却兵阻玉璧城下,最终退兵病逝。
他离世前,与斛律金和唱起那首《敕勒歌》,声泪俱下。
那时的他,已经明白了自己命不久矣,明白了从六镇起义离开曾经的故乡时开始,便没有机会再回去了,更明白了此生他都不再有机会成就他统一的大业…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高欢义平陵
而在他死后30年,他不曾亲见的国成了后世所称的伪朝,他亦成了那场叱咤风云魏末乱局里的“乱臣”…
后世的《北齐书》,尽写其家族的丑陋之行,正因这“伪朝”并非天命所归的正朔所在…
以此始者,以此而终…
再吟诵起这首延宗的诗歌:
轩丘终见毁。千秋空建名…
或许,我只看到了一个曾经华丽王朝的苦痛与无奈。
这首诗,虽为一人而作,其内容却冥冥中应了北齐末年诸王之命,更应了北齐这个短命王朝的国运,甚至,它与那几座与北齐息息相关的城市兴衰都紧密相连。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北响堂石窟高欢陵穴所在的第九窟残存的北齐畏兽
因为北齐的衰亡,因为惧怕北齐都城邺城的王气,隋文帝杨坚掌权时将相州治所移到了安阳,把邺城及邑居皆毁废殆尽,使得古都邺城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与漳水的波涛之中,一蹶不振。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北齐邺南城宫城附近遗址
到宋朝时,北齐的“邺城”已基本荒废,而北齐时的诸多帝王王公墓则多数失考,成为了后世演义中提及的曹操七十二疑冢,直到近代的考古发掘,才一一露出真面貌,重新揭开北齐那些帝王将相们鲜为人知的过去。
如今,在磁县的大片土地上,尚存有很多北齐时的冢茔。
兰陵王墓,便是它们其中之一。
走访兰陵墓时,听当地人说,清朝李鸿章过磁县那会发现兰陵王碑躺在路边,引起重视后将其重新立起,是先有的碑楼后有的封土,所以虽然墓不一定是兰陵真冢,但碑却是实打实的北齐之物。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兰陵王墓近代雕像及封土
历经千年的光阴,背面文字多有漫漶,安德这首过墓兴感之作却未曾遗失,仿佛在冥冥中感叹着北齐的国运,遗恨着自己兄弟的命运与过往…
每每看到碑额,仍让人忍不住读出那结尾的一句:
轩丘终见毁,千秋空建名。
从五百铁骑入阵破贼到“千秋空建名”忆北齐王朝诸星的陨落
(兰陵王碑碑阴
古来盛衰自有其规律,虽惹人惆怅,但也正因如此,才会在万事万物存在时更为珍惜,在他们消逝时有所遗憾…
一首诗歌,让不完美的北齐故事与兄弟之情传承于今,尽付渔樵话里,在我看来,便是一千古风流之句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