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吾爱吾师(九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二·复旦)

2020-09-18 08:57阅读:
吾爱吾师(九十四)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二·复旦)


申小龙老师
吾爱吾师(九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二·复旦)
申小龙老师,上海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200110月,南通师范学校举办教育部第三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邀请申小龙老师前来讲学,我其时正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闻讯即请假赶回学校来听讲。
申老师讲座的题目是
汉语语法的文化特征”,主要讲了三大问题:
一、汉语语法分析的困境。申老师说,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现有的语法体系,对有些语言现象的分析是捉襟见肘,无法自圆其说的,例如:
下午开会。——无主语。
这把刀,我切肉。——有两个主语。
这件事我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有四个主语。
船头亮着一盏灯。——“灯”是主语。
来客了。——“客”是主语。
他说话说累了。——“说话”是主题。
二、文化和“形”、“神”关系。
1、西方:主客二分,与以形摄神。语言所要表达的各种意义,在形式上都有标记。
2、汉语:天人合一,与一神统形。不注重形式确证,而是靠内心领悟。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
全凭意役之法,神而明之。
三、汉语语法的神形同构。汉语的语法结构体现语义结构(先后、大小、轻重等顺序),“文以意取,意在笔先。”王力先生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形式第一;而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意义第一,形式不是自足而独立的。例如语词排列的先后不可随意,讲究“有序”:
长幼——老少、姐妹、婆媳;上下——天地、衣裳、栋梁;尊卑——君臣、将士、贵贱;多少——岁月、巨细、斤两;大小——国家、城镇、班组;男女——父母、公婆、夫妻;好坏——优劣、美丑、善恶,等等。
表示时刻关系的语词也是如此,先大后小,例如:2001年10月11日、书在屋子里桌子里抽屉里,等等。这样的语序,符合汉族认知过程。英语则不同,不考虑这方面的逻辑关系,如“桌面”,可以tabies top,也可以the top of the tabie。
同样,动作关系的语序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例如:
在马背上跳(“跳”的起点),跳在马背上(“跳”的落点);
拿起书就睡觉(表厌恶之情),睡觉还拿着书(表赞赏之情),等等。
吾爱吾师(九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二·复旦)
申小龙老师讲座汉语语法的文化特征课堂笔记
申老师的讲座,内容具体实在,观点新颖深刻,富有创见性,引人思考,给人启迪,很受学员欢迎。
我对申老师的学术理论接触得要早些。1992年暑假,在北京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申老师的《语文的阐释》,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花了好几天功夫“啃”下来,可谓大开眼界。书中对中国传统语文所特有的阐释性和人文性范式特征的论述,将我领入了一个全新的境地。这不仅是我第一次读申老师的书,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阅读语言学理论著作。可惜学力浅薄,无以登堂入室,只是现学现卖,把书中提到的“为动”(《淮南子》:凤凰之翔至德也)、“因动”(《战国策》:七日谢病强辞)、“予动”(德施百姓而不费)和“对动”(《淮南子》:不身遁,斯亦不遁人)等动词的特殊用法,补充在了古汉语使动、意动的课堂教学之中,未得精髓而仅及皮毛。
讲座过后,学校安排我陪同申老师观光本地名胜,我带路去了狼山,瞻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之墓,欣赏了法乳堂中范曾名画《十八高僧图》,参拜了山顶广教禅寺。途次之暇,我请申老师在我的那本《语文的阐释》上签了名,留作纪念。
吾爱吾师(九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二·复旦)
2002年初夏,在南京大学的访学结束之前,我把完成的课题论文《<</font>红楼梦>:从女性詈语看家庭关系》寄给申小龙老师,请他指教。申老师很快就回了信,给与鼓励和肯定,并认为原来题目中的“折射文化”含义不清,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加强文章的“形式感”。
吾爱吾师(九十四)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二·复旦)
申小龙老师的回信
在后来的联系中,我表达了想去复旦大学做他的访问学者的愿望,申老师表示欢迎,并做了联系和落实。可惜本单位领导这关未能通过,只好遗憾作罢。也难怪,奢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访学,未免也太任性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