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让你的心多装一些东西

2021-10-14 09:24阅读:
让你的心多装一些东西

有同学和我谈《海底两万里》《气球上五星期》《鲁滨逊漂流记》,我说自己也是少年时读的,学生反问: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我说不上来,我如果说“有趣”“引导我幻想”,他也许会觉得我闲极无聊甚至低幼。当年能有书读,我很开心,根本没有想过要“用”。我少年时起,读书很杂,什么都喜欢。但是这些开眼界的书,我特别喜欢。当时根本没有外出旅行的条件(更不用说出国了),我们只能从书本上了解世界。直到我们有条件到处走走时,有些书籍介绍的见闻,仍然在指导人们。很多少年爱读漂泊小说流浪小说,我们那代人好像特别向往“到远方去”,很可能和当时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有关,旅行是极为奢侈的事。所以,那些能把人们带向世界的文学作品特别受欢迎。现在信息丰富,交通便捷,很多青少年却比较“宅”,接触社会反而比较少,甚至没有阅读的愿望,很可惜。
很多同学到了高中,仍然没有开始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问题,他的心装不下需要思考探究的大问题。他们总是沉浸在某个学科测验超过均分多少分,自己的班级排名上升了几位,挖空心思要获个奖,绞尽脑汁弄个称号,等等,以此为奋斗目标。这样的追求,可能无法养成什么好习惯,也不可能获得学习的能力。因为过于功利,没有趣味,一旦目标达成,马上便茫然失路。在学校沉在竞争中,视野必然狭隘。家长表扬孩子:“他从高一入学,就把某某某和某某视为竞争对手,高二就实现了赶超”“他把老师看好的学霸一个一个全甩到后面,并且拉开距离”……这时,这个学生一心想的其实是“终点线”,这是多么可惜的事,他在“超越”“拉开距离”的同时,他放弃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他只有那么一点可怜的心事,即使也算“真情实感”,写出来又怎么可能有感染力、说服力?
少年时代,要让自己的心里多装一些东西:人间,世界,万事万物……人们从哪儿来,他们要到哪儿去,人们怎样选择合理的生活态度,人们怎样应对不同环境,人们怎样和谐相处,人们怎样认识自己,等等,这是我们现在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万事万物皆有发展变化的可能,事实往往超出一般人的认知。2021年夏天有一则新闻,有位大学二年级的唐同学从上海利用乘公交车方式到达北京,用了六天时间,总共换乘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耗时65夜,弯弯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费了381元车费。如果从经济学的眼光评价,这位唐同学多花了时间,没能省钱,也没有得到休息,“不合算”(大概也有同学怀疑他这样做“有什么用”)。这件事成为新闻,就在于唐同学认为这样的选择有意义:六天五夜的旅程让他感受风土人情,学会了规划设计,了解了交通系统的状态。这种特立独行,有可能对他的一生,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作用。我看有关他的访问新闻,注意到“我从小爱看书,初中读了1000本左右,什么都看,利用上课时间,一天一本”。这位唐同学,生于劳动者家庭,父母让他劳动,也引导他关注各种人的生存状态,他在读书期间一直没有脱离生活。
我不确定唐同学以后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但我相信,他能选择一种特别的近于冒险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能从人们认为“无意义”的行动中了解社会,接触不同的人,这已经是有意义的人生了。
很多事出乎人们的想象。有位医生说起,在医院,每当抢救失败,医生护士往往非常沮丧,他们的悲伤一点儿也不比家属要少,因为他们会有职业挫败感:因为没有更好的手段,因为第一现场缺乏急救知识,因为没有更有效的止血方法,因为存在许多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因为交通堵塞,因为患者的无知或固执,或者……总之,没有办法让患者起死回生。当老师的也常常感到失落: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但是我们无法让一名学生在最适当的时机受到正确的教育。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往往也会自嘲:努力了50年,自己顶多看到一小步,而对这项研究,社会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想明白,甚至把他当作尸位素餐的人。然而,这些人并没有因为别人不理解、不懂就放弃自己的追求。我们为什么不去关注他们呢?
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关注人间,关注万事万物,不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更是为了生命的质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