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相遇经典《红楼梦》#曹雪芹为何写王熙凤偶施善举与巧姐被救故事?

2018-06-15 07:54阅读:
#相遇经典《红楼梦》#曹雪芹为何写王熙凤偶施善举
与巧姐被救故事?

   王熙凤是一个“美中有丑”的多元化人物。她与刘姥姥相识,是当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刘姥姥为了一家老小的温饱豁出面子来求王熙凤。王熙凤并非乐善好施,但这次王熙凤见状随手拿20纹银给了刘姥姥,但她并没有把这个穷亲戚放在心上,也从未期待得到她的报答。巧姐为王熙凤的女儿,她与刘姥姥的关系,表面上看来全是天缘凑合,实际上却是因果的必然。王熙凤不曾想往昔自己救助的贫弱者,竟成了自己女儿的拯救者。那么曹雪芹为何这样写王熙凤偶施善举与沦为烟花女巧姐被救的故事结局呢?

#相遇经典《红楼梦》#曹雪芹为何写王熙凤偶施善举与巧姐被救故事?
丽华心语认为:小说《红楼梦》这样写王熙凤偶施善举与沦为烟花女
巧姐被救的故事结局,实际要体现和弘扬的是故事中的一种美德,也就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充分展现了小说《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大突破。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的价值是在中国小说当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他说和以前的小说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几千年来,中国人奉行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贾府被朝廷抄家后,王熙凤已死,她的女儿巧姐被狠舅奸兄欺骗出卖,流落在花街柳巷,成为青楼女子。曾被贾府上下嘲弄对象的刘姥姥,因为之前得到过贾府以及王熙凤的周济,她决定“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于是刘姥姥倾其所有,不惜一切代价去搭救巧姐,终于替她赎了身。王熙凤偶施善举,她的女儿得到了拯救,也正应征了“因果必然”的哲学定律“善有善报”,你帮助了别人,实际就是帮助了你自己的道理。

#相遇经典《红楼梦》#曹雪芹为何写王熙凤偶施善举与巧姐被救故事?

赎身后的巧姐无家可归,刘姥姥又收留了她,并不嫌弃她的青楼经历,把她许配给自己唯一的外孙板儿为妻。板儿靠耕作家里的两亩薄田,巧姐靠勤劳纺织在荒村里过着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
巧姐终于从一个出身于公侯之门的千金,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纺绩的劳动妇女,就象秦氏出殡途中,宝玉所见的那个二丫头那样。与前半部十二钗所过的那种吟风弄月的寄生生活相反,巧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生活道路。
可以说,这正是贾府的人最好的一条出路。在经过家道的跌宕起伏后,巧姐这样的归宿比起黛玉的香消玉损,宝钗和湘云的年轻守寡,探春的远嫁外藩,迎春的遇人不淑,惜春的堕入空门,似乎更有一分跳出樊笼,回归自然的意味。
其实,写巧姐这样的故事结局也寄托了曹雪芹理想,人人不可能都像宝玉与惜春那样,出家为僧为尼。大观园里的人该怎样寻找一条出路,或许“归隐田园”是一个最好的终结。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曾表达了自己对农家的向往,如宝玉识农具一节,还有在第十七回借助贾政的话: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但是曹雪芹极度厌恶假的田园生活,在贾政表达对稻香村的喜爱同时,宝玉却认为稻香村不伦不类,不是真正的农家,是一种矫情。宝玉答道: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认为真正的村落应当是巧姐日后生活的村落那样,虽贫苦却乐于其中,那是一种自然之美。
《红楼梦》让贾家最后的结局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漫山遍野几尺厚的大雪,被一场大雪洗尽铅华的巧姐永远地隔绝了与烟花巷的关系,从此跟着板儿过上了“归隐田园”的幸福生活。这也是贾府的未来出路和希望,写到此我的心也随之欣然了。
注:本人从事政府研究室工作近30年,现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员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