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2020-04-07 20:47阅读: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二】青城前山: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文/图:嘉禾夫子

徒步青城前山,我们做好了思想准备,欲轻装出门,最后,却长焦定焦镜头全带上了。
青城镇上,随手招唤载客突突车:三轮摩托加了个车厢,里面可坐两人。在东南亚诸国如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甚至国内之诸葛八卦村、潮州、赣州龙南,都享受过这种屁股冒烟又四面透风的突突车,也算是亲切又便捷的交通工具了。
从青城镇到青城山门,突突车收费20,复从山门外换乘景区电瓶车,再20块。
我一直认为,许多景区把山门设置的如此遥远,目的就是为了延伸出一段独家经营的电瓶车生意。
毋庸置疑,青城前山的人气比起后山更旺,门票90/人,而后山才20/人。况且从历史渊源和人文宗教遗迹来说,显然前山才是正主。山门前广场的对面,便是唐代古观“建福宫”,居然不在昂贵门票的景区范围内,独自逍遥在外。如此特立独行,便决定留待下山再看此宫。

被蜂拥而至的游客裹挟着进山,必须使出逍遥派的凌波微步,腾挪躲闪,才能避开那些突然停步、又猛然插队占道拍照的人们。国人如今有钱去国内外旅游;可是,同胞们始终缺少在公共场合要瞻前顾后、礼让他人、不高声喧哗、不随地丢弃垃圾等公德意识。
修养是个好东西,可惜不是人人都有。
青城前山的山道石阶,曲折向上,沿途有草亭数座,供人休息。依照左上右下的习惯,也恰好符合我们沿途问道访宫的想法,左侧山道一路绕行,可
达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朝阳洞、老君阁等处,至山顶右行可从上清宫索道下山,也可继续徒步走访丈人峰下圆明宫、玉清宫。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过天然阁,攀援石梯数百米,便是天然图画阁。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因此对天地山川自然风物极为倚重,这处亭阁修于清光绪年间,因位处高崖岩顶,四周山崖林密,时有云烟袅绕,丹鹤起舞,恍若画卷,“天然图画”的名称也由此而来。阁里修有药王殿,供奉的是唐代医圣孙思邈。
各类宗教,多把各自教派的有德高僧及得道法师奉为真神,位列宫观寺庙里,与诸神同拜,比如藏传佛教里的宗喀巴大师、莲花生大师,甚至吐蕃王松赞干布,都在各大寺庙里高居神位,由人成神,万民膜拜。道教也不例外,药王孙思邈是其一,从天然图画再往山上处的全真观,专设七真殿供奉全真教派七位开派祖师:邱处机、谭处端、马丹阳、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这几位老道在金庸的小说《神雕英雄传》即为“全真七子”。
金代初年,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号重阳子),在山东创全真道,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全真七子即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更被尊为正神,供于全真观五祖殿里,受人香火祭拜。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许多可爱的生活方式,都深受道家的影响”。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青城山道教,源起历史悠远,远至2000多年前的东汉,张陵(道陵)入青城山中结茅而居,修道传徒,参照《太平经》作道书,以《道德经》为经典,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奉老子为教主,创立了“正一道”,据说其收徒之初,要求每位弟子需交纳五斗米,以解决温饱,故又称“五斗米道”,可见再怎样出家修道,隐居山林,终究脱不了民以食为天。
我们一路跟随一位背负货物的背夫登山,走走停停,来到天师洞。
青城山与其他高山一样,山上客栈饭馆道观,一应所需食物用品,均依赖背夫的人肉搬运,所以沿途均可见背着沉重货物的背夫,他们在背篓下面装了两只木棍,弯腰拄拐负重前行,累时将背篓放低,两根木棍与双腿成椅脚状,可支撑身体短暂休息。所以,在山上喝口水,都要比山下贵几倍,那加的价,便是背夫的辛苦汗水钱,实是情有可原。
背夫进了天师洞,我们随后坐下来歇脚,虽然没有负重登山,也已疲惫不堪。
三清大殿里,时有道士和背夫游人往来。财神殿右手,有一棵千年银杏,树干须数人合抱,据说为张天师手植,树身挂满无数许愿红布条。突然想起“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语,寻常一株老银杏,却无端背上万千众生的殷殷寄托,老树有知,谅也不堪重托。
拾级而上,后殿,即为天师洞遗迹。据记载,天师张道陵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重庆);和帝时,去江西龙虎山炼丹;顺帝时,赴四川云台山精修道术、于鹤鸣山驱魔避邪、在青城山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后世道教弟子尊称其为祖天师。张天师在时被传拥有伏妖降魔无边法力的神人,被历代朝廷帝王册封“天师”名号。
张道陵被后世尊为天师,所以又被称做“天师道”。张天师千年前于青城山中修行隐居的洞窟,已成为全国众多道观的精神圣地“天师洞”,青城山由此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朝拜祖庭,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宝仙九室天”。
天师道素秉“非我族亲不能传”,故天师道传人均为张姓天师,至今已传至65代。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过天师洞,山林愈加茂密,石径越发崎岖。
自建福宫山门进山时,沿途古树藤萝郁郁葱葱,山外暑天,山里却幽深清凉。
古有杜甫的诗作“自为青城山客,不唾青城山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近有民国元老吴稚晖点评“顾青城山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不无逊色”。
可见“青城天下幽”并非浪得虚名。
青城山今日之秀之幽,应归功于山中道士们。早在唐僖宗时期,主持青城道场的传真天师杜光庭,名动朝野,来访者众,杜光庭便要求,凡进山求见者须手植一树,方得以会面;清乾隆期间的王来通道士,节衣缩食,广植树木;近代的几任当家人彭椿仙、易心莹、傅圆天,无不费尽心思,爱山护林,才能让青城山的人文自然延续千年之幽意,不因历代战争动乱而破坏。
前行数十步山林裂隙处,名掷笔槽,传说为张天师当年画符驱魔掷笔之处。至山道高处草亭,有小道士售卖凉粉炒面,均为川蜀麻辣口味。5块钱一小碗,周边众人吃的极香,尝之,入口麻辣,催人汗下,只能做罢。
复前行,过朝阳洞,攀至观日亭,有村妇挑着瓜果,每个小西瓜十块,这才聊慰饥渴交加的身心。
一路石阶险峻,行人渐多,出现山体滑坡痕迹,山崖石壁上凿刻“青城第一峰”分岔口,一往最高峰老君阁,乃5.12地震灾后重建,直行即是上清宫了。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上清宫是除了天师洞外,青城山上道观最为宏伟的建筑,据传为唐代杜光庭所建,实际始建时间应为更早的晋代。
千年里历经朝代更替,上清宫屡经战火焚毁,最后一次灭顶之灾,乃明末张献忠农民军屠蜀之难。故与其他道观同样,遗存建筑多为清代重修的了。石砌券洞的宫门上的“上清宫”三字,为民国时期蒋介石所题,门柱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撰,有诸位大佬加持,可见青城山道教在彼时的地位不低。
进宫门拾级而上,即为老君殿、三清大殿、左右分别为文武大殿与道德经堂、玉皇殿,有长须老道坐等为人卜卦看相算命,这似乎是众道观通用的独门收费生意。
上清宫香火极旺,游人如织,善男信女们在太上老君前跪拜磕头上香。人们转身去了佛寺,也在佛祖菩萨面前烧香磕头。其实世人对道教佛教教义所知甚少,有事求于神佛时皆可拜。无非寄望求财求福求长生不老而已。
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尽为利往。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出上清宫,缆车下至半山,过渡月城湖,下青城仙馆不远,复见山门外建福宫。
建福宫为唐开元十八年始建,原名丈人祠,南宋淳熙二年,朝廷赐名“会建福宫”主祀青城山主神宁封真人和杜光庭天师。建福宫上千年间,与历朝皇家因缘不绝,屡次蒙御赐名号扩建宫观,又多少文人名士留下墨宝诗作,其中以宋代名士范成大、陆游为多。

时移境迁,建福宫里几副古联,如今仍值得细细一读,耐人回味。
建福宫灵祖殿对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山门对联则是“樵语落红叶,经声留白云”。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原创】川行记:登青城山之二:青城本是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