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承前启后的献陵开国皇帝一生的侧写

2021-09-10 17:34阅读:
驱车于如今的陕西大地,从蒲城县一路向西,经过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等地,一座座因山而建的唐帝陵,很容易震撼到你的视觉,更让你感受到大唐的气息。然而,作为开国之主的李渊,他的陵寝却是堆土而成。
初探献陵时,厚厚的云层笼罩在硕大的覆斗形封土上,让人颇感压抑。田地被连日来的雨水泡到发软,拨开未收的青纱,涉足寻找陵前石刻时,已是水露沾衣,脚携帝王泥。创业的艰辛,晚年的不幸,仿如我们探访时所历的点滴,让这位千年前的帝王变得鲜活,亦让眼前的献陵留给你诸多疑问。

献陵封土南向北远观献陵封土南向北远观

斟酌汉魏 以为规矩


献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徐木原上。献陵很特殊,一在于堆土而造,二则在列置神道两侧的石刻种类。
献陵初营之时,并无陵邑,兆域封内20里,曾有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整个陵园在封土的基础上向四面扩张,有神墙、四神门,神道,寝宫,下宫等建筑。然岁月无情,今日的献陵多数遗址被移平,仅剩下封土与一些陵前石刻没于苍苍田野之中。此外,庞大的陪葬墓如众心捧月般守护在献陵的东北方向,形成了一块聚族陵园。
献陵的营建为何没有因山?或许要追溯到贞观九年李渊病重之时所留的遗诏,诏曰:“……园陵制度,勿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斟酌汉魏”,是李渊对自己陵寝的最初设想。他在登基之初,迁葬重修祖父李虎、父亲李昞的陵寝,建成永康(位于献陵西北方向)、兴宁(位于献陵西南方向)二陵。将永康陵作为唐之祖陵,其位置参考的是汉代祖陵,也就是对西汉诸陵分布影响深远的汉太上皇帝陵。汉陵选址时奉行“五音姓利”,前期的唐陵也曾以李姓的徵音方位作为参考,但因综合了族葬排葬制度与《周礼》中的昭穆制度,更有来自鲜卑的实际影响,所以“五音”表现并不明显。而与北朝颇有渊源的大唐,参照的魏,非是曹魏,而是鲜卑政权所建的北魏。观永康、兴宁二陵,除了如汉代北朝时期一样堆土而建外,陵前神道,同样带有浓郁的北朝特色。且在玄宗泰陵以前,唐陵的分布形式更类似于北魏邙山帝陵的排列顺序
翻版。

北魏、大唐帝陵分布次序图北魏、大唐帝陵分布次序图
唐陵石像生的种类在献陵和昭陵时期尚未形成明显规范,但已开始影响起后世唐帝陵的营建,到乾陵时,陵前石像生的种类也有了明显的规律。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病逝,将作大匠阎立德受命督造献陵。许是其父本身便是北周隋代的画家,阎立德所设计的献陵神道石刻,继承了西魏时期永陵以及唐初永康、兴宁二陵的很多特色。
献陵初设四神门,门外放置瑞兽,现大众俗称其石虎。因避唐太祖李虎的讳,暂称为驺虞。(唐史中有青龙、驺虞、朱雀、玄武之说)。

献陵门阙驺虞位置关系示意 图片来自公众号“帝陵文化”献陵门阙驺虞位置关系示意 图片来自公众号“帝陵文化”

献陵四门驺虞 图片来自公众号“帝陵文化”献陵四门驺虞 图片来自公众号“帝陵文化”
不同于永康、兴宁陵以及后世唐陵门内外所摆放的石狮,献陵四门为何放置驺虞,笔者以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根据《册府元龟》中的记载,武德年间,唐境有三次驺虞出现的记录,而虎既是李唐太祖的名讳,又是李唐所奉道家的神兽之一,置于陵前,不仅可体现天意吉兆,也能反映出李世民对父亲献陵的推崇,彰显孝道。
其二,因古人认为死后有罔象喜食人脑,而罔象畏虎与柏,故多于陵前放置虎的形象,北朝时期,便可见陵前置虎的先例。后世唐帝陵神道上也有类似的驺虞形象出现,只是均出现在玄武门。

磁县北齐石虎磁县北齐石虎
其三,驺虞的形象是对东汉、南朝陵前走兽,以及北朝粗犷方正的獬豸、天禄形象的继承。献陵的驺虞由整块石所雕,四足完整地与石板相连,腹下镂空,雕工粗犷古朴,手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神兽雕琢方式类似。

洛阳博物馆东汉神兽洛阳博物馆东汉神兽

南梁神兽南梁神兽

西魏永陵獬豸西魏永陵獬豸

永康陵天禄永康陵天禄

兴宁陵天禄兴宁陵天禄
今献陵朱雀门东、白虎门南及玄武门西驺虞均存于原址保存。朱雀门西驺虞存于碑林博物馆中。玄武门东驺虞原址仅余下了底座。其余驺虞则被掩埋。

献陵朱雀门东侧驺虞献陵朱雀门东侧驺虞

朱雀门西侧驺虞朱雀门西侧驺虞

玄武门西侧驺虞玄武门西侧驺虞

白虎门南驺虞白虎门南驺虞

白虎门北侧 老奶奶讲述家门口的驺虞故事白虎门北侧 老奶奶讲述家门口的驺虞故事
除驺虞外,朱雀门外神道约400余米,还曾列石人、石犀牛与石望柱。另有一刻有“献陵供养”字样的佛龛,守在玄武门附近。后世所立碑刻今多伫立于封土之南。
朱雀门驺虞的南侧,献陵的石人已经不见了踪影,再往南的石犀牛一只被埋于了地下,另一只则存在碑林博物馆中。

碑林藏献陵石犀牛碑林藏献陵石犀牛
石犀牛雕琢精美,皮毛颗粒明显,目光耀耀生辉,同样的腹下镂空,与石座连为一体,传承自南北朝时的雕刻手法,在不经意间流露。
而此形象,仅存在于献陵的陵前神道,其原因引人遐想。
从碑林石犀的右前足下,曾发现“高祖怀远之德”几字,而按唐史所载,贞观初年有使者献犀之事发生,似与此字有所呼应。
同时,类似犀牛的神兽“兕”被传为李唐所奉为祖的老子的坐骑,犀牛于李唐之陵,应视为神兽。“操吴戈兮被犀甲”、“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形象很类似于早期陵墓前引路飞升之物,也暗喻着李渊的半生戎马。
犀牛以南,献陵的石望柱,也是唐帝陵中较为特殊的存在,目前献陵西侧的石柱仅存下一块类似底座的石板,东侧石柱保存相对完好。

献陵西侧石柱残存献陵西侧石柱残存

献陵东侧石柱献陵东侧石柱
与后世唐帝陵石柱顶端的仰莲承桃不同,献陵石柱的顶端所坐的望天犼,底座上首尾衔接的两条飘逸螭龙,都带有南朝时期石柱的影子,但其又去掉了一些如莲花盘之类的装饰,雕有花纹的八面柱身,成为了后期唐代帝陵石柱传承下来的要素。

句容南康简王萧绩墓神道石刻局部句容南康简王萧绩墓神道石刻局部

献陵神道石柱局部献陵神道石柱局部

献陵神道石柱局部献陵神道石柱局部

献陵神道石柱局部献陵神道石柱局部

句容南康简王萧绩墓神道石刻局部句容南康简王萧绩墓神道石刻局部

南京南平元襄王萧伟墓神道石刻南京南平元襄王萧伟墓神道石刻

献陵神道石柱局部献陵神道石柱局部
在献陵玄武门的东北方向,有一尊精美的石佛龛,上留有贞观十三年为报太武皇帝与穆皇后之恩而造石佛殿并刻经等题记,承载着守陵官齐士员等人对这里所葬帝后的衷心,属于唐陵中少有的瑰宝,弥足珍贵。

齐士员造献陵供养佛龛齐士员造献陵供养佛龛

“父慈子孝”的悲剧

从堆土建陵,到陵前与众不同的石刻,再到周围陪葬于此的宗亲,还有佛龛上残存下守陵人对这位帝王的敬仰。献陵的种种特殊之处,似乎都在向后世诉说着这位尊贵的开国之主难言的人生…
而这一切难言的根源,便是那场震动唐史的玄武门之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渊的二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彼时,见大局已定,李渊识时务地诏立了李世民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并于两个月后,正式传位于皇太子,退居太上皇帝之位。于隋末乱世一统山河的帝王,用这样略显窝囊的方式淡出政治舞台,没有来得及完成更多对家国的设想。他,更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自己的身后之事思考什么…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去世后,献陵的选址和营建工作都尚未启动。李世民为此曾召集大臣讨论,当时有大臣建议参考曹魏时的“不封不树”、也有提出“汉文霸陵。既因山势。虽不起坟。自然高敞。”的因山建议,以此来贴合李渊最初希望达成的斟酌汉魏,勿从简约。
此时的李世民十分犹豫。一方面,他欲遵从父亲的遗诏,可过于简朴,他担心会背上一个不孝的骂名。但若“务存隆厚”,又复恐百世之后,不免有废毁之忧。难以自决下,加上父亲的陵墓并没有如汉时君主从登基之初便修造,时间仓促间,他最终听取了房玄龄的意见,以“汉长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请依原陵之制。”修造建议,将东汉光武帝原陵作为了献陵的蓝本。
放弃“因山从简”,徐木原的平坦地势确实是一处适合堆土之地,同时,这里有汉代的太上皇帝之墓,暗合李渊的太上皇身份,也与不远的永康、兴宁陵共同组建出大唐的祖陵。
于是,短短五个月时间内,献陵在徐木原上拔地而起,虽是参照原陵建设,但封土高度、形状等又有所区别。
最终,献陵的封土沿用了西汉时期的覆斗形,而并未采用汉光武帝原陵的圆形封土。今底部东西残余139、南北110米,顶部东西30,南北10米。其残高约19米,比如今洛阳汉光武帝的大汉冢残余的16米也要高出一些。

献陵封土献陵封土

洛阳大汉冢汉光武帝原陵封土洛阳大汉冢汉光武帝原陵封土
修献陵时,李世民按汉时之制制定了相应的陪葬政策,以奖赏功臣,恩泽懿亲。到高宗时期,又诏令祖父已陪葬献陵,子孙可以随葬。
根据后世勘探的成果,至今已确定的献陵陪葬墓有93座,还有196座尚无定论。如此庞大的陪葬墓群,也证实了唐代祖孙从葬献陵的情况。从记载来看,献陵陪葬墓以李唐皇室为主,功臣为辅,形成了类似北朝时期的聚族形式,其数量仅次于昭陵,集中分布在献陵的东北方向。墓葬顺序呈现的规律,与汉代陪葬近似。
被《唐会要》提及的献陵陪葬墓有25座,这其中75%是宗室之人,剩余的25%为大臣墓。

《唐会要》中的献陵陪葬墓分类《唐会要》中的献陵陪葬墓分类
在昭陵庞大陪葬墓群中,宗室与功臣的比例几乎与献陵完全相反,目前已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只有河间王李孝恭是陪葬于献陵的,想来还是因其皇亲的身份。
如此差别化的陪葬,不难看出玄武门之变后,开国功臣几乎等同于秦王麾下的部将和文人,而如魏徵等能臣,则成为效忠新朝廷之人…

开国皇帝李渊


鉴于玄武门之变后史册的记载和后世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很多人会误会这位开国之主的能力,把他当作个唯唯诺诺、犹豫不决的老官僚。而认为李世民才是李唐建立的第一人。其实不然。所谓虎父无犬子,犬子之父又怎会是窝囊之人呢?
回顾李渊的一生,我们不妨从他早年的经历和起兵之初讲起。
早年间,李渊从西魏北周诸多官三代子弟里脱颖而出,迎娶了太穆皇后窦氏。窦氏是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女襄阳长公主与神武公窦毅的女儿,从小聪就颖过人。建德年间,年幼的她已懂得审视时局,知道“四边未静,突厥尚强”,劝戒舅舅周武帝宇文邕“抑情抚慰”阿史那后,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因为她的早慧,周武将她养于宫中,窦氏也因此自小便耳濡目染了政事。在隋文帝代周之时,她眼见舅族之祸,愤恨说出“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窦毅见女儿非比寻常,希望为她觅得同样与众不同的良婿,因此于门屏画二孔雀,让求婚的世家公子以箭射孔雀眼。如此高难度的操作,李渊竟是两箭一出,双双中屏,可见其武功之高。
隋代时,李渊历任多州刺史,政绩显著。反隋起兵之事,李渊一早便有所筹谋,只是他稳重老成,擅于隐藏,一直在等待恰当的时机。
《大唐创业起居注》曾记载隋炀帝因抗突厥不利而将李渊下狱。“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李世民请求李渊起兵,但李渊却认为时机未到,天命若有归,自己便无性命之忧,断不可急于起义。“尔后数日,果有诏使驰驿而至,释帝…”。自此,李渊认为“此后余年,实为天假。”坚定了必反之心。然《旧唐书》中,李渊的举世却归结为“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创业之初的李渊,时常亲自指挥战役,而长子建成与次子世民在其麾下同心戮力,共定大计,往来攻战,势如破竹。那也曾是一段上阵父子兵,兄弟其利断金的佳话。《大唐创业起居注》载:
“六月甲申,乃命大郎、二郎率众取之。”
“临行,帝语二儿曰:“尔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瞻,咸宜勉力。””
“大郎、二郎在路,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
“至西河城下,大郎、二郎不甲,亲往喻之。”
“癸已,以世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等隶焉。二郎为敦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等隶焉。世子仍为太原郡守,命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
……
诸如此类的记载不难发现,初举义旗之时,李渊统领全局,长子建成,与二子世民初出茅庐,不分伯仲,均为李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李建成墓志李建成墓志

李建成墓志李建成墓志

李建成墓志李建成墓志
但《旧唐书》中,同样地方的记载仅有“六月甲申,命太宗将兵徇西河,下之…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焉;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焉。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
李渊父子三人的功绩于正史逐渐转变为了李世民一人之功。
同样,对宋老生之战,时因秋雨连绵,战事胶着,李渊虽然心里着急,但却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与有条不紊的部署。《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言:“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
彼时,他还曾与二子分析天下形势。时二人对曰:“…老生轻躁,破之不疑…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
待到霍邑之战,李渊亲自“将麾下左右轻骑数百,先到霍邑城东”,又多次部署诸军的进退配合,“遣大郎、二郎各将数十骑逼其城”“大郎领左军,拟屯其东门,二郎将右军,拟断其南门之路。”,并传谣“已斩宋老生”使得城中人心惶惶。最终在他的领导设计与二子的配合下,宋老生战败被杀。
可种种这些,在《旧唐书》里却变成了李渊急于退兵,李建成战时坠马,全靠李世民的劝谏与英勇,才取得了此战胜利。
“…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
“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恐老生不出战,乃将数骑先诣其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者,以激怒之。老生果怒,开门出兵,背城而阵。高祖与建成合阵于城东,太宗及柴绍阵于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
诸如此类的史载区别多不胜举,《大唐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李世民所信赖的部下,玄武门之变前,世民曾令他镇洛以俟变,可见信任之深。而大雅自李渊起兵起便为记室参军,专掌文翰。作为李世民的心腹,温大雅断不会溢美夸大李渊和李建成的功劳。起居注是对帝王一言一行的详细记录,也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理应真实详尽。可此中开国之主的雄武,却与正史中的胆怯判若两人。
书页背后的真实,我们难以还原,《旧唐书》所据史料,源自李世民下令编纂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李渊虽然有开国之主特有的气魄,但作为玄武门事变胜利者的李世民也有其需要隐藏的东西,所以李渊的形象如何,不言自明。
随着李渊在关中逐步站稳脚跟,沉稳擅于忍耐的他,仍是不慌不忙,直到隋炀帝死后,还以“忠臣”的模样为前朝举哀,迎接天命归己之时。
因为李渊的称帝,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开始,李渊和建成逐渐转入朝堂对内的政事,也因此,平定叛乱,收复地方势力的任务,便成了世民要负责的内容。
诸子如虎,于帝王之家,并不一定是好事。建成与世民都是窦皇后所生。理论上,建成作为嫡长,从唐王世子到唐太子,无可厚非。但古来功高者难赏,几年之内统一江山,秦王日隆的战功与府内渐渐聚集起的英才,势必会成为一股势力,为东宫所忌、为李渊所忧。
面对儿子们愈演愈烈的冲突,那时的李渊也是内心煎熬,难以抉择。他无法忘记前车之鉴,更害怕大唐步了大隋的后尘…失去往日果决的他,一方面担心着世民坐大,对秦王没有十足的信任,决策上朝令夕改;另一方面,又心知秦王功高,威胁储位,两宫暗斗,想要保全秦王,亦想保全东宫。
武德九年,随着矛盾进一步激化。性本仁厚的建成,开始对秦王府中的幕僚们下手,以此打压弟弟的气焰,分化秦王府势力,甚至传言他准备利用讨伐突厥之战取秦王性命。接连的政治残害和所谓的暗杀与调任,秦王府中的幕僚们也开始劝谏起秦王先下手为强。
文人的争斗停留在口舌之争和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武人们的斗法却简单粗暴。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杀了李建成。血雨腥风之时,李渊尚在泛舟海池,直到尉迟敬德披甲执矛出现,他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因舐犊而努力维系放任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今日难以挽回的局面。事已至此,聪明如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让损失降到最低。可写下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之时,又怎会不知,自己的子孙们终究在这场政变里损失惨重。
成为太上皇的他,不久徙居弘义宫(太安宫)。除参与宴会外,几乎不再参加政事。兴许是怕和隋文一个结局,他甚至不敢前往隋时的仁寿宫,现今的九成宫避暑。世民对他偶尔表现出的关心,也让他心有芥蒂。晚年的生活,郁郁少欢,唯一让他有所欣慰的怕只有对突厥战事上的胜利。那场功宴,使这位大唐的太上皇真正享受到 “万人”朝拜的帝王荣耀与高贵。酒宴上,令突厥可汗起舞的他,是否又会想起自己少年时那些壮志豪情呢?

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

不存在的武德十年


历经千载的献陵,满目疮痍,难以比拟后世唐帝陵的因山之气,更是褪去了往昔一身的繁华。初唐的往事,沉寂在历史的时空里,沉睡于眼前的冢茔下,亦将我们所不知的真相,用另一种方式传达至今。
欣赏着朱雀门前孤单的驺虞,它是献陵原址上保留最精美的一只。
它的四肢粗壮,爪子锋利,微露肌肉纹理,有着百兽之王的威武不屈,像极了少年时意气风发的唐国公。

驺虞爪子特写驺虞爪子特写
它鼻孔粗大,双目傲视,微微呲牙,一副隐忍欲试之态,可圆瞪的大眼,清晰的双眼皮,唇边的小虎牙,又会给人以慈爱可亲之感,那是称帝后满怀舐犊之情的老者。

驺虞面部特写驺虞面部特写

驺虞面部特写驺虞面部特写

驺虞面部特写驺虞面部特写

驺虞面部特写驺虞面部特写
它唯一的残损,留在了身后的断尾上…停顿在失去帝位后郁郁寡欢的太上皇帝身上…

驺虞背部图驺虞背部图
它的胸下刻着一行小字铭文:“武德十年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汤记”。
“武德十年”是一个不存在的年份…也是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一年,在正史中记载为“贞观元年”。“石匠小汤”或许是完成这只驺虞的匠人。
这是石匠的误刻?还是有心人对李渊的怀念,抑或是李渊其实在生前便营造过这座陵寝,一切的答案,只能留在时空里了…

驺虞胸前铭文驺虞胸前铭文
本文原载于《中华遗产》2021年4月
特别策划期刊《大唐帝陵》
原名《献陵:尴尬的开国皇帝》
全文有所增减修改

承前启后的献陵开国皇帝一生的侧写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承前启后的献陵开国皇帝一生的侧写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