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2017-11-27 12:44阅读:
河南文学界的领袖李佩甫先生,写了一本《平原客》,2017年出版。小说大约是根据多年前的一个案件写的,有中原土地的气息,有官文化,有人情冷暖,有跌宕起伏……他细致的笔触让年轻的老吴感慨万千,洋洋洒洒写就一篇读后感。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年轻的老吴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连夜看完李佩甫的《平原客》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在新乡上学那会,学的是法律,当时省里有一个大案:副省长伙同新乡副市长把自家妻子给杀了。案件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一是性质恶劣,二是涉案人级别待遇很高。
没想到,十多年后,河南文坛领军人物李佩甫先生借这个原型写了《平原客》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反腐小说,也不是侦探小说。我直到看完才想起,噢,多年前,确实有这么个案子。
河南土厚,有文化底蕴,但那是历史。当代的河南,文化人物在全国的排名不是很高。作为原河南作协主席,李佩甫先生还不算网红。
这些年来,他一直扎根中原这片土地上,把中原的人物当植物去观察,去描写。贾平凹先生说他“试图站在中原这个点上,去观察、认识这片土地、人民和他的国家”。
这是一个值得河南人去关注的作家。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平原客》是李佩甫先生今年新出的长篇小说。我连夜看完,结合艺术创造、组织、公司和职场,有几点感受想说一说。
《平原客》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有原型的。这一点,李佩甫先生在后记《蝴蝶的鼾声》里交代得很清楚。
副省长有原型。他是作者的许昌
老乡。作者还说,“我曾经专门到他的家乡去采访,对这样一个杀妻的凶犯,村里人却并不恨他。”
副市长也有原型。有一名花匠很出名,但更出名的是他培养了一个市长儿子。后来,这个市长出事了。
赫连东山也有原型。他是一个预审员,“在一个时期里,他曾被人称作天下第一审,绰号刀片。”他也有一个经常与他对抗的儿子。
这几个原型,都来自平原,是三个独立的故事。按我的预判,每个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但到了李佩甫先生这里,三个人合成了一本书。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组成一本书不是难事,难的是合成得天衣无缝。
什么是文学的技巧?这就是。
这三个故事,一般的人来写,很容易就是破案小说,或者是反腐小说,但在李佩甫先生这里,都不是。虽然反腐很热门,但在这本书里,它不是主题。它让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命运的无常、选择的荒谬,还有人性的脆弱。
什么是文学的功底?这就是。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本书,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人与植物一样,都需要合适的土壤。土壤不对,植物会被“淹死”或“旱死”,人也一样。
李德林本来是个学者,是这片土地上的“小麦之父”,结果被提拔为副省长。
生命快要结束时,他才发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最喜欢坐在麦地边的田埂上,脱掉一只鞋(他喜欢穿布鞋),把鞋垫在屁股下,光出一只脚丫,用脚趾去蹭田埂上的热土,闻着小麦或青涩、或甜熟的香气,就那么默默地坐着……这是他人生最惬意的时刻。”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徐二彩本来可以成为村里或镇上最贤惠能干的好媳妇、好母亲、好劳力,最后却成了省长夫人,并且还生了个儿子。
从此,性情大变,对人颐指气使、打骂体罚高干老公,也为其最终结局埋下祸端。
在很多公司里,都有这样一类人:本来是专家型的,非得让他走管理路线。结果是管理没做好,专业也荒废了。
公司埋怨他不尽心,他埋怨公司绩效考核太重。最后,弄得不欢而散。
我觉得,提拔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奖励,也是赋予此人更重要的责任。如果他承受不了这种责任,我们就要换一种奖励方式。
在公司里,最好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什么样的?让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土壤。
天生的坏人很少,温水煮青蛙式的陷阱很多。踏入了陷阱,命运就会朝着你控制不住的方向滑行。有时候,滑着滑着,就进入了弯道。好人就变成了坏人。
书中有一句话说,“植物”在发芽的时候,都是向着阳光的,可长起来就不一样了。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李德林是个好人,被人称为“草帽省长”。但最后却滑向罪恶的边缘。
刘金鼎,原来是个花匠的孩子,朴实无华。因为有了点权力,也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慢慢地滑向了更深的漩涡。
等他们被水呛到时,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自己都会问自己,“我怎么走到了这一步?这是为什么?”
所有的果,都是一点点的因累积起来的。在职场上,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个人品牌的展示;在经营上,你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下一步结果的铺垫。
这一切,都是悄悄的,稍微不主意,就会埋下隐患。正如那位副省长一直念叨的:“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头发白的时候也没有……”
我们都是“平原客”
围观现实中的制度和人情
在生活中,用人情判断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结果。唯有用制度去衡量,才会有定论。
对那位副省长的判决,法庭有两个意见:一个是死刑,一个是死缓。因为他是个好人,是个农业专家,而他的妻子是个泼妇,是个无知妇人,经常对他进行体罚(现实的人物原型也是这样)。
最后,最高法院还是统一了意见,依据法律,不顾人情。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这些年,我见过很多组织在信任上遇到危机,不是没有制度,而是人情凌驾于制度。最后搞得制度成了摆设。遇到事,大家凭感情来,至于制度,那是给外人看的。
人情有太多的主观因素,而制度没有。如果制度解决不了,再考虑人情。很多人都搞反了,人情解决不了,再来问制度。
顺便说一句,制度也有跟不上时代的时候,所以它需要经常更新。否则,它分分钟就会被人情碾压得体无完肤。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在平原,“客”是一种尊称。上至僚谋、术士、东床、西席;下至亲朋、好友、以至于走街卖浆之流,进了门统称为“客”。是啊,人海茫茫,车流滚滚,谁又不是客呢?
平原客,既指当年平原君的门客——书中的重要人物刘金鼎一直在引用的典故,又指平原上的芸芸众生。
我们都是平原上的一份子,我们都是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佩甫笔下的“草帽省长杀妻案”:没有合适的土壤,人就会长歪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