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宫剧中的“皇阿玛”称呼正确吗?至少乾隆时你不能这么叫!

2016-12-09 11:12阅读:
常看清宫剧的小伙伴,应该对“皇阿玛”这个称呼不陌生。特别是当年的《还珠格格》大火之后,“皇阿玛”这个词也是红遍大街小巷。其实,清代的皇子皇女们几乎没有这样叫过他们的皇帝父亲,至少我们在正式记载中没有看到过。当然,这种“满汉结合”的叫法也不是完全没出现过,什么时候出现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应该是在清末很晚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在乾隆时,你肯定不能这么称呼皇帝。
清宫剧中的“皇阿玛”称呼正确吗?至少乾隆时你不能这么叫!
本文只作考究,不评判电视剧本身,所以先放张剧照怀下旧
​先说一下,“阿玛”这个词的用法。在大多数人眼里,“阿玛”就是满族人对父亲的称呼,实际上也并非绝对。乾隆时期,福隆安上奏折给高宗的时候,用到了“罕阿玛”的称呼,此时这个用法不仅仅代表是父亲,更多是亲近的长辈。
在清代入关以前,满人对“阿玛”的称呼并不如汉语中的“父亲”那样严格,特别是老满族此时对
婚姻的礼法不如汉人那样明确,所以还不能用汉人的传统观念去衡量“阿玛”这个词的含义。
在《满文老档》中我们随处可见对并非父亲的长辈或有权势的人称呼“阿玛”的记载。例如早年太祖努尔哈齐(又译为努尔哈赤)率兵出征乌喇布占泰,布占泰派臣僚乌巴海去向清太祖求情,乌巴海站在乌喇河中的小船上呼叫说:“父汗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而来的,现在心中的愤怒应该已经消了,何不留下一语回去呢?”后又有记载,布占泰率领了六个幕僚,也站在乌喇河的小船上,向淑勒昆都仑汗(也就是清太祖)跪下叩头说:“乌喇就是父汗你的国啊!乌喇的粮食也是你的粮食啊!”
通过上述的记录可以知道,虽然乌巴海和布占泰都不止清太祖的儿子,但是仍然会称呼其“父汗”,父汗在满语里就是“ama han”也就是俗称的“阿玛汗”或者“阿玛王”的意思。
在《满文老档》里还有一段努尔哈齐自己叙说称呼的记载。天命十年(1625年),太祖说:“亲近的侍卫们和头等的大臣们可以称呼我为‘阿玛(ama)’,作为女婿的人可称我为‘amha’,人民称呼我‘han’就好。”可见在这里,“阿玛”这个词是为了显示与大臣等关系亲近和使用的。
这里要提到一个人,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皇帝称其为“皇父”或者“阿玛王”,这个称呼一度成为“太后下嫁”的证据。其实按照满洲旧俗,“阿玛”是可以用来称呼有权势并且关系亲近的长辈或长官的,所以“阿玛王”这样的叫法很正常,并不能算作是太后嫁给多尔衮的佐证。
清宫剧中的“皇阿玛”称呼正确吗?至少乾隆时你不能这么叫!
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丧仪合依帝礼诏
当然,入关后“阿玛”这个词在大多情况下,都是指的“父亲”,接下来我们要说说皇子、皇女们对皇帝父亲究竟该怎么称呼。
先来看两个史料上相关的记载。
建于康熙时期的丰泽园,是康雍乾三位皇帝的务农之所。康熙帝曾亲自在园内试验,培育出优良早稻品种。雍正帝、乾隆帝时继承康熙皇帝重农的传统。乾隆帝多次来园,感触颇深,亲作《御制丰泽园记》对丰泽园的历史沿革、位置、规制及功能等进行详细介绍,其中有一句话说道:
西苑宫室皆由元明旧址,惟丰泽园为康熙间新建之所。自勤政殿西行,过小桥数间,盖圣祖养蚕处也。复西行,历稻畦数亩,折而北则为丰泽园。园内殿宇制度惟朴,不尚华丽,园后种桑数十株。闻之老监云:圣祖万机余暇,则于此劝课农桑,或亲御耒耜。逮我皇父,缵承丕业,敬天法祖,世德作求,数年以来,屡行亲耕之礼,皆预演礼于此。
在这段记载中,乾隆提到雍正时,用了“皇父”这一称呼。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诸王列传》:“惇恪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嘉庆)二十四年,封惇郡王。宣宗即位,进亲王……七年,坐太监张明得私相往来,复匿太监苑长青。降郡王。八年十月追叙苍震门捕贼,急难御侮,复亲王,谕加意检束。”
这里说的是升平署张明得将太监苑长青引诱逃出,藏到惇亲王府一案,经内务府审明,将太监张明得发往黑龙江为奴,到戍枷号两个月。苑长青发往打牲乌拉为奴,到戍枷号一个月。升平署总管太监禄喜,罚月银三个月,本管首领各罚月银六个月等语。道光帝给到的朱批上有这么一段:
禄喜面奉谕旨:前者召见惇亲王,朕言升平署,无非与茶膳房一体当差,并不很为奇特,惇亲王倚此等之人为奇。况罕阿玛传的透彻,嘴都说干了,竟不中用。再者并不是里面短此二人唱戏,俟大内之人都照此样成何事体。其张明德罪过应发,其苑长清亦必须发,若不发苑长清好像朕与惇亲王争此太监是的。往后着总管禄喜该奏的奏,该见包衣昂邦的见包衣昂邦,该管的管,别总空口说白话,那是不中用的。朕亦不能给你分晰何事该奏,何事该见包衣昂邦,你看事体办理。总言往后要认真管事。钦此。
这里头的“罕阿玛”也成为“汗阿玛”,就是在称呼他们的父亲嘉庆皇帝。
可见在清代,皇子在称呼皇帝时,多数用到的是“罕阿玛”或者“皇父”,这两个称呼应该是并行存在的。对于逝去的皇帝,在书面用语中,皇帝会称父亲为“皇考”,大臣们则必须称庙号与谥号,提到父亲以上的皇帝,即便是当朝的皇帝也会用庙号、谥号来称呼。
翻找康熙的朱批可以看到,雍正对康熙的请恩折上很常用“皇父”的叫法。
康熙五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上《胤祯恭进物品折》,内容有:“喜闻皇父万安,有奉旨:再勿寄朕贡品,尔若有需用之物,务寄信。钦此钦阅。惟臣已近九月,未服侍于皇父左右,又并未效力而坐享,故臣之私意谨监制撒尔鲁克牛奶乳饼,以月饼型制之毕西拉克,及压花制作哈特之果蛋等数种,乘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贡献,以令皇父愉悦,既已制毕,将此处所产火石,一并乘便入贡。嗣后臣谨遵旨,伏请将此次贡物,皇父笑纳之,再臣仰皇父之恩,实不缺物,诚有所需,臣不请与皇父,又向孰请之。惟臣处虽有马鹿,甚不知木兰鹿肉味美,伏乞皇父抵至木兰,微赏猎获之鹿肉。为此具折谨奏。”
康熙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又有《胤祯奏为皇父赏赐谢恩折》,其中称:“臣我处太监白镇世八月十八日到,闻圣上气色甚佳,以食饭娱乐颐养圣体,如臣等亲眼所见,闻之甚悦。皇父仁赏之桂桔、云竹、金丝藤筷、纸、各色腌菜、新荔枝、鲜果、红稻米等项,谨跪受之。照皇父教诲,将荔枝上次应赏之众,他物臣同诸子共分食之。皇父如此遥远惦念仁赏诸项,臣何以言表,惟望阙谢恩外,并无言可表衷怀。为此谨具奏闻。”
清宫剧中的“皇阿玛”称呼正确吗?至少乾隆时你不能这么叫!
雍正朱批中提到的“皇考”
有时,在及其重要的场合,比如早朝、听政,或者召见群臣的情况下,即便是皇子也要称呼“皇上”,以显示君臣有别。
以上所述,都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中的用法。如果是日常生活里,比如两个人对话时,多数情况下会称呼“阿玛”,相对来说随意一些。如果对外人提到皇帝,皇子们有时也会说“罕阿玛”,有点像汉语里的“家父”,但并不完全相同。
那么,是不是说“皇阿玛”这个词纯属虚构呢?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不过在官方文献中确实没有这样写过,一般是满语写法中会用到“罕阿玛”,汉文的写法中用到“皇父”。
“皇阿玛”这个称呼在清末有可能存在过,只是并非普遍。爱新觉罗·毓嵒的《我随溥仪十四年》回忆中,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大概溥仪觉得即将被遣送回国的最可怕的命运是难以避免的了。唯一的希望是留居苏联,不过这一希望又难以实现。1950年夏季的一天,只有溥仪和我两个人在我们住的那间屋子里。他对我大加夸奖了一番,说我对他一向尽忠效力,尤其在这种患难之期,仍然一心不二,始终为他效劳,他想留居苏联,我能舍家随他留居苏联,实在是列祖列宗的好后代。他说:“我决定从现在起,立你为我的皇子,以后要称我为‘皇阿玛’。”接着,他带着我向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礼,然后我向他行了三跪九叩礼。他嘱咐我今后要对他更加尽忠尽孝,要念念不忘恢复大清皇朝的基业。

许是在清末时期,满汉基本区分不大,对于老满文也日益疏远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满汉结合的叫法。在一些清末民初的民间传说中,“皇阿玛”的叫法越来越多,就像“老佛爷”这种不合理的叫法一样,逐渐在老百姓之间传播开来,后世编剧也就因此误认为这种称呼是正确的了。
参考资料:《文史资料选编 第26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清史杂笔 》作者: 陈捷先;《康熙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微信搜索我: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在这个传说里,苏妲己没有死,还跑去了日本迷惑天皇!


另,博主新开通喜马拉雅FM以及蜻蜓FM的电台,在电台上给大家播讲历史,下载手机APP后搜索“一本正经说历史”就可以听啦!多谢支持!


下载喜马拉雅FM手机客户端,以及蜻蜓FM手机客户端,搜索订阅“一本正经说历史”,就可以听到博主在电台上的音频,给各位读者在电台上用播讲历史,上下班通勤时,您可以下载来听,用听的方式来欣赏历史!希望您能继续喜欢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入读者群:



清宫剧中的“皇阿玛”称呼正确吗?至少乾隆时你不能这么叫!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