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吾爱吾师(八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四十二·南师大10)

2020-05-08 07:34阅读:
吾爱吾师(八十四)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四十二·南师大10

张中老师
张中老师,南师大中文系资深教授。我的课堂笔记上记载,张老师从1996530日开始,给我们研究生课程班上“中国古代诗歌史”。至今还记得他边讲边用微型录音机录音的细节。
张老师的课很有特点,朴实无华而充满激情,怀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论史却并不纠缠于人、事及作品,而是注重对自然环境、生存方式、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基础等方面加以探讨,精准、透辟、广泛、深入,听来颇受启发,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吾爱吾师(八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四十二·南师大10)
张中老师所授“中国诗歌史”课堂笔记(部分)
第一讲“画、乐、诗——华夏文化的总体结构和中国诗歌的发展”,第二讲“说《诗》”,第三讲“说《骚》”,第四讲“说陶谢”,第五讲“说唐诗”……,由总到分,全面而精到,观点鲜明、新颖、深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诸如:
中国在公元三世纪之前没有雕像,后来从印度输入,雕像艺术至今落后;而“罗马城被攻破后,其雕像数目与居民几乎一样多”(丹纳《艺术哲学》)。可见,尤其在视觉思维方面,与西方民族不同,反映在雕塑、绘画、影视艺术上。
亚里士多德将“诗学”(文学)分为三类:抒情、叙事、戏剧。我国在“抒情”上甚至超过了西方,被称为“诗国”,但在“叙事”和“戏剧”方面,与西方差距很大。
音乐,我们民族是有天赋的,很早就有了编钟,很早就把握了十二平均律。诗与音乐关系微妙。“盖诗,乐之苗裔欤!”(欧阳修)孔子喜爱音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是《诗学》,中国第一部美学著作是《乐记》。与音乐联系紧密的抒情诗较为发达。
音乐与西方的差异在于复调,中国音乐缺少复调。“复调是西方的文化”(波普《我的哲学自传》)。我们的音乐是单音部的,这影响了诗歌,所以古典诗歌,相对来说,具有“单纯之美”。而“叙事”和“戏剧”不发达,正与我们民族追求“单纯”有关。
这些差异与“生存方式”有关。大体上有三种:渔猎,游牧,农耕。渔猎民族的代表是希腊,欧洲有许多游牧民族,华夏民族则是农耕。“渔猎”本身具有冒险性,充满了悲和喜,悲剧和喜剧应运而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活单调寂寞,对戏剧有天然的爱好。农耕则春种、夏收、秋实、冬藏,节律固定,“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生活本身就缺少戏剧性,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不出村,不需要记忆,叙事自然不发达。
西方常见“愤怒出诗人”,而中国却是“止怒莫如诗”(《管子》)。“温柔敦厚,诗教也。”所以,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都追求“中和之美”,结果较多带有“阴柔之美”。
张老师特别强调,学习诗歌史,要注意各阶段文学特有的不可复制的“美质”;而历史演进,则必有变化,故尤其要注意各时代文学之“异质”。例如,黄河流域,农耕靠天,求“安”斥“异”,求“实”斥“虚”,想象力受到限制,“子不语怪力乱神”。而长江流域的楚地民族,渔猎为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朱熹)楚人自认为:“我,蛮夷也”,自然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决定了思维方式不同,反映在文化形态和文艺形式上,也就与北方大不一样——这就是“异质”。正是这个“异质”,带来了楚辞的“异彩”和“异形”,造就了楚辞不可复制、无与伦比的“美质”,对后世的诗歌、音乐、舞蹈和喜剧等各项艺术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诗经》。
在南师大进修之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楚辞的文章《<离骚>的可能世界——“香草”“美人”的模态逻辑分析》,发表在学校内刊上,现在听了张中老师的课,讲到“复调”,讲到楚辞,当时就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生怕忘记,就随手写在了课堂笔记本上:
离骚——复调,多重可能世界,有彼岸世界,与传统的“单纯之美”不同,具有真正的悲剧意义。是反传统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过分),不能尽情尽兴。
(离骚)阴柔之美?(是阴柔,还是阳刚?)——两个可能世界?
未必不是揉进了个人恋爱的失意。
可能世界:1、小世界:楚统一?与秦对抗?2、大世界:秦统一,更符合历史节拍。
屈原放逐,直接原因由于“谗言”,“这意味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对他人格的否定”。(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P148)——这也是不同的可能世界。
屈原有时间、有条件教学生,“培养人才”吗?
演绎逻辑有局限,而模态(逻辑)则全面。
吾爱吾师(八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四十二·南师大10)
课堂上关于《离骚》的随想心得笔记
后来回去将旧稿整理修改,正式发表在《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上。
讲到唐诗,张老师说,唐宗室是一个特殊的统治集团,有势力的贵族,有很高的智慧,很好的教育。从唐太宗开始,历代皇帝都喜欢诗歌,非功利的,对艺术有强烈的爱好,有艺术家气质。用于政治,会出现出人意料的效果。统治者的修养,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可表现为政治智慧。
诗到盛唐,边塞诗派剽悍崛起,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等具有北方豪侠气概的诗人,投笔从戎,描绘了壮阔苍凉边塞风光,抒写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忧怨之情,呈现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美学风格,矫正了先前“心灵女性化”的民族精神世界。而带来这一重大突破的核心原因,就是诗人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之中,注入了“异质”。因为有了这个“异质”,唐诗才有了雄阔之美,才成为古典诗歌之巅峰。
张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启迪最大的,就是“异质”这一概念。后来研读唐诗,试着从“异质”着眼和入手评析李商隐诗歌,发表了《“征南幕下带长刀”——李商隐诗歌尚武精神浅探》。
吾爱吾师(八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四十二·南师大10)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