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孩子总和你对着干?他的“叛逆”背后,其实藏着你不知道的心酸

2021-12-03 08:35阅读:
孩子总和你对着干?他的“叛逆”背后,其实藏着你不知道的心酸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成年人也会和孩子一样,出现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受“原始脑”操纵的不良行为。
那么,当孩子和你对着干时,你有没有受“原始脑”的控制,愤怒、责骂甚至是动手打孩子?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们每一次“对着干”的背后,都藏着哪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
孩子总和你对着干?他的“叛逆”背后,其实藏着你不知道的心酸
教育方式的偏离,把孩子越推越远‍ 某电视台有一期节目,叫作《“逆子”的回归》,这个真实故事,每天都以不同版本,在无数家庭上演,背后揭露的,是教育最大的缺失:理解和倾听。
故事的主人公,14岁就离家出走,一个人漂泊异乡,十年不曾回家。当主持人问及缘由时,他的回答只有一句:“我就是想报复我的父母”。
原来,在他小的时候,只要做错事,甚至根本没做错事,仅仅是父母不理解他舞刀弄枪的爱好,就会轮番对他进行打骂,骂他“不务正业”“不学无术”。
父母以为“打骂”可以让孩子回到“正轨”,可以让孩子听话懂事,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最后只是将孩子越推越远。就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在一次离家出走又返回后,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关怀,反而迎来了又一次不堪重负的打骂。
一气之下,这个14岁男孩彻底逃
离了父母,逃离了家乡,踏上了长达十年的异乡路。
每一次不由分说的打骂,都是孩子在叛逆路上越走越远的助推器。
当父母觉得孩子不服管教、总爱对着干,除了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应该思考自己是否言行恰当,是否真正的理解和接纳孩子。
孩子总和你对着干?他的“叛逆”背后,其实藏着你不知道的心酸
对着干的背后,也许是“缺爱”‍ 前两天有个同事跟我讲自己有一天去闺蜜家做客看到的一幕,吃饭时间到了,闺蜜叫三岁半的儿子吃饭,叫了三遍,可是孩子却像没听见一样,仍然自顾自的玩。
这下闺蜜火了,强行将孩子抱到餐桌旁。孩子一遍哇哇大哭,一边拿着勺子在碗里乱戳,把菜戳到处都是。这下闺蜜彻底火了,一把将孩子拎下椅子,照着屁股就是几巴掌。
同事说第一次看到平时温柔的闺蜜发火,问我是不是每个当妈的,在孩子面前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
孩子总和你对着干?他的“叛逆”背后,其实藏着你不知道的心酸
这让我想到《孩子的品格》这本书,作者是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他在这本书里提到,不让孩子过度打游戏时,应该怎么说:我们管你不是不让你快乐,而是因为这种过度的快乐会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爱,其实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给的是不是孩子正好需要的。比如同事闺蜜家的孩子,他只有三岁多,可能需要一些自主选择,那么,每次叫孩子吃饭,就可以说“请问你想现在吃饭,还是五分钟之后吃饭”。
就像彭凯平教授说的: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都由父母做,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其实挺大的。有的时候,我们得让孩子做出一些选择。
恰如其分的“爱”,会让父母和孩子都不再情绪激动,也更容易觉察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三个小妙招,和“对着干”说再见‍ 把决定权交到孩子手上
“对着干”的两边,分别站着渴望自主的孩子与不愿放权的父母。
当父母学会把决定权交到孩子手上,双方就渐渐靠拢,告别分立的两端。
或许孩子还小,不能事事自己决定,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可以让孩子做选择的。比如:中午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看几集电视。
看见孩子的长处
一个被鼓励与支持所包裹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相信“未来可期”;一个处处被打压,时时被批评的孩子,更容易失去内心的色彩和光芒。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曾说:孩子的短处或缺点就像是黑暗,越想通过批评来纠正错误,黑暗越无法消除。相反,如果投以光明,看得见孩子的长处,黑暗就会慢慢消失。
倾听
当孩子哭闹时,用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比如说:
“你现在有点伤心对吗?因为……”
“你看起来不对劲,能告诉我发生什么吗?”
……
对孩子的情绪先给予接纳,然后再倾听他的想法,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