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新军三纵
















一九四五年八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主力团。冀中军区把十四个区队和大部分县大队组建主力团队。


六分区组建四个团:三十二团、七十一团、七十二团、八十二团;七分区组建六个团:二十二团、二十六团、三十三团、七十九团、八十团、八十一团;九分区组建五个团:二十四团、二十七团、二十八团、七十三团、七十四团;十分区组建四个团:七十五团、七十六团、七十七团、七十八团。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一日,晋察冀军区根据延安总部关于“扩大与补充兵员”的指示,对部队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集中所属军分区的主力部队编成八个野战纵队.


在冀中,杨成武集中十一个团队组建冀中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参谋长陶汉章。


冀中杨成武纵队:


第一支队由七分区三十六区队改编的二十二团、四十五区队改编的二十六团、三十二区队改编的三十三团组成;支队长杜文达,代理政委廖鼎琳,副支队长兼参谋长黄光明,政治部主任韩庄。下辖第二十二团(团长肖治华,政委白振刚),第二十六团(团长谷恒瀛,政委李静),第三十三团(团长谢洪恩,政委贺明)。


第二支队由八分区三十三区队改编的二十三团、四十一区队改编的六十一团、武强县大队和任河县大队合编的六十五团组成;支队长贾士珍,政委周彪,副支队长兼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张迈君。下辖第二十三团(团长张行忠,政委张文宣)、第六十一团(团长万振西,政委龚有源)、第六十五团(团长王寿仁,政委王泽)。


第三支队由九分区二十四团(冀中军区独立第一团改编)、四十二区队改编的二十七团、三十二区队改编的二十八团组成。支队长兼政委王道邦,副支队长宋玉琳,政治部主任刘光裕,代理参谋长雷溪。下辖第二十四团(团长张英辉,政委王功学)、第二十七团(团长李继高,政委陈其峰)、第二十八团(团长钟英,政委杨栋梁)。


纵队直属两个团: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第三十二团(团长徐信,政委李克忠),前身是一九四一年由冀中军区警备旅第二团一部和游击总队独立营编成的冀中军区第三十一地区队、第四十四地区队,一九四五年四月升级为团;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第七十七团(团长顾同舟,政委陈继德),前身是一九四一年编成的冀中军区第三十九地区队,一九四五年四月升级为团。


按照延安总部的命令,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四日,晋察冀军区组建第二野战军,预备做为出关部队。


冀中军区奉命组建第二个冀中纵队,编入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也称冀中(黄寿发)纵队。


冀中军区参谋长黄寿发任冀中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帅荣任副政委,刘秉彦任参谋长,谭冠三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旅、第二旅两个旅。第一旅旅长周仁杰,政委漆远渥,政治部主任翁祥初,由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第七十二团、第七军分区第八十一团、第八军分区第六十二团组成;第二旅旅长肖新怀,政委张如三,副政委张明河,参谋长甘若彬,政治部主任李兆炳,由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第七十三团、第十军分区第七十六团、献县反正的张鸿烈部独立第二总队编成。


冀中军区各团虽升级为野战部队时间不长,新兵很多,武器破旧,对于大兵团作战、运动战、攻坚战相对生疏,但这些团队主要领导骨干以红军干部为主,成员大都是冀中平原的庄稼汉,具有燕赵男儿尚武好勇、慷慨悲歌的豪气、顽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识文断字、经多见广的素质。八路军第一二0师离开冀中,带走了近两万冀中子弟兵。贺龙同志的评价是:“冀中战士的质量可不低呀!他们见识广、有文化、接受能力强,又吃得苦,只要两块玉米面饼子往肚里一填,就解决问题了;睡觉也不要铺盖,连鞋也不脱,穿着衣服往炕上一滚就睡;才补进连队没几天,仗一打起来,抱起枪来就冲锋。这些兵,只要有好干部带,那还了得呀!”


余秋里的独六支队打出来的名扬四方的“硬骨头六连”就是其典型的写照,六连在冀中组建之初,除十九名红军战士,余下一百余人全部是冀中子弟兵。


这冀中子弟组成的十七个团队,全部经过八年浴血抗战的洗礼,大多是一九四一年左右将原有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主力团队,缩编精简为野战团、地区队、县大队、武工队,转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的精干分队。在艰苦的敌后作战环境中,每支部队每天参加战斗如家常便饭,天天都有敌情,天天都在运动。几乎每次战斗都是短兵相接、狭路相逢。在几乎无险可守的千里大平原上,依托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化整为零,机动灵活地与敌人殊死拼杀,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和“挑帘战”、“院落伏击”、“捕捉战”、“单打一”、 “掏老窝”等形形色色的战法,把平原作战的战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这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袭击鬼子、惩办汉奸、拔除据点、恢复政权。有效地打击了敌人,锻炼和壮大了自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