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尼采,我的世界,我的孤独

2019-07-10 09:24阅读:
尼采,我的世界,我的孤独
相信任何人第一次读尼采的作品,都会感觉到他的才华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当然,也会被他字里行间夹杂的夸张和神经质的自我陶醉所震惊,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尼采都是值得关注的不可多得的人物之一。
01
为什么读尼采?
首先,尼采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和关注,是因为他具有强而有力的朝气,不屈的灵魂,志存高远的意志。再加上一针见血的准确视角,总能以最优美的方式一语道破这个世界的秘密。
尼采的大胆和直率启发人们的批判性思考,打碎一切固有的思维枷锁,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特别是在网络文学大行其道,文章和思想变得千篇一律,大家都不愿意再动脑子,拿来主义日复一日地盛行起来的今天。
其次,尼采的哲学并不难懂,只要稍加阅读,读者就会产生由衷的兴奋,其实,让读者真正兴奋的并非是尼采的文章,而是读者用自己大脑进行思考的新鲜感,尼采迫使读者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曾经的困惑变得清晰,曾经的犹豫不决变成果断坚决,这便是尼采最大的魅力所在。
读者可以学到尼采的犀利,那种富有个性,没有丝毫的唯唯诺诺,瞻前顾后以及优柔寡断,不顾一切,毫不犹豫讲出自己所思所想的坦率文风。
最后,可以学习他诗一般深刻优美的语言。无论是文字还是情绪都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自然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情绪,令人们莫名其妙地产生共鸣。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诗一般优美。
“无选择的求知冲动,犹如无选择的性冲动一样,都是一种下贱的本能!”犀利的语言。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充满了哲学思辨。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深刻的思想。
“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富有力量。
在尼采的作品中,这类句子可谓比比皆是。

02
创作历程
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早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心顽强,是的,他就是个奇迹。”李谢尔思是第一个向世界预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1872年,尼采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
尼采评价自己的著作时这样说道:“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也是真正散发出高山气息的书。
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这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的核心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而归。”
五部著作—《华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与此同时带着前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尼采的作品遭到了空前的批评和诋毁,他几乎丧失了所有朋友。
尼采觉得有必要在别人把他看成是恶魔之前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以免死后被人们披上各种稀奇古怪的外衣。他在自传里说:“我的作品使我失去了朋友。一个灾难正在酝酿,但是我不说出来。”
别人写传记,都会把重点放在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上,但尼采的自传,主要写他的创作过程,他的作品是他生命中最值得记载和说明的事情,其他事情都不值一提。
1889年,灾难降临了。尼采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进了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妹妹家中居住。
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
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这位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正如他所写:“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他热爱生命,把生命的每一寸光阴都用来思考和创作,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视自然界为惟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03
尼采不喜欢女人的根源
史学家们根据尼采和瓦格纳以及妹妹的通信来判断尼采的真实性格和为人。
尼采智力超群,但身材瘦小,眼睛略斜,性情内向孤傲,同时又具有女性般的敏感。
青年时代的他曾爱上了一个叫拉贝的女演员,他认为拉贝就是自己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但初恋以失败而告终,给尼采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
32岁时,尼采结识了一名荷兰少女,刚刚相识,他就冒然写信请求那姑娘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他写道:“我们生活在一起,岂不比各自单独着要好?” 但是,尼采的求爱遭到了拒绝,姑娘告诉他,她已经和别人订了婚。
这一次求爱的失败给尼采带来打击,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不想结婚了,事实上我讨厌任何的约束,实在也找不出一个女人有明智的头脑来追随我的思想。我开始感到希腊哲学家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适合我。”
几年之后,尼采健康愈加恶化。就在此时他遇到了使他真正动心的女人。一个有明智的头脑的可以同他谈论哲学的对手。
莎乐美无疑使美丽的,但对尼采这样天才来说,容貌只是一个初级门槛,不然他不会38岁还独身一人。莎乐美究竟何许人?
莎乐美于1861年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贵族出身的父亲曾任父俄罗斯军队总监,和沙皇关系密切。沙皇为她的出生还给这位大将军写了贺信,她的父亲视唯一的女儿为掌上明珠。
'所有的爱都会制造出悲剧,只不过有了爱的人会被爱撑死,没有爱的人会死于饥渴,两者同样都是慢慢地、痛苦万分的死去。'这一段话出自21岁的莎乐美,可见她也不是一个凡夫俗子。
优越的家庭条件让莎乐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仅没有娇生惯养的大小姐的蛮横无理,反而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喜欢沉思和所有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的思想常常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里驰骋,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难以克制的、对未知世界探求的欲望。
她的反叛精神和父系灌输给她的独立思想,让她的头脑十分冷静理性,逻辑清晰。
1882年的春天,38岁的尼采和21岁的莎乐美在罗马大教堂相见了。第一眼,尼采就被莎乐美的美貌吸引了,尼采说:“莎乐美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极其聪明的一个”,他们谈哲学和文学,聊思想和人生。
莎乐美也记下了对尼采最初的印象:“尼采一出现,就让人感受到他身上隐藏着一种孤独感……他视力不佳,这眼神既瞥向内心,同时又瞥向远方,或者说像瞥向远方一样地瞥向内心。”
尼采的求婚遭到了莎乐美的拒绝。莎乐美不愿意让自己独立的人格束缚在婚姻的枷锁下,她追求的是灵魂上的沟通和碰撞,但尼采并没有灰心。尼采第二次向莎乐美求婚依旧以失败告终,这位孤独、高傲、冷峻、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力量的思想者,被摧毁了自信。
同年秋天,莎乐美和尼采在一起单独生活了近一个月,与其说是生活,不如说是思想交流更准确。莎乐美回忆这一段时光:“不是爱情、崇拜和私通,而是工作、研究和哲学思考。”
随着了解的深入,莎乐美意识到:自己和尼采本质上的天壤之别。她不能接受尼采充满痛苦的人生观,她有一种预感,他们可能会成为敌人。
同年冬天,这种预感变成了现实。一种无形的隔阂把莎乐美和尼采分开了,时间无情地磨灭了他们的激情,他们再也找不到春天在罗马时的那种感觉了。在莱比锡火车站,尼采送走了莎乐美。当火车开动的一刹那,尼采清楚地意识到,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孤独像巨浪一样袭来,尼采陷入到绝望中。他精神恍惚,痛苦万分。失去了莎乐美,就好像失去了理智,他开始对女性充满怨恨和敌意。
尼采认为她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她还不害臊的,梦想把地球上最伟大的天才作为她玩弄的对象。”这是尼采爱情生活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打击。从此,他远离异性,不再与女性打交道,理想的女性偶像再不复存。
是哲学创作又让他起死回生。这年冬天,在一个小海湾旁,伟大的杰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诞生了,这是尼采的巅峰之作。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这样评价莎乐美,说她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罗素在他所着的《西方哲学史》有一段精彩的评论:“尼采带着鞭子去找女人,可是十个女人就有九个会夺去他的鞭子,正因为尼采知道这一点,所以尼采就躲开了女人,尼采说这段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抚平自己曾受伤的虚荣心。尼采的鞭子,其实只是自信和面子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尼采天性羞怯,他无法接近女人。有人认为,尼采其实需要借着鞭子来给自己壮胆。
04
尼采和梵高的经历十分酷似
尼采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和梵高很像,他们都陷入了疯狂,生命都是短促而高产的,不同之处在于,梵高在精神病院里一直进行着绘画创作,而且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那里完成的。
但尼采生命的最后十年,已经丧失了创作能力,写字不同于绘画,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早年的创作中已经隐约出现了癫狂的迹象,但是真正的癫狂到来时,他的生命变成了一潭死水。
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直到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之,如果没有孤独和疾病的折磨,他的著作也是无法想象的。
另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经历过三次失恋,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二人都符合了那句话:“他的生理年龄30岁,思想的高度70岁,而对爱的理解只有10岁。”
最后,他们活着的时候,梵高的画只卖出去一幅,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送出去四十本,销量惨淡,但他们都预言了自己死后的巨大成功。梵高说:“很多年以后,人们会仰望我的绘画。”尼采说:“我的作品将被流传千年。”
孤独是天才的宿命,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卢梭,索罗,高更,肖邦,叔本华,玛克丽特杜拉斯都是孤独到了极点的人物,因为孤独,他们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优秀作品,而尼采和梵高步履蹒跚地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