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揭秘孙悟空、沙悟净等人的命名奥秘

2017-04-17 20:32阅读:

众所周知,《西游记》这部名著主要记述的是唐三藏、孙悟空、沙悟净、猪悟能以及白龙马去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取经的过程中,这几个人除了降妖除魔,相互之间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矛盾,分别体现了四人(五人)的不同性格,让人一望而知某事是何人所为,可见作者高超的写人技巧。然而,这命名里面的深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
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可能都知道,作者动不动在回目中显示其深刻的用意,比如“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等等,在增添深意的同时,也有点故弄玄虚的嫌疑,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菩提祖师这三更半夜教悟空本事的盘中之谜:

事实上,《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宣扬佛教的著作,其中也处处包含着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就其中四人(五人)的命名特点可见一斑。这里面涉及的道教隐秘学,让人颇费思量。
其中,有人说师徒五人就是“五行”的代表:
唐僧为水(小名江流儿、大名玄奘,是金蝉子转世/取经有功)、孙悟空为金(金公、心猿、心主、心君、行者/护驾有功)、猪八戒为木(木母、悟能、木龙,天河水神临凡为猪妖/挑担有功)、沙僧为土(悟净、弱水河神、刀圭、黄婆/牵马有功)、白龙马为火(白龙、意马/负人有功。在化龙池化回真身,水火既济之意)。

还有人说,根据五行学说,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物质:
(1)道家称铅为“金公”,因为“真铅生庚”,天干中的庚辛和地支中的申酉同对应五行中的金,申属猴,所以孙悟空是猴子。又火能克金,为金之公,故悟空被称“金公”,既是金,又是火。《云笈七签》卷六三:“时人不知金公之理,金者太白之名,公者物中之尊,呼之曰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铅》:“铅易沿流,故谓之铅……而神仙家拆其字为金公。”按,铅,亦写作“鈆”。
(2)道教炼丹术中称汞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属猪,水能生木,为木之母,既是木,又是水。故“木母”——指代猪八戒。
(3)“黄婆”是炼丹时催化铅、汞化合的一种药物。道家修炼,想铅汞化合,阴阳交媾,却得有土相助,悟净和白龙马即是土。土能使金木相交,水火调和,仿佛媒婆一样,故悟净被称为“黄婆”。而(黄婆)对应的沙尚,又叫(刀圭)沙和尚。
(4)唐僧代表着三藏,即金(火)、木(水)、土。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角度上,四众五行合三藏,乃是贯穿全书总的旨要。三藏缺一,到不了西天;五行缺一,取不回真经。五行齐全而不和睦,同样难归正果。可以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过程,既是金木土同妖魔相斗的过程,也是五行生克调和的过程。而这后一个过程又是通过前一个过程实现的。
总之,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西游记》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过,对于五行学说没有深入研究的笔者,很难说清楚这些隐秘的东西。因为听起来似乎实在是太玄奥了!

好吧,那就让我们从性格方面来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的命名特点吧!还是颇具佛教色彩的。不过这个应该是我们大家都能够听懂的。
(1)孙悟空 —— 猴子由猴子到大闹天宫再到取经成佛,本身就是悟“空”的过程。

从一无所有(无性到有性),进而有本事,有名、也就有了烦恼,到最终成佛后又不再有烦恼,始于“空”而又归于“空”,这不能不说就是一个悟“空”的过程。猴子本身好动,所以孙悟空性格机灵好强勇敢,有猴子的特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他的人生比较容易经历大起大落,但是同时他的领悟能力超强,要不然菩提祖师也不会在那么多徒弟中单单选择他来传授七十二变的本领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的人生,充分体现了悟“空”的过程。

(2)猪悟能——八戒的人生,本身就是悟“能”的过程。

说来也巧, 猪悟能恰恰是取经团队里看起来最无能的一个人,他也最明白能耐这玩意儿逞强不得,所以根本不靠能耐而是主要靠自身的会说话会拍马屁等等特质赢得了领导的赏识。恰恰是一个取经团队里面最无能的人,原先却是官儿做到最大的人,后来又是领导唐三藏最赏识的人,这也似乎间接否定了能耐的重要性。再有能耐,最终还是要被没能耐的人治的。猪的特质是能吃,所以猪八戒特别能吃。猪好吃懒做,一窝能生好几个,所以猪八戒也是好吃懒做并且好色。看起来猪好像是所有动物里面最蠢笨的,其实不然,猪是最会享福的。而且猪也有他的小聪明。他的挑拨离间让人分分钟想把他打一顿。但他的小聪明,让悟空虽然生气,却又不得不在师傅落难的时候跟着他去解救师傅。
(3)沙悟净 ——沙僧这个人,仿佛原本就六根清净,而他的人生,也正是悟“净”的过程。

沙悟净是取经团队里面最安静老实的一个人,几乎没有存在感。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西游记》作者会想起塑造这样一个性格一点儿都不鲜明的人。86版《西游记》里面,沙僧的台词仿佛就是那几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这恐怕和沙僧的人物设定有关,沙悟净就是要悟“净”的,但恰恰相反,沙僧曾经在天庭是一个见识了很多体制内幕的人物。这与他本身的职位有关,因为他是玉帝的贴身侍卫,玉帝曾经干过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他肯定一清二楚。之所以让他去取经可能是因为他见到了不该见到的事情,本来就难逃一死。不然应该不至于仅仅因为他失手打破了琉璃盏就对他的惩罚比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调戏嫦娥的猪八戒严重,被打了八百贬下凡间,还要每七日遭受利刃穿胁之痛,简直惨不忍睹。我们无法想象,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物,作为一个性格有点和稀泥的人物,尤其是作为玉帝的亲随人员,沙僧能够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让玉帝对他恨之入骨。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他知道的太多了。但是他之所以后来能够在取经过程中“洗心革面”变得对很多事情尤其是不公平的事情熟视无睹,似乎印证了他悲惨的过去。

因为沙子本身是最难干净的,“泥沙俱下”“大浪淘沙”,所以观音让他悟“净”,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此外,沙悟净是取经团队的粘合剂,就像沙子一样,沉稳踏实,粘合性强。但沙僧确实是比较没有主见的一个人,所谓“泥沙俱下”就是这样,与沙和尚的性格不谋而合。
事实上,本身这三个徒弟有的是妖怪,有的是官员,有的是侍卫,并不是单纯的猴子、猪和沙子,但是作者赋予了他们这些事物的特性,而且通过排列组合,让他们围绕取经这件事演绎出了各式各样的喜怒哀乐的故事,其中的深意,可见一斑。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