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护士给娃扎针不准被扇耳光,是真的因为技术差吗?

2017-08-09 11:08阅读:
​近日,发生在广东省肇庆市妇幼保健院的一起风波,再一次将医患关系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时一名带着幼童输液的男性家长,因为护士没能一次性扎针成功,在大家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当场扇了护士一记耳光。被打护士不仅没有还手还口,为了避免孩子发生感染,还用棉签摁住孩子扎针出血点,为其止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了众网友的热烈讨论。支持患儿家属的网友认为,谁家的孩子都来回扎父母都心疼,技术不过关的护士就不该上岗,被打活该;也有不少人替护士抱冤,小孩子血管细,可以扎针的地方太少,再有经验的护士碰上小孩子找不到血管扎错位置都是有可能的。
诚然,无论什么原因打人的行为都应该被强烈谴责。但正如之前很多网友提到的,孩子病了家长本来就心焦,再碰到半天找不到血管让宝贝重复受罪的护士,谁都难免心生怨气。
而此前,已经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
image.png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在医疗界,小孩子血管难找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那是否意味着小宝宝被反复多次扎针无法规避?碰上了只能自认倒霉?扎错以后拔针有没有可能存在健康隐患?

可以确定的是,多次扎针不准可致感染和血管损伤

除了让宝宝多疼一次之外,扎针每失败一次,就意味着多一次皮肤创伤。医院患者众多,婴幼儿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一处甚至多处皮肤破损容易在医院这个疾病扎堆的地方,形成交叉感染,比如乙肝、败血症等等。
此外,对于一些较细的血管穿刺,如果不注意进针的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也可对血管造成损伤而至皮下淤血。
孩子的事情无小事,基于以上种种风险,评论中不少情绪激动的网友将矛头直指扎针技术不佳的护士群体。
新闻中护士被打后坚持为孩子止血,彰显了极高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值得点赞!

患儿首次扎针失败,到底是血管难找还是护士技术太差?

给娃输液,护士需要精准找到宝宝的静脉血管。小孩(尤其婴幼儿)的静脉血管难找难扎,原因可能有以下2点:
第一,婴幼儿的体表面积和静脉血管半径都远不及成人:在胖嘟嘟的小手小脚上寻找头发丝一样细的血管,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患儿或因为病痛、或因为对打针的恐惧哭闹不配合,也极大地增加了护士找血管的难度。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门诊输液室王娟护士长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儿童的血管细小,需要穿刺护士具有较高的穿刺技巧和丰富的穿刺经验才能成功,如果碰到一些肥胖和手上肉多的儿童,穿刺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家属催促、指责、打伤护士,最终受害的是自己和宝宝

事发后,有护士说“虽然黄护士(新闻中被打的护士)是一名业务能力精通的资深护士,但因为孩子血管幼细,又往往不肯配合等原因,给小孩做点滴穿刺很难一次性成功。如果旁边有家长盯着,同样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没错,家长的催促、埋怨、指责,外加找不到血管的焦急,重重压力下护士可能会陷入越着急越扎不准,越扎不准越着急的恶性循环,最终受伤害的一定是宝宝可怜的小胳膊小手。
至于暴力伤医的医闹行为,我国公安部印发的《公安机关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六条措施》明确规定“坚决依法打击暴力伤医违法犯罪。对侮辱、威胁、殴打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等违法犯罪行为,要迅速出警、依法果断阻止,当场查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春雨君想说,正如很多网友提到的,自家的孩子是个宝,难道护士的安全和尊严就是根草?在儿科医生护士奇缺的中国,如果每一位家长都因为一点不满而大打出手,谁还敢给我们的孩子看病?真的到了那一天,孩子所受到的伤害恐怕就不是多挨几针问题了,而是有病没人治的性命风险。
扎针技术有局限可以改进,穿刺流程不完善可以进一步规范,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才能为我们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参考资料:
《138例静脉穿刺局部淤血分析》,作者:张忠义,贵州省大方县医院护理部
《公安机关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六条措施》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