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谤书《史记》为何可以流传千古

2020-11-18 11:25阅读:
谤书《史记》为何可以流传千古
司马迁写成《史记》,由于对当朝的褒贬评议,汉武帝非常不满,几欲销毁,杜绝流通。司马迁非常镇静的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书,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迁写到“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这个说明,司马迁在世时,就考虑到《史记》可能会被毁灭,于是就复制了好几本,并“藏之名山”。既然藏之名山,又特意在书里写出,这是给谁看的?当然是给汉武帝看的,明白着就是和汉武帝叫板,意思是“我写的书你是毁不绝的”。正如司马迁所料,最初《史记》是杜绝流通的。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写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司马迁反复写到“藏之名山”,司马迁预计到了书的结局,故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的作品。
在《后汉书·蔡邕列传》“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这是王允杀死董卓后株连蔡邕时说的话,意思是汉武帝没有及时杀死司马迁,让司马迁写出了谤书《史记》。这里透漏出两点:一,东汉末《史记》就广泛流传开了。二,《史记》有谤书之名。这就说到了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史记》既然有谤书之名,为何又很快流传开来!”
最先传播《史记》的人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汉书·司马迁传》“迁即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杨恽的父亲杨敞在汉昭帝官致丞相,杨家也算是名门大族,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的家族来推广《史记》,算是有力的。但杨恽后获罪腰斩,家属被迁酒泉郡,估计《史记》刚推广就又受到非议。
从史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史记》为何会在艰难中流传开来,要知道亡逸的史书很多。“欲先灭其国、必先毁其史。”这话有无道理不说,但很多统治者确实这样做。秦统一六国,就有一个毁六国史这一做法,这虽然无益于文化,但却有益于统一。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个大变革的后续时代,就是战国国别史的消亡时代,史学家有必要开创一种新的写史方法。司马迁不是一个道地的儒家,他参与汉历法的整理改
治,这说明他有阴阳家的底子,汉初又是提倡道家黄老学说的时代,司马迁就成了一个非常有黄老学说特色的儒家,所以在写史时能够多角度来看待问题。
儒家所推崇的史当数《春秋》,春秋虽是鲁国史,却非常注意尊崇周天子,这就是《春秋》里维护统一的思想,无疑,司马迁继承了这一思想。司马迁也不愧是史学大家,在“维护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从史学角度阐述朝代更迭的合法性。确立了夏、商、周、秦、汉这种本纪写法,其他诸侯国别史都降一格归为世家,这就从史学角度论证只有统一的国家才是正统的,如果不统一就不够资格进入本纪。这就给每一个统治者一个无形的使命,如果你不去统一,就无法进入本纪,就有可能被降为世家。所以,统一就成了一个朝代的使命,无论如何更迭朝代、无论如何动乱,每个统治者都无形中趋向统一。
司马迁《史记》这种支持统一思想,这一纪传体例的开创,使统治者欲罢不能,虽然书里有很多忤逆了统治者最高层的记载,但汉武帝仅能做到废人不废书,并没有彻底毁灭《史记》。
单独以人为本开创列传,要知道这之前的史书大都是编年体。大部分列传讴歌了将相王侯,这是统治者除却皇帝外最大的受益者,这些将相为了名,也不会太难为这部优秀的史书,毕竟只有权力才可以做到禁绝一部书。有权的将相们没有打算去废止这部书,这点很重要,这书能流传很大原因取决于此。杨恽为什么能传播《史记》?因为杨恰是王侯级别的人物,传播《史记》有很大方便。
《史记》的文学特色,也是《史记》饱受史学界诟病的原因,但这也是该书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史记》的文学色彩很浓厚,读者有时候就分不清到底是读史学还是读文学,《史记》列传部分,大都像散文一样,华美绚丽,是一个很有趣的文集。由于这个原因,文人、士大夫把《史记》当做消遣的的材料也好,当做激励自己奋进的鸡汤也好,都不自觉的保存、传播了《史记》,这就是《史记》不灭的又一个原因。
当然,主要还是《史记》维护统一这一特色,使得统治者不再排斥、甚至提倡了《史记》,所以,《史记》还是流传开了。如今,祖国统一也是史学的归宿使然,搞分裂是史学家要千秋万代唾骂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