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定要警惕套路

2021-11-13 22:39阅读:
一定要警惕套路
——和学生谈作文

看一些学校的校报,感觉办得和当地的机关报一个样——我不是说编校质量,是指文风。学校的报道没有校园的活气,没有学生的生气,不明白同学们是怎样看下去的。
实用文写作,由于受“任务”的限定,也很容易落进相对固定的思维套路。比如,写一篇通讯报道,写一份总结汇报,介绍一位同事的工作状况,等等,人们习惯于某种相对;固定的文体格式,有时连表达也不敢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一些新闻通讯和人物报道好像都有规定的套路甚至套话,读多了,不加思考,不能评判,不知不觉也就认为理所当然,自己写起来,追求“像模像样”,根本不管读者感受。
有文学趣味、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并不多,而新闻媒介繁多,信息铺天盖地,社会需求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频率高,人们每天大量接触新闻,思考和表达很难不受影响,有人恰恰认准这个为“实用”。如果实用写作以这个为学习目标,并不难,只要稍微有点阅读经验,往往一两个星期就能学会,因为有现成套路,——你如不用那个套路,有些人还不适应呢。比如,“好人好事”的宣传,小学生看看学校的黑板报,很快就知道该写什么,用哪一类语句了。但他的思维是简单的,表达是幼稚的,他会说“今天我没做好人好事”,“我们班有一些好人好事”,那些话是他模仿的,经不起推敲。
介绍先进模范,经常写到“无私奉献”“忘我工作”,说多了,就成了套路:凡是工作,必须“忘我”,“无私”,“不计报酬”。这样就会形成一些错误观念,好像要做好人,一定要肯“牺牲”,才能有资格。这些说法经不起琢磨,然而人云亦云,成了风习,人们不认真思考,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激情,习惯了,也就不去想什么创造意识。
如果能认真观察,认真地思考,也许不会那样去写。比如,常说“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可是,医生救治病人,是他的职业责任啊,何必扯到“平凡”“不平凡”上去?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他的专业技能,怎么能说他“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有位清洁工人接受中学生采访,说“脏些累些没什么,要是每个月能增加点工资就
好了”,有同学便认为他“境界不高,嫌待遇低”,“要是不说这句话就好了”。——劳动者说了实话,他反而感到诧异;如果人家说假话大话,说劳动光荣,“脏了我一个,幸福全社会”,他觉得正常,感到满足,他认为自己的作文“好写了”。脱离实际,无视事实或真相,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动脑筋,满足于学套路说套话,作文总是像“报刊副本”,那样的“实用写作”,不学也罢。
按套路说套话,往往经不起推敲,像是给自己挖了坑,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比如,媒体报道某单位大搞爱国卫生,“一举清理多年堆放的垃圾二十多吨”;还有某局“从办公楼面貌抓起,全体职工用两天时间细心打扫,不留死角,各楼层焕然一新,受到群众的好评”。——如果没有丧失思考,读这些新闻,会不会很奇怪:那“多年堆放的垃圾二十多吨”是外单位送来存放的,还是自个儿积少成多的?那个某局的办公楼以前是什么“面貌”?曾受过“群众”的什么“评”?这些,不能证明工作做得好,恰恰说明这些单位管理不善,人们很懒惰,习惯了在肮脏的环境中工作,“群众”的眼睛即使不雪亮,也不会犯傻的。用套话来为自己评功摆好,往往弄巧成拙,好大喜功必然会露马脚,在有思考能力的人那里,经常会成笑话。如果延续这类思路,以后还会垃圾成堆,还会继续制造卫生死角。如果这些报道能实事求是,有批评,有反思,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本来学“实用”的,因为套路套话多,反而“无用”。这类教训很多,写新闻通讯和人物报道,要转变一些观念,求真务实,不要自欺欺人。校园新闻一般也常是套路套话,比如,某某班“真抓实干”,“打了个翻身仗”,在学期期末考试中,“夺取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某某同学“知耻而后勇”,刻苦学习,“成绩上升到班级第8名”,——这些套路,不陌生吧,这些表达,流露的是些什么观念?这些陈腐落后东西,值得宣扬么?
站在这类“实用”的坑边,你是不是也会随大流地也往下跳? 一定要警惕:如果写文章可以不动脑筋了,一定是你已经在坑里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