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夏季游泳清凉又舒爽,但是下水前一定要知道这些真相!

2017-06-14 18:53阅读:
一夜入夏,很多人又按耐不住要下水游泳了。炎炎酷暑,游泳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时尚时尚最时尚,不仅可以清凉一夏,还可以强身健体。
然而,每年夏天,因为游泳后出现鼻炎、耳病、皮肤病、消化道疾病、眼病、哮喘的都不在少数。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呢?

一般来说,游泳池的水质情况和身体的防护能力是决定游泳时是否患病的重要因素。
水质不佳是一些游泳池存在的问题,比如池水未按周期换新,漂浮物未及时打捞,消毒未按规范操作等。其中,消毒未按规范操作是主要因素之一。工作人员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消毒效果,往往会加大氯的投放量,虽然达到了对池水肠道致病菌等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但是游离余氯则可能超标。国家规定的人工泳池游离余氯的标准值是0.3-0.5mg/L,游离氯超过这个标准则可能对皮肤、黏膜、呼吸道等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加患病的风险。
鼻炎
早些年有一篇关于余氯浓度过高引起的卡他性鼻炎的调查报告,如果多人在同一个游泳池游泳后出现异常流鼻涕、打喷嚏、鼻痒,但无发热、头痛等情况的话,有可能是余氯含量过高刺激鼻黏膜引起的。
耳病
外耳道炎和中耳炎是游泳后容易出现的。外耳道炎和中耳炎都可以表现为耳痛,但中耳炎一般还有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从病情来说,外耳道炎一般较轻,而中耳炎相对较为严重,治疗不及时的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游泳后出现耳部疾病可能跟游泳池水质有关,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游泳者自身,比如中耳炎未痊愈,外耳道有损伤的时候就不该下水游泳。小儿因为其咽鼓管短而且直,细菌容易从鼻咽部直接进入中耳从而形成感染,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游泳45分钟吞进的池水大约为
37毫升,初学游泳的儿童吞进了不合格的池水更容易引发中耳炎,所以小儿游泳更应注意水质和防护。

皮肤病
有些皮肤病可能通过游泳传播,患有脚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人在游泳时有可能将疾病传给他人,脓疱疮等细菌感染造成的皮肤脓痂也很容易在水中播散。疥螨、阴虱等寄生虫一般不会在池水中传播,但容易经共用物品传染。
消化道疾病
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是常见的胃肠道寄生虫,国外资料显示,在游泳池内感染这两种腹泻型寄生虫的几率大约在万分之五和万分之一以下,国内的泳池卫生与国外尚有差距,因此这两种疾病虽不多见,但也不能忽视。此外,在泳池中因吞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而引起的腹泻就很常见了。
眼病
沙眼衣原体(能引起包涵体结膜炎)在严格消毒的池水中可被杀死,但如果池水被污染,则有可能造成游泳者感染,引起游泳池结膜炎。
哮喘
国外有研究发现,池水游离氯含量超标容易诱发小儿哮喘,工作人员长时间呆在游泳池游离余氯较高的环境中,也可引起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如何防范,才能安心游泳呢?
虽然游泳有这么多潜在的风险,但是合理的防护可以把这些风险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毕竟,游泳是一件既好玩又健康的事情。

  • 选择口碑好,信誉佳的游泳池,这些游泳池管理更为规范,卫生标准更有保障;发现池水有明显气味时不要下水。
  • 不要在人多的时候游泳,人越少,潜在的污染源也越少。
  • 每年游泳前,请医生检查耳朵,如果发现有耳屎,应使用耳道清洁液软化耳屎后取出,不要用挖耳勺等工具直接掏耳朵,以免损伤耳道壁;如果有鼓膜穿孔,则不宜游泳;如果您有糖尿病,游泳时应特别注意卫生,以免发生坏死性外耳道炎;游泳时可使用游泳专用耳塞,以防止脏水的进入。
  • 游泳时尽量不要做大动作(如跳水),初学者游泳时间不要太长,尽可能的减少呛水。
  • 游泳结束后及时用清水清洗身体、眼睛、口腔,鼻腔可用洗鼻器清洗,清除残留在皮肤和黏膜上的池水。
  • 鼻子若不慎进水,应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将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擤出,随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另一侧,以免擤鼻方法错误导致污水和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 个人物品独立存放、使用,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贴身用品。
  • 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如果您的小孩游泳后频繁的抓耳朵、咳嗽、气喘,应该及时就诊。
图片来源:123RF.com.cn图库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