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汉字趣探:教师节谈教、师、傅

2019-09-10 17:40阅读:
汉字趣探:教师节谈教、师、傅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1.教,会意字,读作jiào,jio。甲骨文左右结构,左上为爻,左下为子,右为父,左右部分可互换,有的甲骨文省略子字。爻表示算筹,子表示孩童,父表示手持蓍草,进行示范算筹。金文大致相同,但父字讹变为攴[p]。战国竹简除继承甲骨文外,有的把子字替换为言字,甚至简化为上下结构,上爻下言,强调讲解。籀[zhòu]文用心字代替父字,强调要用心引导、启发孩童。篆文选择甲骨文三部分组成的左右结构,隶变后,上爻下子变形为孝字,父字讹变为攵(反文)。楷书写作教、敎和斅,现规范为教。本义示范与讲解,身教加言教。
教字当是人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才出现的。《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人出生后,说话、走路都是父母教授才会。其他技能,更是不教不会,不学不懂。甲骨文中,父和攴实为同一个字,都是手持算筹,后人都倾向于攴(手持戒尺),演变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论,有违造字本义。
学校和教师,都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在没有学校和职业教师之前,教育儿童的责任当然是父母,特别是父亲的责任。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人类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各种知识越来越专业化,父母难以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孩童要获得专业知识需要专业人士传授。这样,教师这个职业就出现了。王室聘请的、教授一个或者几个王子的人称作太师或者太傅。
2.师,会意字,繁体字写作師,读作sh。先周甲骨文字形为左右结构,左为无弦弓,右似尾巴状。周康王时“大盂鼎”和周宣王时“四十二年逑鼎乙”金文字形是一张没有上弦的弓。周穆王时“冬戈簋”、西周中期“朕匜器”、西周晚期“散氏盘”和“毛公鼎”金文字形继承先周甲骨文字形,演变为左弓右币(实为尾巴简形)。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師,简化字写作师。本义弓琴。
弓琴,一种原始乐器。目前,我国台湾高山族同胞还会制作和演奏弓琴。这种弓琴的外形与猎弓相同,由琴弓和琴弦构成。琴弓多用毛竹的板条或芭茅根弯成,琴弦则用月桃叶晒干卷抻制而成。也有用藤丝或麻丝制作琴弦,但这种琴弦音质较差。人们进一步改进这种乐器,有的琴弦从用马尾改用蚕丝。现在多用金属钢丝弦,既结实耐用,音色也优美动听。
弓琴,当是远古狩猎时代,人们捕获猎物之后,高兴地拿着弓手舞足蹈。有人
偶然弹了一下弓弦,发出了悦耳的声音。于是,人们就开始用普通的弓作乐器,来表达高兴的情绪。很有可能,弓琴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乐器。
后来,人们尝试用马尾的长毛作琴弦。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師字右边的币,并不是钱币的币。钱币的币是幣的简化字。就是说,弓琴的弦是用马尾制作的,并用師这个符号记录弓琴。这样一改,普通的弓就成了乐器。人们最初用无弦之弓来表示弓琴,后来弓字右边加上了表示弓弦的马尾(币),从此,師字表示弓琴。弹奏弓琴的人,被称作師。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更多的乐器。更加复杂的弦乐器取代了弓琴,音色也更加优美,比如箜篌[knghóu]、古琴、古筝、琵琶等等。箜篌可能就是由弓琴直接演变而来的。
演奏弓琴需要技巧,要演奏好,须有人教,引申为以授人知识为业者。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老师、导师、师傅、师徒。
3.傅,形声字,读作fù。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篆文由人+甫+寸三部分组成。隶变后,楷书写作傅,本义栽树人。
傅由亻、甫和寸(手)构成,甫是核心部件。甫,象形字,读作f。甲骨文形似田中树苗,与幼禾的苗相似,指树苗。甫(树苗)+寸(手),写作尃[f],本义扶正树苗,引申为栽种。人+尃,傅,扶正树苗的人,辅佐树苗使之直立,引导树苗直立,义为栽树人。
后来引申为培养人的人。古代的太傅、少傅,就是指太子、皇子的师傅、老师,教导太子做人、做君的各种道理和规矩礼仪。
诗曰:
教导幼子摆蓍草,
师弹弓琴乐淘淘。
傅是亲手栽树苗,
能者为师学到老。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